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爍慧 上海市中醫醫院放射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
55 歲的王阿姨由于工作關系,需要經常伏案,除了平時自行測量血壓發現舒張壓有時會稍高外,沒有其他明確的基礎疾病,也沒有進行治療。2023年夏季的某一天,她在做家務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頭痛,便來到醫院就診。經頭頸聯合平掃磁共振動脈血管三維成像檢查,發現除頸椎有退行性變,增生的骨頭壓迫了椎動脈引起腦部的供血不足外,左側頸內動脈的末端有一個微小動脈瘤,約3毫米大小,醫生為她制訂了治療方案,癥狀很快緩解。
“您吸煙嗎?有糖尿病嗎?有高血壓嗎?有高血脂嗎?家人有類似的疾病嗎?”如果去醫院門診咨詢相關問題,醫生通常都會問患者這些問題。如果有一個答案是“有”,那就需要當心了,這些都可能影響到我們的心腦血管,是血管壁損傷、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和動脈瘤形成的高危因素。
臨床上發現導致血管壁病變高危因素的檢查方法有很多,其中常用的是實驗室檢查,也就是抽血化驗,包括血常規、血黏度、凝血功能、肝腎功能、同型半胱氨酸、血糖及血脂等檢測。血脂、血糖的增高都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以及血管壁的損傷。游離脂肪酸增高也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誘發炎癥反應,造成脂質斑塊沉積而發展成動脈粥樣硬化。但是這些檢驗指標都無法直接提供顱內血管有無動脈瘤的依據,甚至連預判能力都沒有。此外,我國高血壓的發病率日益增高,且越來越年輕化,但是國人對血壓監測的必要性認識還未普及,再加上生活習慣的改變,諸如高脂飲食、缺乏運動,造成我們血管壁的負擔進一步加重。
此時,顱內動脈瘤的影像學篩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不但能夠診斷有無動脈瘤,還能發現動脈瘤的位置、數目,評估其危險程度,后續的治療也可以依據影像學進行前后對照,有助于臨床醫生制訂合理的隨訪和治療方案。直觀的影像學結果(如前交通動脈瘤,直徑5毫米)能夠提高患者對疾病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危險因素的控制,比如降低血壓、改善血脂,從而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或一旦破裂發生后能盡早就醫。
顱內動脈瘤影像學檢查方法有很多,包括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俗稱CT)、磁共振成像和數字剪影血管造影(俗稱DSA)等。超聲雖然能夠發現頸動脈內膜增厚和斑塊形成,但是由于它不能穿透顱骨及下方的腦實質,因而不能用于顱內動脈瘤的篩查。
顱內動脈血管CTA掃描能直觀反映腦動脈血管有無病變,比如顱內動脈瘤、顱內血管狹窄、軟硬斑塊形成和顱內血管畸形等。通過肘靜脈注射碘對比劑,且經過一定的時間進行快速CT掃描,單獨將顱內動脈血管顯示出來。首先它能夠直接顯示有無動脈瘤;其次如有動脈瘤,也能清晰顯示病灶個數、發生部位、有無破裂、有無血管痙攣;同時,還能進行顱腦CT灌注成像,獲得腦組織的血液灌注信息。
CTA檢查具有較高的時間和空間分辨率,完成一例檢查僅需數分鐘,因此是急診中懷疑腦血管意外的首選檢查。但CTA檢查有電離輻射,需要注射碘對比劑,存在過敏風險,因而掃描前通常需要空腹4小時以防止嘔吐、窒息。即便如此,從急診患者的獲益和風險評估,一旦懷疑顱內動脈瘤破裂,還是要首先行CTA檢查明確有無病變,無論患者發病4小時內有無進食。
DSA有電離輻射,不能作為常規顱內血管動脈瘤的篩查手段,但卻是診斷“金標準”,能夠明確瘤體的大小、形態、方向和與載瘤動脈的關系,具有良好的敏感性與特異性。目前臨床上使用DSA除了進行動脈瘤確診外,還可在其引導下進行動脈瘤栓塞術。
與CT相比,磁共振軟組織分辨率高,沒有電離輻射,只要沒有磁共振掃描禁忌證,就能成為篩查和復查顱內動脈瘤的最佳方法。該方法能夠完成大范圍的頭頸部動脈血管成像,亦是平掃檢查,無需注射釓對比劑,無需空腹,掃描時間較增強磁共振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明顯更短,10分鐘內就能發現動脈局部形態是否異常、血管有無狹窄或擴張,因此能夠進行長期、定期的隨訪復查,適用人群包括老人和兒童。簡言之,該方法能在較短的成像時間內安全有效地完成頭部和頸部大范圍動脈瘤或血管粥樣硬化的篩查,易于被患者接受,推薦體檢使用。
延伸閱讀
解剖顯微鏡,尋“彈”好幫手
研究表明,顱內動脈瘤發生率居于腦血管意外的第三位。顱內動脈瘤較小時通常沒有癥狀,而一旦破裂,致死率很高,就像一個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發病高峰年齡為40~60歲,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及腦血管環不完整或血管壁發育不良等先天因素,亟須盡早發現和盡早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素。
中醫藥在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和代謝異常疾病中優勢獨特,從中藥治療到非藥物療法,如針灸、飲食干預、運動等都極具特色。磁共振平掃顱內動脈血管三維成像猶如一臺解剖顯微鏡,將有無動脈瘤、動脈瘤的大小、位置、數目直接顯示出來,同時還能提示顱內動脈血管有無其他病變,通過體檢篩查,將“防不勝防”的“不定時炸彈”做到可以預防。

掃二維碼,《康復》為您朗讀《篩查顱內動脈瘤,這項檢查無創又精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