袁昕月
摘 要:色彩作為古詩詞作者抒發情感的重要媒介之一,語言簡潔卻意蘊豐富,尤以色彩意象為典型。本文擬通過探究語文古詩詞中的色彩意象,分析不同色彩意象代表的內涵,通過對內涵的解讀探尋古詩詞的情感脈絡,以期從多個角度認識中學語文古詩詞的教法,并能應用于語文古詩詞教學,為相關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色彩意象;審美解讀;文化意涵
我們生活在一個五彩紛呈的世界,色彩充斥著視野,同時,色彩往往也決定人們對事物的第一印象。要想認識色彩,就要先感悟生活,關注生活中遇到的不同色彩。色彩影響著我們的感知器官,不同的色彩會令人產生不同的感受,這種感受有利有弊。同樣,古詩詞中也有許多色彩,值得我們去分析研究。
一、色彩意象的來源及理論內涵
古詩詞色彩意蘊深厚,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如《論色彩意象的情感特征》《中國古代詩詞中的色彩意象特點之淺析》,但色彩心理學與古詩詞的相關研究卻鮮有學者涉獵,究其原因是學科交叉性過大。本文通過分析語文古詩詞中色彩意象的內涵與外延,探究色彩意象對教師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古詩詞色彩意象的來源
談及色彩意象,我們首先應了解色彩。瑪依耶夫娜在《色彩心理學》序言中談道:“對于周圍世界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信息,我們都是通過視覺獲得的,其中就包括人們所看到的色彩。”[1]色彩滲透于生活,又難以被人察覺。究其歷史發展,色彩最先出現在原始人類社會時期,漸漸被人們所熟知并應用。而意象在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經常出現,能夠正確了解其內涵,并合理劃分不同色彩意象,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生活趣味,也可以為教師提供不同角度講解古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色彩有明色調和暗色調之分,古詩雖然與繪畫在表達方式上有所不同,但也能通過使用色彩讓讀者產生截然不同的情感體驗。在現代繪畫中,我們通常使用三原色紅、綠、藍,來調和其他所需的色彩。我國幾千年前就曾提出“五彩”之說,類似說法在《周禮》《左傳》中均有提及,《釋名·釋彩帛》則對五種顏色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解釋,如:“白,啟也。冰啟時色也。”[2]五色分別又與五臟、五氣等對應。
我們發現,人們根據所處時代背景,對色彩分別賦予了特殊的文化內涵。因而,色彩意象也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特殊語言。有學者將其進行了劃分,如《中國古代詩詞中的色彩意象特點之淺析》中,將色彩意象歸為四種類型,分為含蓄性色彩、象征性色彩、準確性色彩及立體化色彩。筆者將其歸納總結,擬將色彩意象劃分為兩種:單色彩意象和多色彩意象。不同色彩意象的內涵不同,效果不同。
(二)古詩詞色彩意象的內涵
意象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指導著人們的日常審美,通過其解讀,幫助人們了解美,感知美。何為意象?何為色彩意象?簡言之,意,為寓意;意象,為寓意象征的客觀物象,并且這種物象寄托了主體的感情色彩。“作者通過對色彩的印象所引發的聯想、經驗、記憶而得到‘意的內涵,我們可以把這類的色彩表現稱為‘意象色彩。”[3]
反之,色彩意象,是我們在看到色彩時心理產生的無法言說的感覺。其非無端生發,而是由“意”在腦海中生發出的“象”;并且“象”也非對“意”的簡單描述,是“意”所有感情的凝聚。在我國古詩詞的發展長河中,色彩意象作為一種感情符號的代表,聯結了中國古詩詞,并為我國古典詩詞創造了夢幻般的色彩家園。“以畫法為詩法的詩人,也深悟其中之妙,以色彩描摹景物,展現形象,開闊意境,揭示內心情感。”[4]
(三)探究語文古詩詞色彩意象的必要性
古詩詞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課文中占有極大的比重。而詩人在創作時,多數都使用了色彩,有些以色彩含蓄表達內心情感,有些以色彩襯托風景秀麗,有些甚至通篇用色。因此,有必要對語文古詩詞中色彩意象進行探究。
1.色彩意象能輔助教師教學
“教師可以根據色彩心理學原理,將色彩的表現作為了解詩人內心世界的突破口,根據色彩的象征意味、色彩的物質性心理錯覺、色彩所構成的內心環境等,引導學生走近詩人。”[5]
一方面,教師在古詩詞教學導入環節中,可以使用色彩意象進行情境的創設。如學生在學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教師可以下載與“白雪”相關的媒體視頻,通過色彩直觀地展現梨花與白雪間的關聯,調動學生的多感官思考。另一方面,教師在古詩詞教學的賞析環節中,可以使用色彩意象進行知識的遷移與類比。如教師在講到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中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學過的詩詞,對這些詩中“綠”的內涵進行比對。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可在靈活教學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同類色彩的意象與應用。這樣一來,學生在以后的古詩詞賞析時,能夠對所學知識進行靈活運用,從而準確解讀作者的思想內涵。
