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左圖:1981年,張瑞林(右一)與張辛稼、沈子丞、張繼馨等人留影于古吳軒,無償合作《春滿蘇臺》巨幅展品(古吳軒 收藏)右圖:1984年,張瑞林(右二)與來賓合影于觀前街28號古吳軒(劉海粟題寶號)
時間回到44 年前,蘇州書畫社于公園路9 號落成。之后,當時的蘇州文化局將觀前街28 號(原文化局招待所)作為蘇州書畫社的門市部,改名“古吳軒”,樓上辦公,樓下出售書畫、高檔畫冊和文房四寶。一時間,書畫店里,高朋滿座,名人如云。劉海粟、尹瘦石、林散之、張辛稼、謝孝思……齊聚一堂,切磋畫藝。
那時候,觀前街上除了一家古吳軒書畫店,蘇州人逛得最多的就是新華書店,還有牛角浜的各種舊書店、舊書攤。觀前街曾是蘇州人淘書的寶地。在這條街上還有陸益元堂箋扇莊、東來儀紙號、張文裕堂、藝石齋等文化用品商店。“蕩觀前”成了蘇州人口中的一種常態化生活。
今非昔比,隨著時代改變,在蘇州古城保護與更新的節奏中,觀前街的面貌和業態都發生了巨變,書店的形式與內容也出現了新的變革。一面是發揚傳統,一面是著眼未來,隨著古吳軒書店(觀前店)的開業,我們可以透過這扇美麗的“文化櫥窗”,抽絲剝繭看到蘇州文脈傳承的變遷與延續,也感受著古城依然在生長的那份律動。
古吳軒出版社的前身,是蘇州書畫社,成立于1979年,最早的辦公地點在公園路9號。作為古吳軒出版社的創始人,今年88歲的張瑞林老先生,精神抖擻、談吐清晰,他回憶起在古吳軒耕耘的19年,辦社的點點滴滴,依然歷歷在目,萬千感慨。
當時蘇州市文化局為了解決六七十位回城知青和回城藝人的飯碗問題,而此時恰好張瑞林向文化局提出恢復傳統文化的建議,他想成立蘇州書畫社,于是張瑞林便接下這一任務,帶著這些回城知青和回城藝人一起創辦書畫社。他心中早已定下兩大目標,一是創辦出版社,二是打造名社名店。張瑞林著手進行書畫經營,以名人字畫為主,工藝品為輔,不斷與全國各大書畫名家認識、交往,建立信任。
最早,公園路上的蘇州書畫社只是辦公地和裱畫基地,并沒有設立門市部。張瑞林依靠自己的人脈,在全國各地的賓館、大飯店設立柜臺售賣名人書畫。不曾想到,辦社第一年,就盈利了,獲得了當時文化局的褒獎,蘇州文化局便將觀前街28號(原文化局招待所)作為蘇州書畫社的門市部。“新中國成立以前,人民路上有個老字號叫‘集寶齋’,主要售賣文房四寶、碑拓、書畫。為了恢復‘集寶齋’,我原本將蘇州書畫社改名‘集寶齋’,但苦于這個名字在當時沒法使用,便取名‘古吳軒’。”張瑞林在采訪中表示,上海南京路上有一個“朵云軒”,蘇州觀前街上有個“古吳軒”。朵云軒是個一百多年的老字號,古吳軒是白手起家、后來居上,小字輩的“老字號”。
古舊書店,既可供博雅清談之資,亦可補研究史料之闕
經過10年奮斗,在實踐中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經銷收藏交流出版”為一體的八字辦軒方針,1989年古吳軒出版社經原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成立,開辦了在全國338個地級市中第一家出版社。自此,成為與北京榮寶齋、上海朵云軒、杭州西泠印社并稱的中國四大書畫名店之一。說起辦社的艱難之路,張瑞林坦言,當時中央不允許地級市辦出版社,于是他連續五年去北京中宣部提交申請,跑壞了三雙鞋,后來中宣部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最后獲得特批。
