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遼寧省林業調查規劃監測院,遼寧 沈陽 110122)
以保護遼河全流域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實現陸海統籌保護為目標,將鐵嶺福德店東、西遼河交匯處到遼河入海口的全部遼河干流(大堤迎水面護堤地界線以內的平均3.5km寬度河道和洪泛區)和河口濕地,以及遼河、大遼河入海口的近海水域等西太平洋斑海豹和鳥類棲息地統籌納入研究范圍,涉及盤錦、營口、鞍山、沈陽、鐵嶺、錦州6市17個縣(區、市)77個鄉鎮(街道、開發區)306個村(社區),研究區域面積23.03萬hm2(國土三調數據),實現了干流、河口和海灣的完整性保護研究。
研究區位于華北臺地東北部,區域構造處于遼河斷陷的構造位置上,下遼河盆地是中生代的斷陷盆地。遼河流域是東、西部兩側為低山、中山所環繞,中部是廣闊的大平原;東西兩側山地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廣闊平原地帶的地貌以堆積地形為主。另外,在松遼平原的西部和西南部,風沙地貌較發育,沙丘、砂壟成群分布,形成廣大的沙丘覆蓋的沖積平原[1]。
地貌類型為上下遼河沖積平原,屬松遼平原的一部分,由遼河及其主要支流沖積作用所形成,土地肥沃,人煙稠密,是東北地區重要的農作物區。特別是下遼河平原,由于地勢較低,地面高程在50m以下,目前正處于地殼不斷下降過程中。接近海口地帶常形成大片沼澤濕地,且易受海水侵襲,而成為流域內最低洼易澇地區。在海岸線部分,屬平原型淤泥質海岸。
遼寧省遼河流域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嚴寒干燥,夏季炎熱多雨。溫度變化較大,四季寒暖,干濕分明。氣溫由西北部向東南部遞增,年平均氣溫為4~8℃。年最高氣溫為7月,一般在21~28℃;年最低氣溫為1月,一般在-9~-18℃。遼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469.1~840mm,降水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不均,6—9月占全年的70%以上。
遼河全流域分布的土壤類型分屬于8個土綱,14個亞綱,15個土類,23個亞類。主要類型有草甸土、水稻土、潮土、棕壤、褐土、濱海鹽土、風沙土、粗骨土、沼澤土、新積土、黑土、暗棕壤等。其中,分布面積最大的為草甸土,而粗骨土、沼澤土、褐土和黑土面積相對較小。
2.4.1 植物資源
調查記錄到研究區水生浮游藻類植物有141種,野生大型真菌有163種,苔蘚植物有68種,野生蕨類植物有15種,野生種子植物有551種。根據2021年國家批準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IUCN紅色名錄中國以及1988遼寧省珍稀瀕危植物名錄(遼寧植物志),研究區內共有珍稀瀕危植物6種,隸屬于5科6屬;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4科5屬5種,5種分別是野大豆(Glycine soja)、中華結縷草(Zoysia sinica)、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草麻黃(Ephedra sinica)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其中野大豆、中華結縷草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研究區內植被劃分為針葉林、闊葉林、灌叢和灌草叢、草原、草甸、沼澤、水生植被及一年生草地8個植被型組9個植被型13個植被亞型22個群系組和57個群系。蘆葦沼澤、堿蓬鹽沼等是研究區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的植被類型。
2.4.2 動物資源
調查記錄到研究區甲殼類動物有52種,軟體類動物有67種,環節動物有8種,節肢動物有3種,浮游動物有69種,棘皮動物有21種,寡毛類動物有11種,野生魚類有142種,野生兩棲類動物有5種,野生爬行類動物10種,野生鳥類有312種,野生哺乳動物有35種,野生昆蟲有329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哺乳動物有西太平洋斑海豹(Phoca largha)1種;國家Ⅰ級保護野生鳥類有黑鸛(Ciconia nigra)、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丹頂鶴(Grus japonensis)等17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鳥類有鴛鴦(Aix galericulata)、白琵鷺(Platalea leucorodia)、大天鵝(Cygnus cygnus)等59種;國家Ⅱ級保護野生哺乳動物有東亞江豚(Neophocaena sunameri)、豹貓(Prionailurus bengalensi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等4種,因此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達到81種。2019年8月29—30日記錄到黑嘴鷗15864只,研究區為世界上黑嘴鷗種群數量最多的棲息地;同時,研究區也是丹頂鶴最南端的自然繁殖區。2018年超過1%標準的水鳥調查監測表明有東方白鸛、白鶴等33種。
