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群敏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數字經濟是建立在信息網絡基礎設施之上, 將現代電子通信網絡與傳統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全新的經濟形態,是“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以及平臺(網絡)經濟”的總稱。 數字經濟把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到生產經營全過程, 最終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此基礎上,形成新型的生產力組織方式, 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增強,進一步加強經濟發展的協同性,擴大對外開放步伐,將更好服務于“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發揮牽引力作用。 當前,全球已把發展數字經濟作為經濟轉型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 數字經濟的發展已成為生產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對實體經濟質量、效率和可持續性帶來實質性提升。 數字經濟與傳統工業相結合,把信息通信技術應用到生產經營全過程,推動傳統制造業生產方式發生變革。 目前,實體經濟的數字化重心逐步轉向人工智能,這已成為了新型的現代化生產力組織方式。
不同于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 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會導致產品邊際成本的不斷遞減、邊際收益的不斷遞增。 即隨著產品產量值的不斷增加,產品的生產成本值呈逐漸降低趨勢。 比如,如果當價格不變,集成電路(IC)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每隔18~24 個月便增加一倍,其性能會提升一倍。 那么,在相同面積晶圓下生產出同樣規格的電路,每隔18~24 個月可增加一倍,則電路元器件的生產成本也相應降低50%。 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具有邊際成本遞減規律。
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 外部經濟性特點在數字產品使用時顯著存在。 例如,網絡的外部性是每個用戶從使用某產品中得到的效用與用戶的總數量有關。 用戶人數越多,每個用戶得到的效用就越高。 因特網的內容提供商為了吸引用戶訪問, 在提供收費服務的同時也均提供額外的免費數字服務;一些數字產品的使用者若越多,每個用戶從使用該產品中得到的效用就會越大。 例如,就電子商務網站而言,使用它的用戶越多,商家與顧客就有越大的選擇余地, 對在交易中實現雙方整體效用的最大化就更加容易。
數字技術作為數字產品的主要投入,它的價值目前還無法準確核算。數字產品存在的技術壁壘造成了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對傳統經濟學中的線性供求關系進行了破壞。 對于傳統經濟學的市場定價策略而言,數字產品的定價將無法遵循。 從傳統經濟學的視角來考量,數字經濟具有很高的價值附加性。 也就是說,越是高科技產品,其附加價值越高,成本回收期則愈短。 因此,數字經濟附加價值量與其投入數字技術的尖端程度成正比。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 將催生出包括區塊鏈、無人駕駛、自動化等在內的智能化產業,在數字經濟的帶動下,形成現代產業體系,重塑產業格局,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傳統產業下的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對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發創新重視程度不高,與產業需求不斷更新的結合不夠緊密, 造成經濟發展模式現代化程度不高,無法快速提升發展水平。 如今,數字經濟在數字化技術加持下,使得傳統產業的管理流程得到轉變和優化,新型產品的研發不斷推進,也為數字化供應鏈創造提供了有利條件。
如今,數字交易成為商業世界的新引擎,通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交易效率, 數字交易激發了商業活力和創新,為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數字交易的發展與GDP 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例如,亞馬遜是一個成功的數字交易推動經濟發展的案例。 作為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之一, 亞馬遜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了全球化的交易平臺。 通過數字化的商業模式和供應鏈管理,亞馬遜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推動了電子商務及相關產業的發展。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的發展,為其他產業提供平臺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和數據資源支撐,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傳統產業利用數字技術進行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優化產品質量,創新商業模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維度,數字經濟實現了對傳統產業的賦能和創新,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 數據資源必然成為推動經濟發展與生產創新的關鍵要素, 對原有生產體系進行升級重構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內在要求。 但現如今,仍然存在生產設施設備數字化水平較低的情況, 特別是嵌入式核心生產設施和大型成套高端設施自身的數字化及其供給能力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進而導致互聯網平臺難以展現其在數字經濟時代的驅動效用。 數字信息利用不充分,而這種不充分現象已影響到我國諸多制造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企業數字化發展不均衡現象也更為突出。
