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加江
小微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了生力軍的角色,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近年來, 金融機構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 國務院決策部署,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推進金融產品和技術創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積極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隨著金融服務的不斷優化,小微企業融資途徑逐步呈現多元化,包括票據、債券和互聯網金融等小微金融服務不斷豐富,小微企業貸款總量持續增加,貸款利率逐步下降。 但同時也要看到, 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面臨的信息不對稱、 融資渠道單一、供給需求不對稱等融資痛點仍然存在。 因此,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需要系統性思路,各方共同努力,有針對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小微企業普遍面臨管理和經營能力不足的問題,許多企業沿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導致內部控制制度,尤其是財務管理制度缺失,降低了企業信用度。 這些企業的管理水平不一,常常缺乏核心技術、資金和人才。 同時,小微企業的擔保能力有限,缺乏有效的質押物,極大地限制了他們的融資能力。 另外,部分小微企業誠信意識不強,偶爾會出現逃避債務的情況, 增加了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風險,從而降低了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
金融機構在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時存在若干挑戰。首先, 雖然他們在戰略定位中強調支持小微企業和普惠金融,但實際重視程度仍然不足。 高成本、高風險、低收益的特點使金融機構在普惠金融服務上缺乏積極性。 其次,金融機構常用“二八定律”進行決策,導致資源主要集中在少數大客戶上,忽視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 此外,金融機構出于風控考慮,對小微企業貸款持謹慎態度。 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在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時,仍受到人力資源、服務手段和成本的限制。 從外部環境角度看,雖然國家為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許多政策性支持,但這些措施往往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尚未得到實質性解決。 另外,由于我國的信用體系尚不完善,小微企業的違約成本較低,進一步增加了金融機構對他們的風險擔憂。
以郵儲銀行某市級分行為例,通過16 年來的積極實踐, 已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大型零售商業銀行在開展普惠性金融業務和追求商業可持續之間平衡的特色發展之路。 成立以來,該分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自覺承擔“普之城鄉,惠之于民”的社會責任,成為該轄域普惠金融服務的中流砥柱。
1.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
該分行于2016 年在市、縣成立三農金融事業部市級分部及營業部,以三農金融事業部統領全行“三農”及小微企業個人金融業務,進一步發揮資金、網絡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為廣大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微企業主、農業龍頭企業等提供更優質的金融服務, 努力探索出一條大型商業銀行致力于服務“三農”的普惠金融發展之路。
2.成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
成立小微企業服務專營機構普惠金融事業部, 配備專門的人力、物力用于小微企業法人授信專營,在網絡建設、產品研發、隊伍打造、服務升級等方面加大力度,進一步提升小微企業服務質量。
3.優化授信審批機制
一方面,為加快小微企業貸款信審速度,提升溝通效率,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將三農、小微企業主個人貸款審查審批權劃轉至三農金融事業部管理, 在三農金融事業部內部成立審查審批中心,專職負責三農、小微企業主個人貸款審查審批。 另一方面,優化小微企業法人授信審批機制,提升服務質效。
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強化激勵,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實現從外部推動到內部激勵的轉變。 在信貸、人力和物力配置上,持續傾斜支持小微企業業務。 特別是將小額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作為戰略重點, 專門制定信貸計劃,即使在資金緊張時,也能保證小微企業信貸資源的充足。 該分行每年都為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資金價格優惠,降低融資成本,使其可享受基準利率。 同時,也為分支機構提供信貸資金價格優惠, 鼓勵其發放小微企業貸款。 人力資源方面,大部分信貸客戶經理專注于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同時增加人員投入并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1.