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翔 蔣辛瑤



摘 ?要:以基本層次范疇理論為基礎,對現代漢語指人名詞的提取標準和提取方法進行分析,并將“完形”“使用頻率”“語義”“詞形”“習得順序”“衍生能力”設定為提取標準。通過分類賦值和統計歸類的提取方法,從指人名詞中篩取出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在此基礎上,按照典型性進行層級劃分,以確定現代漢語基層指人名詞等級表,為相關的詞匯和教學資源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指人名詞;基本層次范疇;提取;現代漢語
一、基本層次范疇及其特點
基本層次范疇理論是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之一。人們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通過分析、判斷、歸類的方法將事物進行分類和定位,這種主、客觀相互作用的認知活動就是范疇化的過程,其結果即為認知范疇。Brown最早提出基本層次范疇概念,他認為,在采用不同層級概念表示同一個物體時,這些層級結構的地位并不相同,其中,某個中間層次占據優先地位,這個層級具有單個的心理意象,更易于被人們接受[1]。Rosch將原型和范疇的相關研究理論化,建立了原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呈金字塔狀的層級性是范疇系統最顯著的特點,塔尖的范疇概括而抽象,愈向下的范疇層次則愈為具體。在這些抽象度不同、細節性有異的范疇層次中,占有顯著地位的中間層次即為基本層次范疇,它是與認知聯系最密切的中間層級,是人們認識和理解事物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層面,該層面能對事物進行有效的分類和組織。基本層次范疇向上擴展為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上義層次范疇,向下擴展為更具體、概括性較低的下義層次范疇[2]。
國內學者對基本層次范疇的結構特點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李福印認為,從最具概括的范疇到最特例的范疇形成一個菱形的層級結構,最多的中間層次就是基本層次[3](P110)。梁麗、馮躍進把具象性、完形認知、數量優勢、成員間屬性的相異性以及對基本行為的指稱歸納為基本層次范疇的結構特點[2];梁麗后來又增加了三項特點:地位等級上的優先性、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在知識上的組織性[4](P18)。藍純和吳為善都將基本層次范疇的特點概括為四個方面:感知、功能、交流、知識結構,認為基本層次范疇的外觀形態最易被感知和識別,同類成員具有引起人們在行為上產生相同反應的功能,言語交際方面通常使用較簡單、常用和中性的詞來表達,人類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在基本層次范疇上組織起來的[5](P33)、[6](P42)。王寅總結了基本層次范疇的七個特點,分別是經驗感覺上的完整性、心理認識上的易辨性、地位等級上的優先性、行為反應上的一致性、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相關線索的有效性以及知識和思維的組織性[7](P129),他的觀點歸納全面、闡釋清晰,因此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綜合來看,經驗感覺上的完整性——即完形特征,是基本層次范疇最重要的特征,這也為基本層次范疇詞的提取標準設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二、現代漢語基本層次范疇詞的相關研究
