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報道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明山
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基于“301 調查”報告對從中國進口約600 億美元商品加征關稅,同期中國商務部擬對美國進口部分產品加征關稅,以平衡美國給中國造成的利益損失,中美貿易摩擦正式打響。中美兩國媒體對事態發展高度關注,對貿易摩擦中的政策、影響進行了大量的跟蹤報道和評論。但由于媒體所屬國家、媒體性質、敘事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對于同一事件的報道也存在著差異。本研究以中美貿易摩擦中中美兩國媒體的相關報道為研究對象,比較分析雙方在報道角度、議題選擇、報道框架和對雙方國家形象建構等方面的差異,并進一步分析這些差異的原因。
本研究選取中國《人民日報》和美國《紐約時報》的相關內容作為研究對象。《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是中國的第一大報,60 多年來在宣傳中央重大決策、國內外各領域重要信息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紐約時報》美國紐約出版,全世界發行的報紙,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有“檔案記錄報”之稱。兩者都屬于綜合性日報,報紙內容不集中在某個領域,分布較為均勻。在2018年3 月1 日至5 月27 日,《人民日報》關于中美貿易摩擦共有70 篇報道;以“trade war and China”為關鍵詞,在Factiva 數據庫搜索,《紐約時報》有175 篇報道,但由于中美貿易摩擦本身發展的波動性,報道呈現集中分布、時間跨度大的問題。因此最后選用了3月23日至4月6日的相關報道,此階段是中美貿易摩擦全面爆發的階段,兩國有多項政策出臺,形勢緊張,報道密集。《人民日報》44 篇,《紐約時報》39 篇,篩選后有效樣本共64 篇。
1.新聞報道時間與數量
從報道分布來看,符合事件發展的基本態勢。3 月23 日、4 月5 日分別是兩個峰值,3 月23 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對中國部分商品征收500 億美元關稅,同時中國商務部擬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加征關稅,2018 年中美貿易戰第一個回合打響。從報道量來看,3 月24 日至3 月30 日報道較為集中均勻,3月31 日至4 月4 日報道較少,4 月5 日報道量最多,人民日報的報道量高于紐約時報的報道量。《人民日報》在此期間的一共有44 篇報道,主要集中在第三版和第四版。《紐約時報》共有20 篇報道,3 月30 日至4 月2 日,未進行報道,或者屬于在其他主題的報道中提及中美貿易摩擦。
2.新聞報道主題
新聞報道主體主要分為了8 類,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結果和影響一共有27 篇,占比最高;其次是應對措施15 篇,美國做法的影響占到了9 篇;捍衛國家合法權益和國際政治經濟分析所占比例較小。
《人民日報》的報道主要集中在中美貿易摩擦全面爆發將帶來的惡劣影響、對應對策略和美國國內情況,未涉及國際政治經濟分析,主要是對貿易戰本身的分析和預測,從國內的經濟政策、美國國內的民意反應和其他國家的一些言論態度來證明貿易戰對兩國并沒有太大的好處,中國理性克制,將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紐約時報》主要有4 個主題: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應對策略、貿易摩擦原因和國際政治經濟分析。兩報都比較重視分析當前情況,《紐約時報》更多是站在美國國家戰略、全球戰略的角度看待此次貿易摩擦,對貿易摩擦背后的世界經濟格局變化較為關注。
3.新聞報道中的背景差異
在64 篇報道中,57 篇報道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一些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人民日報》報道中涉及經濟類的背景多,政治背景和歷史背景較少,公眾輿論態度主要指的是美國國內民眾對于貿易摩擦的態度。《紐約時報》報道中主要是經濟背景和政治背景,歷史背景和民眾意見方面較少提及。
從政治背景中看,《人民日報》著重強調了中美關系,對中國國內改革開放政策、中國兩會、美國選舉都有提及。《紐約時報》則多次提到了冷戰,將貿易摩擦稱為新時期的冷戰,同時對朝韓關系、中朝關系、朝核問題等比較關注。
經濟背景中《人民日報》報道中主要集中在了WTO 協定、全球經濟狀況和中美經貿往來,側重中國對外開放策略及中國在國際貿易中所做出的實際行動。《紐約時報》則集中在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和中美經貿對美國股市的影響,多次提及 “2025 中國制造”。