根據國土資源三調數據,研究區內濕地包括淺海水域、河流水面、內陸灘涂、沿海灘涂、沼澤地、坑塘水面、水庫水面、水渠、水田等8種。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71439h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73%;人工濕地面積為10048hm2,占27%。其中,淺水海域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海洋生物資源、區域水分調節、海洋生物棲息地等方面;河流與河口水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生物資源、水分調節、野生動物棲息地、文化科研、輸沙等方面;堿蓬鹽沼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景觀美學、生物資源、鳥類生物棲息地等方面;蘆葦沼澤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生物資源、鳥類生物棲息地、景觀美學、文化科研、保育土壤等方面[2]。
研究區內森林包括喬木林、灌木林和其他森林3種類型,總面積為6065hm2。以喬木林和其他森林為主,灌木林僅占全部面積的1%。其生態價值主要為林木資源(提供林木產品)、涵養水源、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光合作用)、凈化空氣(吸收污染物質、阻滯粉塵、殺滅病菌等)、林木積累營養物質、物種保育、森林游憩等[3]。
研究區范圍內絕大部分屬于溫帶草原類型,草本群落生長季較短,地上部分多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被有三芒草群落、馬唐─狗尾草群落、虎尾草群落、野大豆群落、黃花蒿群落等。草地總面積39364hm2。其生態價值主要為草地的水分調節功能、營養物質循環與儲存功能、保育土壤功能和美學價值[4]。
在遼河口濕地、大麥科濕地、七星濕地、石佛寺水庫、遼河第一灣、牛軛湖、干流灘地、濱海濕地、退養還濕區域,通過營造生境島、沙洲、漫灘、覓食地等多樣化生境,恢復擴大鸻鷸類、雁鴨類、鶴類等水鳥棲息地,為遷徙過境的鸻鷸類和越冬的雁鴨類等水鳥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恢復鸻鷸類棲息地3000hm2,雁鴨類棲息地2200hm2,鶴類棲息地500hm2。
遼河口濕地是黑嘴鷗全球分布最北、營巢密度最大的繁殖地,在此繁殖的黑嘴鷗數量占黑嘴鷗全球種群數量的70%左右,為加強黑嘴鷗保護,在盤錦市原濱海路北側灘涂區、筆架嶺等地通過修建堤壩、儲水環溝、控水閘門等方式,開展繁殖地內水環境管理,營造和擴建黑嘴鷗繁殖地和棲息地,為黑嘴鷗創造適宜繁殖環境,促進和保護黑嘴鷗種群穩定增長。恢復黑嘴鷗繁殖地1313hm2,其中原濱海路北側灘涂區700hm2,筆架嶺613hm2。
近年來,遼河流域鱭類土著品種資源減產迅速,面臨資源枯竭的危險,為保護遼河刀鱭洄游產卵地,結合遼河及干流上水利工程特點,通過分析河流形態、水文情勢、水溫等條件改變對遼河刀鱭發育和繁殖的影響,在重要水利工程處補建魚類洄游通道,恢復河道的自然連通。在雙臺子河閘和萬金灘閘改善產卵場和孵化場生境,選擇有條件的地方設置試驗性魚道,逐步恢復遼河刀鱭洄游路線。通過開展人工增殖放流增加種群的數量,改善和優化水域的群落結構。主要涉及遼河口到繞陽河口、雙臺子河閘的遼河干流,涉及河流總長60km。
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種群的資源綜合調查工作,在遼東灣海域冰期(1—2月)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種群資源綜合調查,采用破冰船和無人機等調查工具定期對遼東灣繁殖區進行范圍界定和資源調查,確定西太平洋斑海豹資源狀況。與科研機構合作,采用衛星標記技術,獲得攜帶信標西太平洋斑海豹的精準位置、洄游路線等數據,確定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洄游規律和棲息地利用情況。