在詞匯系統中,與基本層次范疇產生映射的詞匯是基本層次范疇詞,這類詞匯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最先被人類思維獲取,具有習得上的優先性。楊同用把現代漢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定義為:對外區別性特征與內部統一性達到了高度統一的范疇的詞匯[8](P83)。國內對現代漢語基層詞的研究主要從兩個角度展開:第一個角度主要是分析基層詞在釋義、搭配組合、構詞能力、運用等方面的性質與特點。高兵、楊同用從構詞能力和運用的角度出發,論述了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簡潔性、易理解性、常用性、使用的靈活性和較強的構詞性等特點[9]。蘇新春、宋貝貝考察了《同義詞詞林》的動詞語義類構成,對比分析了基本層次范疇動詞與其下義范疇動詞的性質與特點[10]。第二個角度主要是研究某一類詞匯的基本層次范疇。在名詞類基本層次范疇詞研究中,宋飛歸納了哺乳動物類名詞的提取方法,探討它在構詞法、能產性、上下義層次詞、轉喻及隱喻方面的特性[11](P31);蔡甜提取了人體類基層名詞,分析了詞長、構詞和隱喻方面的特點[12](P22);劉珂則提取了完形度很高的自然物類名詞[13]。在動詞類基本層次范疇詞研究中,李文婧從認知層級性角度出發,考察了生物活動類典型基層動詞與上位名詞、基層名詞、下位名詞的搭配情況,認為基層動詞通常與其同級的基層名詞進行搭配[14];孟凡玉提取了頭部動作類基層詞,并對其語音、詞義、構詞能力特點、隱喻模式和意象圖式進行了分析[15](P31)。在形容詞類基本層次范疇詞研究中,靳小琳分析了性狀類基本層次范疇詞的兒童習得特點、使用情況和孽生力,并探討它在詞匯教學和詞典編寫等方面的應用價值[16](P24)。
詞類研究的重點是確定基本層次范疇詞的提取標準和提取方法,在設定提取標準時,通常會將完形作為基本標準,再根據研究對象或研究內容搭配一個或多個輔助標準,共同完成基層詞的提取工作。王寅肯定了完形特點的重要性,認為經驗感覺上的完整性是基本層次范疇七個特點中的首要特性[7](P129)。梁麗、馮躍進認為,采用完形認知方式是基本層次范疇的重要特點,在參考英語中基本層次范疇詞提取的相關研究成果后,作者把提取標準歸納為四條規則:常用性、構詞能力強、交際中的首選項、具象化[2]。周景蕓對其他語言基層詞判斷標準在漢語中的適應性進行了評述,認為不同語言在詞匯系統、構詞方式、思維方式、文化模式方面的區別造成了標準的差異性[17]。針對漢語和其他語言在這四個方面的不同,楊吉春通過分析基本層次范疇的七個特點,認為完形標準是提取基層詞匯的唯一標準,其他特點則是通過完形這一本質特征所呈現出來的非本質特征,不能用來作為確定和提取基層詞匯的標準[18]。不過,對于漢語抽象詞匯來說,完形具有變異性,只能體現某些特點,操作性沒有具體詞匯強。為了增強提取的客觀性和準確性,楊吉春認為,應根據不同語義范疇詞匯的特點增加一些可行的輔助標準,以便客觀地甄別和提取基層詞,并進行實驗調查驗證才能確定真正的基層詞匯[19](P56)。
輔助標準應根據具體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內容來設置。宋飛在完形標準的基礎上,先設定了“足夠的家族成員數量”標準[11](P31);并根據詞義范疇不平衡的特點,利用相對詞頻定位法來確定具有完形性的準基層詞;再通過屬性驗證和異常值分析,實現對基層詞的提取[20]。宋飛運用相對詞頻定位法標準與人工驗證方法建立了文本語料庫,考察基層詞匯的基本詞長、結構類型、語用搭配、習得順序、詞匯源流等特征,提取出312個性質狀態類基層詞,并驗證了相對詞頻定位法是客觀有效的提取方法[21](P20)。李文婧在提取國際中文教育用基層動詞時,結合漢語動詞的特點,在完形標準的基礎上,設置了使用頻率、語義、詞性、習得順序、搭配五個輔助標準,采用分類賦值和統計歸類的方法,提取出10個“吃”類基本層次動詞[22]。除了這些研究外,其他輔助標準還有蔡甜的“認知顯著度”[12](P22)、劉珂的“層級性”[13]、孟凡玉的“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15](P31)等。
關于基本層次范疇詞在國際中文教育中的應用研究,吳世雄論述了基本層次范疇詞在漢語教學中的意義[23],楊吉春探討了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在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提出漢語詞匯教學應以常用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為中心的觀點,并從教學的總體設計、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三個方面進行了應用分析[18]。史翠玲考察了典型基層動詞在漢語教材中的編排情況,探討了提取基本層次范疇詞匯對漢語教學的積極意義[24]。
三、基本層次指人名詞的提取