2.色彩意象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談到審美,首先應清楚美的內涵。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談道:“美對于你的心,你的‘美感是客觀的對象和存在。”[6]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意象在發展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獨特藝術魅力的特征,而色彩意象屬于其范疇之一,同樣也具有獨到的美。因此,不同人對于色彩意象具有的美的看法不甚相同。任靈華在《意象的審美特征》中,將意象所蘊含的美歸為四類,分別為含蓄美、朦朧美、自然美與新奇美。色彩意象屬于意象的范疇之一,那么自然也有豐富的審美意蘊。這里借用任靈華的意象美,將色彩意象具有的審美特征暫且歸納為含蓄色彩美、朦朧色彩美、自然色彩美和新奇色彩美。如此之美,又怎能不進一步探究呢?“然而在具體教學中,師生更多注重對抒情內容的解讀,反而未能充分了解到作者的感情色彩和良苦用心。”[7]因此,為了進一步優化教學手段,就更加需要探究古詩詞中的色彩意象之美。
二、中學語文古詩詞中的色彩美
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篇提出:“情以物牽,辭以情發。”[8]情感與物色之間具有微妙的聯系,色也不僅指物體之色,還包括其音貌。古人以“青黃赤白黑”這五彩為正色。本節重點討論聲色狀貌中之色,淺析中學語文古詩詞中五色之美。
(一)黃與土之美
“黃,晃也,猶晃晃,像日光色也。”[9]中國傳統五行說中的黃色屬土,其在色彩心理學中通常象征著活躍與積極,如太陽一般,起著領導作用。我國傳統服飾就以黃色為尊,“黃”在詩詞中通過修飾,有時還代表著憂愁與悲傷。如李清照的詞“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中的“黃花”體現了一種衰敗之美;“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中的“黃昏”給讀者一種黃昏近臨的憂愁之美,這些顏色的使用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詞人當時的所思所感。不僅李清照喜歡用“黃”色來抒發感情,其他詩人亦然。據統計,“黃”字在杜甫一生所作詩篇中出現過百余次。
(二)赤與火之美
“赤,赫也。太陽之色也。”[10]紅色在中國傳統五行中屬火,在色彩心理學上也常帶給人一種赤誠、熱烈之感。“紅”在詩詞中也時常是赤誠熱烈的代表詞,以毛澤東的詩詞最為典型,如“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這句,突出了萬山之“紅”,展示出一種秋色豐收的喜悅之美。
(三)白與金之美
“白,啟也。冰啟時色也。”[11]白色在中國傳統五行中屬金,通常白色的物體在色彩心理學上象征著純潔、安靜,如白衣天使。在語文古詩詞中用“白”修飾其他景物出現頻繁,同時,也有一些詩詞不直接出現“白”這個色彩,而是具有白色特征的景物,如雪、云等。如“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中的“雪”都是一種隱性白色,但卻具有白色的內涵特征,前者帶給人一種孤獨寂寞之感,后者描繪出飛雪之美。
(四)黑與水之美
“黑,晦也,如晦冥時色也。”[12]黑色屬水,通常在心理學上象征著壓抑與沉穩,帶有一定的消極意義。如李清照“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中的“黑”,用暗淡的基調,帶給讀者一種寂寞壓抑之美;又如“黑云壓城城欲摧”中的“黑云”,用黑色來形容天空中的云朵,展示了一種壓抑緊張的氣氛,因為云朵本身很輕,卻用黑色來形容,說明戰爭一觸即發,也展示出獨守孤城的壓抑之美。
(五)青與木之美
“青,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13]青色屬木,在色彩心理學上常象征著生機與活力,但在詩詞中,作者卻時常以此反襯愁緒。如“把酒問青天”中的“青天”指蒼天,作者以“青”來形容天空,展現出一種“青天”的色彩畫面美。又如“朝如青絲暮成雪”“留取丹心照汗青”“青楓浦上不勝愁”“齊魯青未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難于上青天”等。
中學語文中具有色彩美的古詩詞數不勝數,結合中學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可以靈活引導學生探尋古詩詞中具有的色彩意象,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古詩詞中的色彩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
三、色彩意象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
詩詞精練,意境內涵豐富,語言表現形式多樣,令人不禁陶醉其中。更為重要的是,詩詞語言中的色彩意象意蘊豐富,飽含情趣。且詩詞里的各種色彩非對世界的直接搬運,而是結合作者自身的情感經歷外化出的一種表現。因此,教師在進行詩詞的教學時,可以另辟蹊徑,以色彩分析幫助學生把握其情感,從而深入理解詩詞的主旨與內涵。
(一)單色彩古詩詞教學
以一種色彩修飾或對比,常見于古詩詞中。本文將單色彩意象分為顯性色彩意象與隱性色彩意象,研討它們在教學中的使用。
1.顯性色彩意象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顯性色彩是在古詩詞中能夠直觀看到的色彩,教師在進行同類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色彩入手,賞析感受顯性色彩意象,同時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由色彩構成的圖畫。
如杜牧《山行》中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霜葉本身為紅色,作者卻又以“二月花”的“紅”來襯托,使我們的視覺感官加深對霜葉“紅”的印象。同時,教師需要在日常古詩詞教學中提升學生對顯性色彩意象的感知能力,由于顯性色彩在古詩詞中較為常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多積累含有色彩的古詩詞,并對不同色彩意象進行歸類,從而加強對顯性色彩意象的感知。