十年間,顏文樑、李可染、劉海粟、吳作人等49位藝術界“頂流”來軒作客,即興揮毫,為古吳軒題寫了社名匾額。張瑞林搶抓機遇,與員工走南闖北,與全國名家和大師聯系登門求作,當時僅花了20多萬稿費,征集了三千多幅精品力作。據張瑞林回憶,當時古吳軒擁有一大批藏畫,作為古吳軒的家底,也是蘇州的藝術財富。他記得林散之書法6尺字對、5尺全張等均出版在《林散之書法集》中,出版與不出版的各類尺幅共計20多幅。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收進張善孖《獨馬》只有200元,張大千《茄子》400元。當時4尺3開的徐悲鴻的《立馬》和傅抱石的《山水》每幅不超過1000元,經鑒定均為珍品。因當時古吳軒一窮二白,經濟周轉有困難,所以無力收購這兩幅藝術瑰寶,只能放棄,最后被上海文物商店收購了。
扎根于歷史文化豐厚的姑蘇古城,古吳軒出版社雄心勃勃,立志成為一家面向全國推廣蘇州地方文化、交流展示書畫藝術的美術專業出版社。實踐證明,這家年輕的出版社配得上它的雄心:古吳軒出版的系列美術圖書如《林散之書法集》《當代名家中國畫全集》叢書等美術普及類圖書暢銷全國,一舉打響古吳軒品牌。
過去,古吳軒是觀前的一大文化地標,而這條百肆林立的商業街上,許多老字號都在此落地生根。
蘇州人對觀前街是充滿感情的,特別是上了年齡的老蘇州更是滔滔不絕,字字句句里都是溢美之詞。當年,不管逢年過節還是稍有空閑,時不時要去逛一逛、看一看、買一買。只要家里需要添置東西,特別是貴重一些的東西都要到觀前街去買。久而久之,觀前街成了蘇州經濟、文化的中心。
慢書房踩著適合自己的節奏,一路欣賞風景,一路慢慢向前
小的時候,買書必去觀前街的新華書店。據資料記載,1952年,蘇州新華書店開始設立門市部,后將部分門市部改為專業書店。20世紀70年末,新華書店的新書炙手可熱,很多人還千方百計托著關系要書店留書。當時有幾個癡迷的藏書者,每次得到書店要售新書的消息,天不亮就去排隊,這些人平常縮衣節食,書來了,借錢都要去買。蘇州新華書店當時的營業廳和倉庫面積都不大,很多開禁重版的新書都放在玄妙觀三清殿內。20世紀80年以后,蘇州新華書店的網點擴大,如觀前街上的觀前書店、少兒音像美術書店,人民路上的古舊書店,人民路吉由巷口的音像制品發行部等。
1978年,蘇州新華書店重新造了營業大樓,一、二層全部經營各類圖書。從1986年開始,新華書店還舉辦各種有關圖書的大型活動,如金秋書市,連續辦了12屆,推出全國百余家出版社的最新讀物數萬種。后來,新華書店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觀前街老店原址上翻建新大樓。
古城依然在生長的那份律動
除了新華書店,很多人還去牛角浜淘書。玄妙觀的東北角,從舊學前進玄妙觀時,有一條牛角浜。林錫旦、姜晉編著的《百年觀前》一書中提到,清末民初時期的牛角浜一帶,曾十分熱鬧而嘈雜。牛角浜雖然彎彎不足百米,小店小鋪卻是一家挨一家,主要有鑲牙店和舊書店。那里的舊書店東一家西一家,一直可以綿延到玄妙觀的東腳門。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蘇州的新舊書店主要集中在觀前街、護龍街(人民路)的樂橋一帶,但那里都是出售版本考究、古本孤本等較高層次的舊書店。而牛角浜是蘇州當時舊書店鋪集中之地,規模不大,都很簡陋,店內放幾個書架,擺放一些裝幀較好、版本較少的古舊書籍,收購來的成捆舊書一般堆放在地上,絕大部分待出售的雜書則放在店內搭起的舊排門板上。這些雜書因常年擱在外面大多黃舊不堪,價格便宜。
牛角浜的舊書店,并不都是低檔舊書,部分書店如育文書社、學海書林、琳瑯閣、百城耀記書店等,都具有一定品位。學海書林專營線裝舊書業務,育文書社兼營舊書和線裝古籍。牛角浜的舊書,曾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淘書者,據說,有本迄今罕見的記載北宋已毀的大型天文記時儀“水運儀象臺”的民國版的《新儀象法要》一書,就是后人在牛角浜一帶的舊書店購得的。