現代漢語中,“指人名詞”這一概念首先由劉丹青提出[25],陸儉明[26](P95)、陸丙甫[27]均將指人名詞分為四類:姓名、能用來轉指人的職務名稱、表示親屬和師友等關系的稱謂、人稱代詞。范曉則刪除了姓名類和人稱代詞類,把指人名詞劃分為七類:泛指、性別、親屬關系、種族/民族/國籍、年齡、職業/職務/身份、品質[28]。安志偉將指人名詞分為基于親緣關系形成的親屬關系詞、基于社會關系形成的社會關系詞、基于主觀認識和評價而產生的認知評價詞[29]。現在通常認為指人名詞是用來形容或表述人的表人名詞,即具有“[+人]”語義特征的名詞,人稱代詞和一些指人的慣用語、成語則不屬于指人名詞范疇。如果要從現代漢語指人名詞中提取出基本層次范疇詞,設定提取標準是關鍵步驟,在此基礎上進行賦值統計,才能確定詞語的范疇。
(一)提取標準的設定
在基本層次范疇詞的提取研究方面,將完形標準作為基本提取標準已達成共識。具有實義的名詞易于感知,經驗感覺上的完整性是基層指人名詞的本質屬性,完形標準成為提取現代漢語基層指人名詞所依據的基本標準。為了便于進行提取操作并區分層級,需要給提取標準賦值,分值由標準程度的重要性來決定。以總值100分計,作為基本的完形標準賦值30分,指人名詞如果具有完形性則加30分,否則不加分,如“爸爸”“媽媽”等具有完形性,則賦值30分。相比于基本層次范疇來說,上義層次范疇抽象程度高,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體形象,很難通過完形結構來把握上義層次范疇詞,因此,需要依靠基本層次范疇的具象性來完成認知,如名詞“親屬”難以形成對應的完形結構,必須借助“父親、母親、哥哥”等具有完形特征的基本層次范疇的幫助。下義層次范疇則在基本層次范疇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沒有明顯的能被感知的對外區別特征,無法達到理想的完形,如“堂哥”“家兄”“令慈”“繼母”和“哥哥”“母親”相比,不具有明顯的區別特征,難以被區分。因此,上義層次范疇名詞和下義層次范疇名詞由于不具有完形性而被賦值為0。
輔助提取標準則隨著基層名詞類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本文根據指人名詞的性質特點設立五條輔助標準,它們分別是:使用頻率、語義、音節數量、習得順序和衍生能力。其中,使用頻率和語義為重要標準,各賦值20分;音節數量、習得順序和衍生能力為一般標準,各賦值10分。也就是說,完形標準賦值30分,輔助標準共賦值70分,分值大小反映了標準的影響程度。
在指人名詞中,使用頻率屬于重要標準,被賦值20分,并按照一定條件每5分進行細分。其中,基層指人名詞使用廣泛,是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詞語,相對于上義層次范疇詞與下義層次范疇詞來說,具有語言交際上的常用性,使用頻率較高。《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把所收錄的漢語詞匯分為三級詞量,一級詞量為2245個,一至二級詞量為5456個,一至三級詞量為11092個[30](P25);《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收錄了56008個漢語普通話常用詞,并標注了頻序號[31](P3)。我們對這兩個詞表進行了比較,以詞量為基準線,將頻序號作為依據,對指人名詞進行賦值。其中,頻序號在一級詞量2245以內的,賦值20分;在2246~5456之間的,賦值15分;在5457~11092之間的,賦值10分;在11093~56008之間的,賦值5分;在詞表中不能檢索到的,則不加分。如“父親”的頻序號為585,賦值20分;“同事”的頻序號為3165,賦值15分;“犯人”的頻序號為8656,賦值10分;“曾祖父”的頻序號為32851,賦值5分;“叔祖母”未出現在詞表中,則不加分。
在指人名詞中,語義也屬于重要標準,被賦值20分。如前所述,上義層次范疇詞的語義具有高度概括性,下義層次范疇詞的語義則較為具體。基本層次范疇詞的語義,既不像上義層次范疇詞那樣抽象,也不似下義層次范疇詞那樣具體。這里主要是根據《現代漢語分類詞典》的劃分等級[32],對指人名詞進行賦值。在該詞典中,共分為五個等級,即從第一級語義層到第五級語義層,級別越高則詞語的層次范疇越為具體。如果指人名詞是詞典第四或第五級語義中的代表詞的話,就賦值20分;否則的話,即為0分。如“父親”“令尊”的五級名為“父親”,則“父親”加20分。對于詞典中出現互譯的詞,如“媽媽”“媽”“娘”“母親”,四個詞語的五級名都為“母親”,則“媽媽”“媽”“娘”也加20分。
