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抗日戰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飽經戰亂折磨的人們迫切希望休整,盡快恢復生產生活。此時他們所面臨“無家可歸”“無飯可吃”“無衣可穿”“無業可就”等困境,他們自身沒有能力解決這些難題。我們不能單單關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也要關注與之相對立的國統區,通過對比二者在農民與農村的這一問題上的措施與做法,可謂是天差地別。國民黨試圖擠壓農民、剝削農民。而中國共產黨則在農村進行土地改革,使農民當家作主,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在中共的領導下帶領農民創造美好生活。這樣的比較可以使我們了解國共兩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得失和歷史走向,從中汲取經驗,不斷鞭策自身。
解放戰爭初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不再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而是中國人民同美帝國主義支持的國民黨反動派之間的矛盾。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改善現有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1946 年5 月4 日《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中指出“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斗爭中,直接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這也說明了此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所在。從1946 年起,新老解放區廣大農村積極響應中共中央指示,陸續開始了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審時度勢及時制定并發布了《五四指示》,其指出各地黨委必須認識到解決土地問題是我黨最基本的任務,也是一切工作的重要環節。1947 年夏,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解放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全國土地會議之后,特別是10 月頒發的《中國土地法大綱》,將這次土地改革運動推向了高潮。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發動農業生產,改善百姓生活。
中國共產黨在執政理念上始終強調保障人民的利益,這也成為解放區社會救助工作的指導思想。解放戰爭時期黨在東北解放區的執政經驗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發動群眾不能空喊口號,必須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只有不斷滿足群眾的利益需求,才能不斷擴大執政的階級基礎。中國共產黨有計劃地安置弱勢群體,發放緊急賑濟,對弱勢群體進行心理干預,大力發展農業、副業生產等,使災民和弱勢群體得到了適當的安置,過上了溫飽的生活,不必為生活而擔心。解放區大力發展農業、副業生產促進了解放區生產的恢復以及部分地區市場的繁榮,這也有效地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領導的中共中央對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開辟了黨的建設新局面。中共領導下的解放區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公開建黨的客觀條件已經成熟,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在新老解放區公開黨是改善黨和群眾關系的重要關鍵點。中國共產黨加強黨的組織純潔性建設,由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農村的階級關系改變了,農民成為農村社會的主人。這一時期基層組織積極開展民主建設工作,“三三制”的建政原則集中一切力量參加到抗日民主政權中來,可以說,在土地改革中,以貧農團為核心的農民在政治上成熟起來,不少人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在政治覺悟提高的前提下,農民代表會議的條件逐漸成熟,農村基層政權的鞏固,對于發展與鞏固解放區的革命政權,組織和推動各項社會改革,恢復和發展生產,支援解放戰爭等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五減租辦法與豁免田賦政策的推行只流行于形式。“面對農村情況的殘破局面,國民黨政府在1945 至1946 年間決定推行二五減租辦法與豁免田賦政策”[1]。主要內容包括:豁免一年田賦問題、頒布二五減租令問題。關于豁免一年田賦問題是國民黨政府的一大騙局,各省或追繳戰時未繳納的糧食或者舉辦征借,不過就是換個名頭繼續剝削廣大農民,甚至所征的糧食超過了豁免的田賦;由于二五減租令實施的效果不佳蔣介石重令各省本年收租遵照去年命令,實行二五減租。然而令已下,各省、地方政府并沒有貫徹實施該命令,這個令就相當于空頭令,二五減租不僅沒有實施反而加重了租額。
農村弱勢階層受剝削情況嚴重。弱勢農民階層分為佃農、雇農與自耕農。由于地域不同受剝削程度也有所不同,但無論剝削方式有何不同,對于農民來說都是最苦的。對于佃農來說,主要擔負著由地主轉嫁過來的家族增押,以湖南省長沙市崇禮堡的佃農為例收獲所得一半必須獻給地主,如果再除去人工耗費、肥料用費等,自身所剩的收成還不夠全家溫飽。定額租和分成租一般是地租的兩種形式。定額租是指不論年成好壞,是否有自然災害,是否有其他特殊因素影響都要如數上交租額,不能因為自身因素減少租額。
國民黨基層治理方式并不嚴格,并且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國民黨為幫助農村農業實現現代化特在1946 年十月份頒布了《綏靖區土地處理辦法》,這便成為了國民黨戰后土地政策方面的主要法令。同年12 月25 日,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其中有三條涉及到土地問題。這些規定雖然將地主階級的利益始終放在首位,但也體現了孫中山平均地權學說的精神,國民黨雖然頒發了眾多條令但最終并未付諸于實踐行動。原因是在當時國民政府的基層治理腐敗不堪,盡管是基層小官,其權力也已經十分膨脹,它們利用官威、官風不斷給予百姓壓力,讓百姓喘不過氣來。“在征糧過程中徇私舞弊、中飽私囊已成為“光明正大”的行為。糧官所到之處,遍地“寸草不生”,搜刮的干干凈凈,讓百姓苦不堪言”[2]。
由毛澤東同志領導的中共解放區,通過土地政策的制定與實施,農民不僅可以解決溫飽問題,自身的生活得到了保障,使農民有歸宿、能吃飽、能穿暖、能就業。中共新老解放區土地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人民群眾為中共解放區的發展貢獻強有力的力量。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方便政府對農民征收賦稅在農民身上獲得更多的利益,國民政府并未以農民的利益為出發點拯救農民,反而加深對農民的剝削與迫害。讓農民白白抱有期待,結果卻大失所望。這恰恰使國民政務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土地問題是保障農民生活的根本問題。從黨的發展歷史來看,我們黨正確認識人民群眾的需求,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相關政策方針,有力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得到農民的廣泛支持,逐步實現了革命的勝利及農業生產率的大大提高。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廣大農民、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因此,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當內戰迫在眉睫之刻,激發農民的斗爭性,是我們黨一招制勝的關鍵法寶。
國民黨政府不恤民間疾苦,只知為進行內戰而榨取農民,國民黨政府實行春漲秋落政策,在農民秋季收獲時,壓低糧食價格,以便政府、地主和商人去收購,如果糧食大豐收價格卻下降,反之,如果缺了糧食,價格卻又上漲,這樣如此下去,大大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再加上國民政府不干預市場,物價飛長,使農民手中的貨幣貶值、農產品與工業產品沒有等價交換等,農民生活窘迫,國民政府也漸漸失去了民心,也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中國共產黨還在農村建立了農民協會、青年救濟協會、婦女救濟協會等一系列群眾組織。“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垂直組織管理系統,黨的一些方針政策可以通過群眾組織實施,這樣通過新一輪大選,黨組織奪取了農村武裝力量,壯大了群眾組織,牢牢掌握了農村基層政權的領導權,成為整個抗日民主治理的基礎”[3]。
國民黨政府根本無法減輕農民的負擔。國民黨政府于1941 年設立農民節后,戰后繼續實行,體現了政府重視農業,尊重農民的意愿,但是,舉辦農民聚會只是一種形式,農民無法從中得到實際的幫助。總之,國民黨政府的農村改革措施并沒有觸及基本的土地問題,都是敷衍了事,草草收場。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十分重視農村和農民問題。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與擁護,將“星星之火”呈現出“燎原”之勢,在1949 年擊敗國民黨,贏得全國的勝利與解放,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新中國,并帶領中國人民強有力的走向民主,走向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