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約撰稿人 許家樹 圖/許家樹提供

尹珍家鄉授課處遺址

尹珍塑像
西南地區遠離中原,在東漢時期被視為蠻荒之地。尹珍最先走出大山,去中原學習文化,成了當地最早見諸文字的學者、教育家和書法家,學成后又反哺故土,成了西南地區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者。
尹珍,字道真,牂牁郡毋斂(今貴州正安縣)人,生于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尹珍家境很好,從小聰明好學,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志隨年長,他覺得地處邊緣,很難再更進一步,于是千里跋涉前去京師洛陽求學,拜著名大儒許慎為師。許慎見他千里求學,十分感動,悉心傳授。此時的許慎正在編撰《說文解字》,收集了大量的古今書籍、簡牘和鐘鼎款識,尹珍在協助整理之余,臨摹篆書和隸書,書法大為提高,他的部分作品流傳至今。
29 歲那年,尹珍學成歸來,開始設館教學生,回饋家鄉。由于當地文盲眾多,他的教學分為兩類。初學者上蒙學,以識字為主,他將教材編成結合常識的韻文,便于記誦,還寫成規范小篆,使學生識字、書寫同步提高。對有基礎的學生教《論語》《孝經》,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進行系統的儒家道德教育。不管是初級班還是高級班,都有習字課,尹珍自己也以身作則,日寫千字,所以他教出來的學生,字都寫得很漂亮。
尹珍并沒有固定在一處,為了廣傳文化,他的足跡遍及毋斂、夜郎、珍州、鄨縣、南平軍等地,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他對西南地區的文化影響極大,有評價:“南域知學自珍始”“無地不稱先師”。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孝父母兄長,愛弟妹子侄,重友朋信義,口碑非常好。他也曾被朝廷任命為荊州刺史,在任上對民眾謙恭和藹,官聲極佳。但尹珍終究不忘教育,辭官回家重操舊業,將家鄉學館改名為“務本堂”。延熙五年,尹珍84歲時病逝,葬于學堂后。
作為西南地區漢文化的開拓者,尹珍備受敬仰,在貴州、云南、四川等地,凡有他辦學遺跡的,多有紀念碑坊和廟宇。明清兩代貴州甚至出現六千舉人、七百進士的盛況。民國年間還將正安縣一分為二,新縣命名為“道真縣”。另外各地以尹珍、道真、務本為名的學校比比皆是,尹珍遺韻成了地域文化現象,連《人民日報》也以《尹珍故里書卷飄香》作過專題報道。

王符畫像
王符,字節信,安定臨涇(今甘肅鎮原)人,生于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東漢時期嫡庶子女分明,后者是沒有繼承權的。王符是庶出,并非正妻所生,加上親生母親沒有娘家人,所以娘倆從小就被人看不起,備受歧視。偏偏王符很倔,越是被人瞧不起,越是發奮讀書,不入俗流。他的家鄉地處西北邊地的涼州刺史部,北有匈奴侵擾,南受羌亂之禍,令朝廷十分頭痛,名叫安定,卻幾乎沒有安定的時光。王符便離開家鄉去東都洛陽求發展。那時做官要有人舉薦,王符沒什么人脈,他為人又傲氣,不肯屈膝求人,一直窮困潦倒。倒是他追求學問的熱情不減,對世情、時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想法,索性隔絕做官的念頭,大隱隱于市,閉門著書,給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王符最重要的著作是《潛夫論》,他在這里點評時政,既指出國家在用人、行政、邊防等策略上的弊端,也抨擊社會上的不良風氣。他認為根源在朝廷昏庸無能,主張改革吏治,重視民生。“國以民為基,貴以賤為本”。他以儒家思想為本,兼采法家觀點。由于來自民間,他對社會有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并舉例說明:比如某案官府拖沓數月不判,導致貽誤農時;還有官吏為受賄賂故意錯判,使冤屈者長期上告結不了案;又比如迷信太盛,社會上游手好閑的人太多,幾乎是勞動者的百倍,大家都去做巫婆神漢騙人等等。他憂國憂民的政論觀點鮮明、文筆犀利、思想深刻,使他成為東漢時期最著名的思想家、政論家之一。
在文學上他主張“頌善惡之德,泄哀樂之情”,批評當時標新立異不著邊際的文風。王符有很精湛的文學修養,他寫作時行文遣句中比喻、排比、對偶以及韻文相當多,讀來賞心悅目。對后來魏晉文學有很大啟迪。
王符終身不仕,后來一直在家鄉著書做學問,延熹六年去世,享年79歲。鎮原縣北山至今還留有他親手種植的柏樹和讀書臺,后人為了紀念他,將山改名潛夫山,現在已成為國家森林公園。
尹珍、王符兩位都身處邊遠地區,是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身體力行、做出畢生貢獻的楷模。尹珍家是當地的大姓,他家境也很好,完全可以安逸地過一輩子,但他卻選擇了北上求學問、南回播文化的艱苦道路。王符身份低微,被人不屑,卻能自強不息,奮發向上,雖然一生貧困,仍堅持汲取文化知識,成為著名學者。這里還有個例子。據《后漢書》記載,東漢平定羌亂的三大將之一皇甫規是王符的同鄉,告老還鄉后當地長官來拜見,皇甫規很是怠慢,可聽說王符來了,他卻連衣服帶子都來不及系,倒拖著鞋子來迎接。而王符這個窮老頭,穿著一件胡亂裁剪的衣服上門,皇甫規也不管,請他上座,交談甚歡。
真正受世人敬重的并不是你有多少財富,而是你的才學,你對社會的貢獻。財富只能衡量物質生活水平,不能體現精神水平。職務的高低、財富的多寡,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水準、文化修養并不一定成正比。每個人的價值在于是否有正確的追求、對社會有否貢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哪怕是丁點小善事,也有意義。尤其是中老年人,保持精神健康,做有意義的事,比財富地位更重要,也更有利于長壽。

王符家鄉鎮原潛夫山頂高聳的潛夫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