在指人名詞中,音節數量屬于一般標準,賦值10分。現代漢語基層指人名詞主要由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組成,曹煒統計分析了《古今稱謂辭典》中的2789條親屬稱謂語,其中,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分別為2143條和369條,占總數的90%以上,在社會稱謂語的研究中也得出相同的結論[33]。因此,從詞形特征來看,基層指人名詞主要以雙音節詞和三音節詞為主體。如果指人名詞為雙音節和三音節詞,就賦值10分;不是的話,則為0分。如“岳父”“科學家”賦值10分,而“媽”“爸”等單音節詞則不加分。習得順序標準亦為一般標準,賦值10分,并按照一定條件每2.5分進行細分。由于心理認知上的易辨性,以及基本層次范疇的優先地位,基本層次范疇詞最早被感知和習得,成為語言中最基本的詞匯。如基層指人名詞“朋友”相對下義層次范疇詞“知音”“故交”“死黨”等更早被習得,有習得順序上的優先性。習得順序主要以《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中的四個級別為參照[34],按照該詞表中的詞目級別,指人名詞分別賦值10分、7.5分、5分和2.5分,不在四個級別中的則不計分。如“病人”為一級詞目,賦值10分;“盲人”為二級詞目,賦值7.5分;“專家”為三級詞目,賦值5分;“中介”為四級詞目,賦值2.5分;“小偷”未出現在此詞表中,則不加分。衍生能力標準為一般標準,賦值10分。基本層次范疇既可以衍生和擴展為上義和下義層次范疇,也能夠通過隱喻或轉喻等認知方式,由日常生活或社會活動中較為常見的事物映射到新的、更為抽象的范疇。與上義層次范疇詞和下義層次范疇詞相比,基層指人名詞具有更強的衍生和擴展能力。如“哥”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3個義項: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大的男子,稱呼年紀跟自己差不多的男子[35](P422),其中,后兩個義項是在第一個義項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哥”還能擴展出下義層次范疇詞“堂哥”“表哥”等。如果指人名詞具有衍生能力就賦值10分,否則不計分。如“哥”具有衍生能力,加10分,“職員”等則不加分。
完形標準和輔助標準共賦值100分,如果總分分值低于60分,則被認定為不屬于基層指人名詞。分值在60~100分之間的基層指人名詞,再根據典型性劃分為四個等級,分數越小則典型性越弱。其中,90~100分為一級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80~89分為二級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70~79分為三級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60~69分為四級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
(二)提取方法的實施
基層詞匯提取是依照提取標準實施的操作性行為,其中,詞典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提取現代漢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主要方法。楊吉春[18]、宋飛[11]均詳細闡述了基層詞匯的提取過程:首先,選取詞典中的某類詞語作為基礎語料,在設定提取標準后,提取該類中的準基本層次范疇詞;然后,再設計調查問卷進行抽樣調查,驗證準基本層次范疇詞的認可度。現代漢語基層指人名詞的提取,是在詞典調查法的基礎上微調形成的,對所設立的六條提取標準按照重要程度進行賦值,采用“分類賦值、統計歸類”的方法,提取指人名詞中的基層詞,并根據提取結果進行分級。
指人名詞將《現代漢語分類詞典》所收錄的詞條作為語料來源,該詞典共收錄現代漢語中通用性較強的語文性詞語82955條[32]。詞典編纂采用五級語義層分類系統,其中,一至二級語義層是對詞匯系統的領域劃分,三至四級語義層是對詞匯系統的主要義域和節點的劃分,五級語義層主要是同義、反義和同類詞語的類聚。指人名詞語料主要收錄在二級語義層“人”中,共計5524個詞條,可以細分為十一種類型:包括“人、人類、人們”的泛稱類,“婦女、男士”等指稱性別類,“年輕人、兒童、少年、老人”等指稱年齡類,“父親、母親、哥哥”等指稱親屬類,“矮子、瘦子、巨人”等指稱體態類,“啞巴、傷員、產婦”等指稱某種體格類,“壞人、偽君子、英雄”等指稱品性類,“能人、文盲、諸葛亮”等指稱才識類,“部長、司機、警察”等指稱職業類,“華人、臺胞、老外”等指稱籍屬類,“朋友、敵人、情人”等指稱社交關系類。