4.新聞報道框架
報道框架的使用上,事實框架、沖突框架、后果框架運用較多,責任框架相對較少,道德框架最少。《人民日報》主要使用了后果框架和道德框架,對中美貿易摩擦爆發的后果做了大量的敘述,認為美國應該承擔大國責任,對中美經貿往來、全球經濟秩序負責。《紐約時報》主要使用了事實框架和沖突框架,對貿易摩擦后美國國內股票市場、企業、民眾等情況進行了報道。
《人民日報》在報道貿易摩擦的新聞中多次使用了嚴重后果框架。3 月24 日的報道中多次提到“理性”“慎重”“不利于”“惡劣先例”“權益受損”等詞;隨后的新聞題目中多出現:“單邊主義有背時代潮流”“傷害全球利益”“嚴重損害”“經濟暴力”等。《人民日報》首先確立了捍衛自己合法權益正當性。其次通過對美國發動貿易摩擦結果預測、貿易摩擦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美國國內公司和民眾的反對、國際社會的不認可這幾個方面論述,顯示中國在貿易摩擦中的受害者形象[1]。最后,對中國對外開放、知識產權保護做了解釋和說明,希望可以進行談判磋商。
《紐約時報》在貿易摩擦報道中更多使用了事實框架。首先是對中美貿易摩擦后美國國內經濟狀況做了報道。其次是對現有政策進行分析。多篇文章提到了特朗普總統將會破壞不適用于美國的全球協議,完成總統政治承諾,以此來應對中期選舉。《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幾乎沒有涉及到可能對中國國內的影響、國際社會的影響,看重的只有美國本國的利益和地位,和《人民日報》所呈現的“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報道方式有著巨大差異。
《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的報道框架差異原因在于:兩份報紙所遵循的原則不同。《人民日報》是中央機關報,不僅承擔了信息傳播的職責,更承擔著社會宣傳和動員的職能,因此更多地選用了嚴重后果框架,對美國提出警告,美國的做法將會對中美關系、美國國內、全球經濟都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同時也在向公眾傳達:中國將捍衛自身權益,也做好準備,不怕戰。《紐約時報》是私營報刊,基于現實的事實情況對該事件進行報道,例如美國股市、美國中小企業、專家的一些態度等。通過對新聞事實的選擇性報道,《紐約時報》站在美國的立場上對特朗普政府的政策發表不同意見。
《人民日報》報道對于中國形象的描述中,中國是一個對外開放的國家,堅決捍衛自己的主權,同時也是理性客觀的,中美貿易問題是可協調、可商榷的。“中國不愿意打貿易摩擦,貿易摩擦沒有贏家,但中國也不怕貿易摩擦”“中方目前的態度比較克制,但并不代表沒有好牌”。《人民日報》52.3%的報道描述了美國發動貿易摩擦的“一意孤行”。“破壞者”也多次出現,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摩擦對國際貿易秩序、中美自由貿易的破壞。報道中多次提及了美國國內、國際社會的不贊同,是對美國“一意孤行”形象的補充。
《紐約時報》則多次強調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和《人民日報》捍衛國家權力有相似性。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認為中國破壞了貿易規則,才導致了美國的制裁,同時美國是國際金融秩序的重建者。3 月27 日報道中提到中國政府主導的“2025 中國制造計劃”打破了國際規則。
《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對“誰是破壞者”報道差異主要原因還在于目前的中美關系。幾乎每屆的總統大選都會提到中美經貿關系,特朗普在競選時期就曾提到中國政府通過操縱人民幣匯率來占領全球市場,對于美國經濟和企業來說是不公平的。從20 世紀70 年代中美關系緩和以后,中美間的經貿往來一直都是“壓艙石”和“推進器”,兩國的經貿合作是兩國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中美貿易的依存度變得越來越高,摩擦也增加。2008 年金融危機,中國投入大量資金重振經濟,為全球經濟注入了動力,但同時也引起了國內產能過剩,美國指責中國對其產業造成了沖擊。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意識形態的差別,美國對中國發展模式的不滿。金融危機過后,全球政治經濟力量發生了變化,中國成為美國的“理想敵人”[2],西方現在將中國的發展模式定義為國家資本主義,認為其是自由資本主義強勁的敵人。將中國貼上這樣的標簽后,著眼于轉移焦點、轉換矛盾,利用現有的國際規則重建全球經濟秩序。因此此次貿易摩擦也是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舉措,《紐約時報》在其報道中也將中國塑造成了不顧國際金融秩序謀利的形象,這是符合美國國內政治經濟認知的,《人民日報》則是以中國的和平發展的立場塑造自身理性克制的形象,對美國的所作所為表示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