建設西太平洋斑海豹管理站,布設監測網絡,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種群的資源綜合調查;修建駁船碼頭,購買巡護船、救護船、破冰船和巡護車輛及無人機,強化基層管理站管護能力。開展受損棲息地的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通過實施海島岸灘修復、生態魚礁投放、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等措施,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棲息地整治修復和生態恢復,改善局部海域生態狀況,不斷擴大適宜西太平洋斑海豹的棲息環境,在鴛鴦島修復受損棲息地1000hm2。
利用“3S”技術建立西太平洋斑海豹動態監控系統,對西太平洋斑海豹棲息地實施有效、實時監測管理。借助GIS空間分析功能完成棲息地因子間的疊加和相關性分析,提出棲息地保護的具體管理措施。加大執法力度,相關管理機構配合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漁政監督管理機構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非法獵捕、販賣西太平洋斑海豹及其器官行為,減少和杜絕海上偷捕西太平洋斑海豹等違法活動。
依托遼寧省水生野生動物救助機構開展西太平洋斑海豹救助救治,對發現岸灘擱淺西太平洋斑海豹應第一時間實施救治。對發現時已死亡或救助無效死亡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尸體,相關管理機構協調當地漁政機構統一處置。
利用公共媒體和新媒體,廣泛宣傳西太平洋斑海豹保護知識,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公眾保護意識。充分發揮社會團體、公益組織作用,開展主題研討、愛心捐贈、宣傳展示等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建立和完善西太平洋斑海豹保護公眾監督舉報制度,形成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全社會保護的良好機制。
加強野大豆原生境保護,在盤山縣德勝鎮和壩墻鎮,鐵嶺縣雙平頂村,開原市后施堡村,昌圖縣長發鎮王子村八家子屯、張家屯,銀州區園藝村馬蓬溝、楊家窩棚附近遼河封育區內,康平縣山東屯附近遼河封育區內等野大豆優勢種群分布區,通過建設圍欄、保護性標志、觀測點、保護警示牌等多種工程措施,確保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得以有效保護與繁衍,工程面積為1500hm2。在大洼區趙圈河鎮建設白刺恢復示范區100hm2。
建立野生動物保護救護中心,建設地點盤錦,救護中心各類建筑物總面積共計4500m2,各種野生動物籠網面積2500m2以及其他配套設施,職能為野生動物救護工作、疫源疫病監測、野生動物保護科學研究、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形式多樣的野生動物保護科普教育。同時,完善檢疫隔離籠舍、鶴類籠舍、雁鴨水禽籠舍、其他中小型鳥類籠舍、小型獸類籠舍、猛禽籠舍、備用動物籠舍等7大類野生動物籠舍和綜合辦公用房、野生動物醫院等。通過實施珍稀瀕危物種野外救護和人工繁育,對受傷、病弱、饑餓、受困、迷途、執法沒收和收容到的有問題野生動物實施救護,并對治愈的野生動物組織野外放歸。
在盤錦市遼河三角洲區域實施丹頂鶴人工繁育工程,開展丹頂鶴的人工繁育研究工作,維護和確保珍稀物種種群安全繁衍,逐年擴增。擴大丹頂鶴種群野化規模,逐步在野外生境進行野化訓練,最終使丹頂鶴種群野化成功,能夠在野外自然生存和自然繁殖。在遼河口區域劃定1000hm2濕地建丹頂鶴野化基地,建實驗室、辦公室、救護室及配套相應設施。并加強科學飼養人員隊伍建設,提高野化馴化管理水平。
通過海陸統籌的遼河全流域生態保護,實施河流濕地、河口濕地和海灣濕地生態保護修復[5],加強野生動物棲息保護和恢復,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推進生態補償擴大范圍,使自然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逐步提高,水源涵養、調節氣候、凈化水質、固碳釋氧、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顯著增強。
加強重要河流全流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保護,以系統性思維,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開展系統修復,能夠有效增強該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凈化環境等生態功能,構筑遼河全流域至遼東灣生態安全屏障,成為我國陸海統籌保護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