在對原始語料進行整理和篩選時,我們將《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詞類標注和注釋作為參考[35]。首先,排除非名詞類,參考詞典中的詞類標注,將非成詞語素、非名詞、短語和成語排除,共剔除2569個詞條。其中,“姓名”類名詞屬于專指具體個體的專有名詞,除了具有鮮明特征和巨大影響的、從指稱個體泛化為指稱某一類型的人名外,普通人名則不具有廣泛的社會承認和普遍應用,因此,不將它作為統計對象。其次,排除現代漢語詞匯中所包含的方言詞和古語詞,凡是《現代漢語詞典》標注了〈古〉〈方〉的詞語,如“太婆、妗母、老表”等,都予以排除,這樣共排除103個詞條。經過篩選后,《現代漢語分類詞典》中符合要求的詞語有2852個。然后,再對這些指人名詞進行標準賦值的疊加計算,如果分值低于60分,則不屬于基層指人名詞。將低于60分的指人名詞排除后,共得到259個詞條。部分詞條的賦值計分示例,可如表1所示:
表1中,分值在90~100之間的“病人、母親、朋友、媽媽”,屬于一級基層指人名詞;分值在80~89之間的“媽、專家、同事”,屬于二級基層指人名詞;分值在70~79之間的“娘、岳父、盲人”,屬于三級基層指人名詞;分值在60~69之間的“曾祖父、叔祖母、科學家”,則屬于四級基層指人名詞。
在提取并分級之后,統計分值在60~100分之間的基層指人名詞共有259個。其中,一級基層指人名詞有34個,占比為13.13%;二級基層指人名詞有71個,占比為27.41%;三級基層指人名詞有82個,占比為31.66%;四級基層指人名詞有72個,占比為27.80%。現代漢語基層指人名詞等級表,可如表2所示:
從基層指人名詞在提取標準中的平均得分可以看出,完形標準作為基本提取標準,在區分指人名詞是否歸屬基本層次范疇時起到決定性作用。使用頻率、語義和習得順序在區分基層指人名詞的層級時起到重要作用,但在不同等級之間的區分上,這三個標準的影響程度有所不同。具體如表3所示:
從表3可以看出,一級詞和二級詞的使用頻率標準分較高,三級詞和四級詞的使用頻率標準分較低,這說明一、二級基層指人名詞比三、四級在現代漢語中更為常用。一、二和三級詞的語義標準平均分或者是20分或者接近20分,明顯高于四級詞,說明這些基層指人名詞在其所處的語義范圍中具有代表性。習得順序標準分按照級別依次遞減,其分值越高,在《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中所對應的學段越低,該基層指人名詞越符合低階段學習者的認知特點,這說明四個級別的基層指人名詞較好地體現了學習難易度。從基層指人名詞的等級來看,一級詞三項標準的平均分數都是最高的,相比于其他等級詞來說,它們在現代漢語中更加常用,典型程度最高;在四級基層指人名詞中,有超過30%的詞語不是其所處意義范圍的代表詞,相對于前三級詞來說,其典型程度最弱。
綜上所述,現代漢語指人名詞是用來形容或表述人的表人名詞,具有[+人]語義特征。本文從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出發,通過設立標準、分類賦值和統計歸類等操作方法,對基層指人名詞進行提取和分級。結合指人名詞的主要特點,我們設立了六個提取標準,并依據標準的重要程度進行賦值,其中,完形性為基本標準,權重最高,所賦分值相應最大;使用頻率、語義則次之;詞形、習得順序和衍生能力準所賦分值最低。使用頻率和習得順序又按照一定條件對賦值進行細分,其中,使用頻率標準根據《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的對應關系來確定具體分值,習得順序標準則依據《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的對應關系來確定具體分值。從指人名詞的平均分值統計結果來看,完形標準在界定基層指人名詞時起到決定性作用,使用頻率、語義和習得順序則對區分基層指人名詞的典型層級起到重要作用。在基層指人名詞提取時,主要采用了詞典調查法,選取《現代漢語分類詞典》所收錄的詞條作為原始語料;在對原始語料進行整理和篩選時,將《現代漢語詞典》的詞類標注和注釋作為參考。把非成詞語素、非名詞、方言詞、古語詞等排除后,又對所篩選的名詞進行標準賦值的疊加計算;通過對分值的統計,從5524個現代漢語指人名詞中提取出259個基本層次范疇指人名詞。這些基層指人名詞按照典型性從高到低分為四個等級,一級詞典型程度最高,在現代漢語中更為常用;四級詞典型性最弱,在社會生活中的常用性相對較低。
總之,指人名詞在生活交際中廣泛使用,既是現代漢語名詞中較為基礎的一類,也是比較重要的一類。以指人名詞為研究對象,以基本層次范疇為理論指導,探討其提取標準和方法,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應用意義,能夠為漢語本體乃至國際中文教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1]趙亮.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S4).