支持小微企業,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該分行成立以來,堅持戰略定位,始終高度重視小微企業客戶的金融服務, 把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擺在突出位置, 是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重要提供者。 截至2023 年6月末,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近25 億元,占全行貸款余額的20%;本年凈增超3 億元,增速近16%。 同時,大力拓展涉農貸款,在有效提高貸款增量的基礎上,每年目標實現涉農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加大對“三農”信貸的投放力度,強化執行各項涉農金融政策,服務鄉村振興。 截至2023 年6 月末,涉農貸款結余近62 億元,占全部貸款結余的50%,較年初增加近10 億元。
2.貫徹惠民政策,助力大眾創業
黨中央、 國務院高度重視創業帶動就業與小微企業發展。 創業擔保貸款財政貼息政策自實行以來,在助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小微企業發展上發揮了良好的引導和帶動作用。 該分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聯合人社局、財政局、 擔保公司等在一市三縣創新推出創業擔保小額貸款產品。 截至2023 年6 月末,已在該市累計發放創業擔保貸款5337 筆,累計貸款金額超9 億元,為全市4353戶小微企業、涉農創業者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 創業擔保貸款的發放,進一步降低了創業者融資成本,在創新創業環境下解決“融資難”的同時,有效解決了創新創業人員“融資貴”問題。
3.服務民生,支持新型職業農民發展
為順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趨勢,以服務現代農業作為契機, 該分行適時推出家庭農場 (專業大戶)貸款,并將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作為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旗艦產品, 通過走村入戶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大力支持“三農”發展。 開展“春風行動”“勸耕貸”等合作,進一步降低準入門檻,切實推動新型農業主體發展。
為支持涉農小微企業,推進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有針對性地推出了服務三農的創新信貸產品。 針對小微企業擔保物較少造成的“融資難”問題,該分行積極創新推廣小微企業信用貸款。 首先,創新推出“小微易貸”,基于企業納稅、開票等數據核定授信額度的流動資金貸款,純信用、無抵押、無擔保。 其次,創新推廣小企業貸款“無還本續貸”,對流動資金貸款到期后仍有融資需求的小企業貸款客戶,經申請并審核后可在貸款到期時實現自動續貸,無需企業還本,解決了部分小企業融資難題。
以小微企業客戶需求為出發點,引入“互聯網+”升級金融服務,用互聯網的便捷和靈活滿足小微企業融資需求, 從單純的線下操作模式向線下線上并行的“O2O”模式轉變,從單一的信貸業務模式向綜合金融服務模式轉變,踐行“互聯網+金融”行動計劃。 近年來,該分行已累計開辦小微企業線上信貸產品10 余個,如電商“掌柜貸”、電商“郵包貸”、小額貸款“E 捷貸”、小額極速貸、小企業“小微易貸”等,均為純線上貸款。 客戶線上申請、大數據線上審批、線上支用、線上還款,在實現方便快捷的同時,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目前,小微企業融資線上實現放款的客戶已近700 戶,累計線上發放貸款近8 億元。
完善落實放寬不良容忍度和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制度。 針對小微企業貸款風險相對較高問題,按照監管部門要求,并結合區域信用風險狀況,合理放寬小微企業貸款風險容忍度, 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執行差別化的不良政策。 在做好風險防控的同時,提升信貸從業人員發展小微企業信心,最大程度支持小微企業發展。 細化小微企業貸款容錯糾錯機制的同時, 明確工作職責, 建立工作機制,確定盡職免責的適用對象、審核程序、認定標準、免責事由、免責范圍,全面加強“支農支小”金融服務的支持保障,在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規定的前提下,原則上可免除機構負責人、機構分管負責人、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部門負責人的管理責任。
建立健全有利于小微企業客戶發展的法律和制度體系, 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客戶的信貸投放。 同時,要及時解決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客戶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推動財稅、金融、擔保、工商、稅務、海關、環保等領域小微企業客戶信用信息融合。
成本核算方面,小微企業貸款人力資本、資金成本較高,但風險高、利率低、收益低。 建議相關機構在對銀行考核上給予更多傾斜, 對金融機構的小微企業信貸業務持續實施更多的稅收優惠,直接降低小微企業金融成本,確保商業可持續, 從根本上調動金融機構開展小微企業客戶融資業務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應繼續開展信用環境建設 (如持續開展信用村建設),但由于資源有限,僅靠銀行單方推進難度較大,信用體系建設仍然滯后。 建議政府相關部門牽頭,聯合人行、稅務、工商、公安等部門,重視培養小微企業客戶經營管理者的誠信觀念,建立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與金融環境。同時,加大對違約的懲戒力度,讓嚴重失信者、惡意逃廢債者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