當前,雖然數字技能發展速度較快,但數字經濟人才相對比較缺乏,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數字經濟的發展進程。 目前,電子信息、網絡通信、軟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學科專業方向的數字技能型人才對企業而言尤為短缺。 與此同時,企業對于應用型人才“知識再教育、技能再拓展”的專項經費投入力度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其潛能,對數字人才激勵制度不夠健全。 目前,高校等數字技術人才培養培訓機構在與數字職業對接方面稍顯滯后, 對數字經濟相關新學科建設不能滿足當前對數字人才的需求,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等問題。
數字經濟時代, 勞動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數字素養或掌握一定的數字技術。 與傳統勞動過程不同,數字經濟時代對具有數字知識和技術的勞動需求變得越來越重要,而體力勞動的需求越來越少。 面對不斷迭代、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 傳統技能型勞動者需要在原有技能水平之上不斷進行培訓, 學習新的數字技能以適應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方式, 而已具備一定數字技能水平的勞動者也需要不斷學習和更新數字知識和技能。
數字技術的興起,使得數據獲取、資源開放、成果共享等模式快速發展, 對數字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提出高要求,從而為經濟系統持續高效運轉提供重要保障。 要加快推進數字技術領域全程、全鏈、全面的數據開放,健全科技資源共享制度并加大落實力度。 設計數據共享路線圖,形成數據開放評價體系,推進開放科學建設,實現科學研究全過程可追溯, 推動科技知識的高效分享及傳播,促進研究成果評價機制更加多元化和透明化。 要加快構建開源技術生態,加強知識產權、數據安全、技術標準等制度建設。 積極鼓勵和支持各類創新主體融入全球開源技術生態,研究和加強我國開源技術生態韌性,加快推動國家開放式數字技術創新體系發展。
首先,將傳統模式下的政府單向、縱向式管理轉變為社會協同橫向式治理,進而打造出更優質的政策生態環境;其次,同步跟進數字經濟制度體系建設,針對現行市場發展機制存在的不足與缺陷,政府部門應為數據資源流通做好各項保障工作, 注重對各個環節的管理監控,消除安全隱患的同時,提高經濟數據共享能力,并通過數字知識產權機制保護各方合法權益;最后,要注重系統性、多層級平臺推廣及其資源的優化配置,針對不同的生產場景,做好服務體系應用創新,全面提升互聯網應用創新活力,持續釋放中小型企業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潛力。
隨著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 對制造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必須向智能制造邁進。 智能制造不僅包括智能制造裝備,還包括智能制造服務。 智能制造技術應貫穿于產品的設計、生產、管理和服務活動全過程。 企業應強化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建設,實現產品智能化、裝備智能化、生產智能化以及服務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形成智能制造新模式。 推進關鍵共性技術自主創新,優化運營資本,提升企業整體效率,提高運營實績,培育高端制造業集群。
數字技術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 但數字人才總量缺口較大, 主要存在對高水平數字人才的吸引力不高、“智改數轉” 專門技能人才儲備不足和數字人才隊伍開發培育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 要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重點領域,編制數字人才專項發展規劃, 推進數字經濟人才列入急需緊缺人才引進目錄,繪制緊缺人才圖譜。 將數字人才發展列為經濟社會綜合評價指標, 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評優、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 采用關鍵要素評定和專家評審等辦法,提高數字人才認定的精準度。 推動“引育留用”并舉,建設數字人才集聚高地。 圍繞重點領域,以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布局帶動數字技術升級,營造數字“極客”“創客”創新創業氛圍。 啟動“數字工匠”培養計劃,為數字技能人才搭建發展新空間。 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實施數字人才倍增工程。 支持企業與院校共建,探索數字經濟教學和實踐基地, 打造數字人才訂單式以及定制化培養平臺。 鼓勵專業機構和企業開展數字經濟在職培訓,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 支持企業建立數字人才內部培養體系。 推動建設專業化創新型數字人才市場,構建數字人才服務綜合體, 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和人才供給的精確對接。
綜上所述, 數字經濟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推動新舊生產要素、生產方式更替,以其高創新、強滲透、廣覆蓋的特征推動各類資源整合,實現產業鏈互聯貫通,有效減少信息摩擦,助力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優化產能、升級改造,成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因此,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抓住數字經濟發展契機,有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關鍵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