2.隱性色彩意象在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有些古詩詞雖然不包含色彩,但其用詞營造出的意境,卻帶給人豐富的色彩感,這些隱性的色彩意象多代表各色的花草樹木或不同時節。隱性色彩是在古詩詞中不能直接看到的色彩,教師在進行同類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從色彩意象入手,賞析感受隱性色彩意象,同時引導學生在頭腦中想象由色彩構成的圖畫。
如“葳蕤向春秀”里的“葳蕤”,本用來形容枝葉繁密、草木茂盛的樣子,但用在這里,令人感受到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畫面。教師在教學這句詩的過程中,可以以“葳蕤”設疑,引導學生思考“葳蕤”這個詞語在詩中的作用,從而讓學生自然而然關注到“葳蕤”這個隱性意象,這時,教師再指出其內涵,引導學生關注不同的色彩意象。又如王安石的《梅花》“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句詩不僅寫出了梅花的因風布遠,還表現了梅的潔白鮮艷。教師在進行《梅花》的教學時,可以從“雪”這個隱性色彩入手,引導學生感受梅的潔白無瑕,從而逐漸理解整首詩。
(二)多色彩古詩詞教學
“詩言志,歌永言。”[14]詩歌通過詩歌中的不同色彩,激發讀者的情感體驗,表達含蓄或濃烈的情感。詩人通過色彩的組合、對比等不同手法進行復色搭配,產生不同的意象效果。本文以兩種色彩為例,探究其意象在教學中的應用。
1.異色對比,饒有趣味
強烈的色彩沖突可以帶給讀者鮮明的視覺感受,并且能表達出更濃厚的感情韻味。如教師在講解杜牧的《江南春》時,可以著重引導學生探究“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里的色彩意象,學生發現這里的紅色與綠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之后,教師再順勢提出,作者使用了映襯手法,以“綠草”映“紅花”,從而突出了“江南春”的美景,為詩增趣。又如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最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教師在進行后兩句講解時,可以引導學生尋找色彩之間的關聯,在學生思考后,再指出紅與綠兩種色彩互相碰撞,帶給讀者一種強烈的視覺對比。因此,目之所及,皆是碧綠的葉與殷紅的花,荷葉環繞著紅花,充滿美的趣味。再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朱熹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等詩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都可以從色彩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其關聯與效果,從而逐步深入整首詩的學習。
2.近色相襯,相得益彰
近色是指色相臨近的兩種色彩,如碧和綠、黃和綠。相近的顏色放在一起,往往能互相襯托,相得益彰。賀知章在《詠柳》中這樣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碧”與“綠”是近色,教師在教這首詩時,可以從“碧”與“綠”兩個近色入手,不僅展現了柳樹的嫩綠,還具有色彩的層次性,“碧”與“綠”在詩中相互襯托,表達出作者對春的喜愛之情。
四、結 語
綜上所述,色彩意象的運用改變了以往語文課堂中固執僵化的教學方法,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從色彩的視覺角度理解古詩詞,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更能幫助他們學習古詩詞。
(陜西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研究得到陜西理工大學2023年校級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資助,項目名稱:基于新課程標準的中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SLGYCX2335)。
參考文獻
[1] 瑪依耶夫娜.色彩心理學[M].閆泓多,譯.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
[2]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9.
[3] 王友蘭.論色彩意象情感特征[J].中國教育,2019(19).
[4] 高亮.中國古代詩詞中的色彩意象特點之淺析[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9(9):119-121.
[5] 魯智飛.初中古詩詞中色彩詞語及其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下),2018(10):159.
[6]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7] 同[4].
[8]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同[2].
[10] 同[2].
[11] 同[2].
[12] 同[2].
[13] 同[2].
[14] 姜建.尚書[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