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陽 白穆 楊肖肖 贠建明
(自然資源部陜西基礎地理信息中心,陜西 西安 710054)
所謂高標準農田,主要就是立足于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提出一種具備良好抗災能力,具有完善配套設施,生態良好,并符合當地經營方式的基本農田,對高標準農田進行建設,必須要有國家的相關政策和措施為引導,積極規劃,同時還要本著統籌兼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進行針對化整治[1]。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各地積極建設高標準農田,農田規模呈現出快速擴大的態勢[2]。但是,高標準農田涉及業務部門多,實施過程復雜,監測監管難度大,國家、省、市、縣政府在標準規范建設尤其是數字化監管技術標準研究與建設滯后,造成了高標準農田監管信息交換與共享困難、決策與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3]。為取得更理想的農田建設成果,在縱向層面,要積極構建集立項、實施、使用、驗收等各階段為一體的監測監管數據庫,進而對農田項目的建設全過程進行追蹤管控;而在橫向層面,需要著重注意農田建設項目中的各項數據傳遞、對接與共享,結合實際構建完善的工作機制,保證全面覆蓋到農田項目的投資主體、建設主體、監管主體以及使用主體等多方面[4]。
如何清晰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空間、全要素、全過程信息,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過程進行追蹤管控,動態化管理,是本文的研究重點。通過建立“一田一碼”管理機制,為每塊高標準農田建設地塊賦予唯一的農田標識碼,從而實現“一碼”貫通任務下達,任務分解,項目申報,進度跟蹤,竣工驗收,后期管護,成效分析等全流程業務,有效保障農田建設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
通過“農田碼”串聯高標準農田建設前、建設中、建設后全流程,促進業務流和數據流的高效集成,實現從農田建設的設計規劃到后期工程管護提供全程監管,滿足查找、可追溯的管理要求,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有據可查,全程監控,精準管理,資源共享,推進數字管理,數字決策,精細服務,實現高標準農田建設好、監測好、管理好的總體目標。
針對“一田一碼”管理高標準農田全生命周期的應用建設,采用融業務,定編碼,治數據,謀應用的建設思路。融業務。梳理分析1套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生命周期的業務體系;“一田一碼”首要任務是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生命周期業務體系分析,重點以碼為軸心,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梳理業務階段。定編碼。編制1套可讀可管的編碼體系;對高標準農田的全生命周期建立關聯關系,設計1個高可讀性的編碼服務于日常的業務管理。治數據。建立一套閉環管理的數據治理體系,基于農田建設核心業務鏈條的構建,打通設計規劃到后期工程管護業務鏈。謀應用。找準用戶需求,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全面梳理高標準農田相關的核心業務工作,從用戶思維出發,加強部、省、市、縣4級聯動,橫向與各協同部門聯合,進行“一田一碼”多跨協同應用謀劃與構建。
1.2.1 融業務
充分梳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管理業務現狀,重塑高標準農田建設業務圖譜,理清建設前、建設中、建設后不同環節中各方業務間的關聯關系,探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的工作機制,從而形成一體化、標準化、協同化的農田建設業務流程,見圖1。對“一田一碼”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所涉及的業務范疇、關聯及變化關系進行全盤梳理,打通任務下達,任務分解,項目規劃,進度跟蹤,竣工驗收,后期管護,成效分析等環節脈絡,全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信息融合,業務協同共享,真正做到業務流和數據流的高效集成,實現“一碼”追溯全周期模式。
1.2.1.1 建設前
重點監管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決策審批,項目選址,招投標流程等內容,包括年度任務,項目規劃選址,立項,設計,項目招投標,招投標各環節監督檢查,招標結果展示等。
1.2.1.2 建設中
對高標準農田項目施工監理,設計變更,竣工驗收流程等內容的監管,包括項目施工監理履職情況記錄,施工質量問題,發現問題整改核查,項目設計變更手續資料存檔建庫,監督項目專項資金管理,項目竣工驗收程序規范化建設等。
1.2.1.3 建設后
根據項目完成情況和驗收結果,對項目規劃選址、設計、工程質量等進行全面考核評價,對高標準農田項目管護、農田“非農化”“非糧化”監測等內容進行管理。包括管護責任,管護主體履職,設施管護維修,高標準農田種植監測分析等。
1.2.2 定編碼
編制1套可讀可管的編碼體系。既對高標準農田的全生命周期建立關聯關系,又要設計一個高可讀性的編碼服務于日常的業務管理。對整體編碼規則和技術標準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創新性地通過技術手段對關聯關系進行規則轉化,并最終以靜態序列和動態序列相結合的方式編碼,見圖2。
1.2.3 治數據
圍繞農田建設核心業務主鏈條的構建,建立1套閉環管理的數據治理體系,打通年度任務,規劃選址,立項,招投標,施工監理,設計變更,竣工驗收,資金撥付,綜合評價,項目管護,農田種植業務鏈,通過一套數據治理工具,按照理數據,訂標準,建模型,遷數據,做融合,供服務的數據治理路徑,采用“農田碼+業務鏈”的數據治理新模式,構建高標準農田建設數據治理工坊,見圖3。同時,以碼為核心支撐業務中的數據應用,實現跨部門、跨協同和跨年度的數據應用,支撐閉環管理,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
1.2.4 謀應用