[2]梁麗,馮躍進.認知語言學中的基本層次范疇及其特征[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3]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梁麗.基本層次范疇及其在英語教學研究中的應用[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5]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吳為善.認知語言學與漢語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7]王寅.認知語言學探索[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8]楊同用.從基本范疇的角度看基本詞匯問題[A].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二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9]高兵,楊同用.從現代漢語詞匯看基本范疇詞匯的特點[J].甘肅社會科學,2010,(6).
[10]蘇新春,宋貝貝.用基本層次范疇透視現代漢語動詞類基本詞匯[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11]宋飛.現代漢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研究——以“哺乳動物”類名詞為例[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12]蔡甜.現代漢語人體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13]劉珂.現代漢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研究——以“自然物”類名詞為例[J].唐山學院學報,2015,(4).
[14]李文婧.現代漢語動賓式中基層動詞與名詞賓語搭配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4,(4).
[15]孟凡玉.現代漢語頭部動作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
[16]靳小琳.現代漢語性狀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17]周景蕓.基本層次范疇判斷標準的缺陷[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
[18]楊吉春.對外漢語詞匯教學應以常用基本層次范疇詞匯教學為中心[J].民族教育研究,2011,(3).
[19]楊吉春.試論國際漢語教學中生物類基本層次范疇詞匯的提取標準和方法[A].徐偉民,何文潮主編.國際漢語教材的理念與教學實踐研究——第十屆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0]宋飛.基于大規模文本語料庫的現代漢語基層詞相對詞頻定位法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4,(4).
[21]宋飛.國際漢語教學中的性質狀態類基層詞庫建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22]李文婧.國際漢語教學用“基本層次動詞”提取方法探討[J].語言文字應用,2016,(3).
[23]吳世雄.認知心理學關于記憶的研究對漢語詞匯教學的啟迪[J].語文學刊,1999,(4).
[24]史翠玲.典型基層動詞在《新實用漢語課本》中的分布情況考察[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
[25]劉丹青.小議指人名詞用“什么”提問的現象[J].漢語學習,1984,(1).
[26]陸儉明.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造成的偏正結構[A].陸儉明.陸儉明選集[C].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7]陸丙甫.指人名詞組合語序的功能解釋——從形式描寫到功能解釋的一個個案[J].中國語文,2005,(4).
[28]范曉.現代漢語名詞及其再分類[A].上海市語文學會.語文論叢(第七輯)[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9]安志偉.現代漢語指人名詞的產生途徑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3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漢語國際教育用音節漢字詞匯等級劃分[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31]《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課題組.現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2]蘇新春.現代漢語分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33]曹煒.現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34]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義務教育常用詞表(草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35]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Extraction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Basic Hierarchical Categories Referring to Person Nouns
Zhang Qingxiang1,Jiang Xinyao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6;
2.Middle School Language Year Groups, Shanghai Experimental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basic level category theory, the extraction criteria and extraction methods of modern Chinese nominative nouns were analyzed. Six extraction criteria were identified, namely, completeness, frequency of use, semantics, word form, order of acquisition and deri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categorization and statistical categorization, the base noun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nominative nouns and divided into basic levels according to their typicality, so as to determine a hierarchy of the base nouns in modern Chinese and provide some help for vocabulary research and textbook writing.
Key words:nominative noun;basic level category;extraction;Moder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