以數字化賦能推動管理創新,圍繞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和項目全過程監管需要,結合“一田一碼”業務鏈要求,打破數據壁壘,形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生命周期信息鏈條,實現“一碼全息”,服務于部、省、市、縣4級用戶,滿足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管理需要,助力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能力提升。同時,結合大數據、區塊鏈、雙向鏈表、知識圖譜、物聯網、地理信息等創新技術,開發1套滿足不同用戶群體需求的動態化、精細化、決策化的創新場景應用,改善以往信息管理難、追溯難、監測難、反饋難、考評難、監管難的現狀,有效促進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高效管控。
基于統一的標準規范、統一的數據要求,圍繞“一田一碼”理念,以“空間碼”貫穿年度任務,規劃選址,立項,招投標,施工監理,設計變更,竣工驗收,資金撥付,綜合評價,項目管護,農田種植全過程,各階段涉及的業務信息、空間圖形等成果數據均通過“空間碼”歸集到“一田一碼”數據倉中,在此基礎上,構建從編碼、賦碼到用碼的全方位的“一田一碼”業務協同應用,推進“一碼全息”“一碼監管”“一碼智治”等各類場景關聯集成,縱向上與上下級打通,實現部、省、市、縣4級聯動,橫向與各協同部門聯合,實現高標準農田規劃、建設、管理、保護信息的互通共享,全面提升政府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數字化水平。
2.2.1 一碼全息
“十四五”時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需更注重面的管理、全過程的管理,從事后檢查轉變為前-中-后并重管理,從“管結果”變為“管過程”,強化全面全程管理[5]。傳統信息查詢場景,因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繁多,項目分散,多部門管理,檔案文件丟失,追溯困難能查詢的相關信息都比較有限,而“一田一碼”立足業務和空間雙關聯,可以賦能查詢場景進行全周期、多維度精準查詢。
通過“農田碼”從業務、時序和空間上歸集年度任務,規劃選址,立項,招投標,施工監理,設計變更,竣工驗收,資金撥付,綜合評價,項目管護,農田種植等全流程數據,實現全周期串聯,清晰掌握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空間、全要素、全過程信息,做到“事前事中可預警,全程信息可追溯”。全要素集成,滿足多維度信息查詢,如年度任務信息,查工程規劃信息,查項目管護信息,查檔案資料,查法律法規,查農田種植及產量等。
2.2.2 一碼監管
農田建設3分建,7分管,但在高標準農田的實際建設中常,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現象,在高標準備農田建設后,缺乏長效、可行的管護機制,耕地質量監測和管理手段也相對薄弱。從而導致管護責任機管護措施落實不到位、田間工程設施產權不清晰,違規建設占用等問題突出。鑒于現有高標準農田監督管理機制在“全過程監管”“監管方式”“建后管護”等方面機制不健全,需針對問題調整監管手段,構建高標準農田全過程監管機制[6]。
一碼監管主要是通過該地塊賦予的唯一農田標識碼來實現對高標農田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工作。具體包含碼上監管和碼上執法2方面內容:碼上監管,強化全周期的監管,對高標準農田的全生命周期進行監督,實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切實摸清問題,建立整改臺賬,實行動態管理,逐項對賬銷號;碼上執法,以“農田碼”關聯高標準農田及其泵站、溝渠、節水設施、機耕路等附屬工程設施信息,以信息化的手段輔助高標農田建設附屬設施的信息判別比對、鎖定違法范圍、超占面積,實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高效監察,科學執法。
2.2.3 一碼智治
農田地塊自被賦予管理屬性開始,從規劃選址,工程建設,竣工驗收,后期項管護,其管理單元會不斷經歷“分分合合”,如何對全域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調度,統一管理”,由于數據誤差、缺失等問題一直難以精準關聯。
“一田一碼”立足業務和空間雙關聯,在規劃選址階段對農田地塊進行賦碼,以“農田碼”集成農田建設規劃,“兩區”劃定,耕地質量等級,永久基本農田,土壤普查等各類專項資源,動態掌握全域農田要素“空間賬簿”,實現高標準農田“以圖管地”,精準掌握區域內高標準農田數量、質量、空間分布和種植屬性,推動高標準農田全流程、動態化管理。“一田一碼”憑借數據歸集的優勢以“智慧化圖像+數據研判”的模式,對規劃區域的耕地面積、基本農田面積、園區面積、農田連片度、坡度等級、耕地質量等級等選址重要指標數據進行綜合分析,為高標準農田新建項目的規劃選址提供決策支持。
2.2.4 一碼公開
當前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存在全過程、多層級監督體系不健全,公眾參與不足。作為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直接受益者,項目區農民參與項目規劃設計、執行、驗收、后期管護全過程才能真正體現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公共價值,發揮項目最大作用[7]。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民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內容和情況不了解,根據相關調查,只有21%的農民對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內容比較了解,這個數據表明,整個農田建設過程中公眾的參與度較低[8]。
通過“農田碼”,對農田建設項目信息進行公開,一碼查詢所有公開信息,提升信息透明度來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從而有效防止項目實施和落實過程中出現信息不對稱、貪污腐敗等問題。
本文圍繞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和項目全過程監管需要,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業務梳理,賦碼關聯,應用謀劃等多項研究,探索運用“農田碼”貫穿農田建設前、建設中、建設后全周期的建設思路,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一田一碼”管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總體設計與應用設計,為探索高標準農田信息化管理提供思路。鑒于篇幅有限,相關研究及應用仍有待深入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