過去,觀前街很多商業經營活動,蘊含著濃厚的文化味,有的還是專門從事文化商品經營的。舊時百肆林立的觀前,雖然吃、穿和供娛樂的店肆樓館占據多數,但經營文化用品的商家也有不少。如牛角浜的玄妙觀的“學海書林”“小說林”“文怡書局”等舊書鋪及書店,觀前街上專營扇面、文具等物的陸益元堂箋扇莊,山門巷的東來儀紙號,專營各種毛筆、畫筆的張文裕堂,設在宮巷的金美鋼筆商店,西腳門的新生圖書文具社,觀前街的新華書店,20世紀80年代遷來觀前的蘇州藝石齋(桃花塢木刻年畫社),觀前街西端購物中心內的吳門畫廊、吳門文物商店等。
陸益元堂箋扇莊制作或經營的產品,精致而高雅,質量一流。雖然價格貴些,但深得蘇州文人雅士的青睞。比如那里出售的湖筆有“珠圓玉潤”“凈純紫毫”和多種“兼毫”,還有上品的安徽宣紙、端硯等。那個年代,一件好的文房用品是饋贈親友、官場禮儀往來或留作收藏欣賞的佳物。之后的東來儀文化用品商店,是由觀前街的三家老店組成的,即東來儀紙號、陸益元堂筆莊和文怡書局。
“最早,觀前街上的新華書店‘獨攬天下’,當時觀前街有兩家新華書店,其中一家是一座老式洋房。踏進去,地上鋪了地板,桌上鋪滿了書,以少兒讀物為主。之后作為新華書店的倉庫,如今已不見了蹤跡。改革開放后,觀前街上逐步開出了各種書店、文具商店、文房用品店,古吳軒當時主要售賣文房四寶,包括毛筆、硯臺、墨汁、印泥、圖章,當時不賣書。新中國成立前,觀前街上開的書店都賣新書,牛角浜的書店賣舊書,人民路以賣古籍為主。”蘇州文化學者、知名作家王稼句在采訪中表示。他記得,當時新華書店邊上有條弄堂,弄堂到底就是新華書店的后門,那里有個內供部,專門供應內部讀物。一般看完書,他就順道去邵磨針巷口的綠楊餛飩店吃碗小餛飩,店門口還賣生煎饅頭。對面還有一家廣州食品公司,樓上可以吃刨冰、冰淇淋。若有興致,還會繞道去怡園對面的朱鴻興吃碗面,再去古舊書店淘書。
9月28日,古吳軒書店(觀前店)在觀前街38號正式開業。歷經40載,又一次在觀前繁華腹地重開,眾望所歸。
立于店門外,極具創意的門頭,如一本翻開的書。洗硯池色號的灰黑色呈現江南民居的氣韻,與青綠色墻面互為映襯,復古范兒十足。未步入其內,園林書房的氣韻已顯現。這是一間充滿人文智慧的書店,也是年輕有腔調、且多元化的文化體驗空間。這是古吳軒“出版+”融合發展策略的一個縮影。
據悉,近年來,統籌傳統業態和新興業態的“兩翼”發展,古吳軒出版社緊扣“出好書、賣好書、開書店”的目標,以“出版+”為主線,構建圖書、書畫藝術、古籍、新文創、書店連鎖經營等產業鏈,努力構建“大出版產業”格局。自去年以來,已有20多家古吳軒書店建成投用。到今年年底,將建成包括書房、閱讀空間在內的古吳軒書店40家,其中,位于章太炎故居內的古吳軒旗艦店將于近期和市民見面,古吳軒書店·百花書局、古吳軒書店·桃花塢方志驛站也將于年內開業亮相。
“古吳軒歷經滄桑,原觀前街28號古吳軒是蘇州的文化窗口,至今關閉了20多年。如今在市委主要領導的重視下,經過古吳軒現任領導的努力,近期古吳軒書店(觀前店)重新開張。衷心希望古吳軒擦亮品牌,重振雄風,著重在出書結構上下功夫,捕捉圖書市場信息,多出雙效圖書,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名社名店。”張瑞林坦言。
古吳軒書店(觀前店),充滿人文智慧,年輕有腔調
記者觀察
書店是城市的重要文化空間,盡管書店歷經沉浮,卻仍在社會上頑強地留存下來,是因為這由無數書籍所打造的文化空間,始終是我們精神的溫暖之所。柔和燈光下的一本書,總能讓我們安靜下來。
觀前街的新華書店是蘇州人獲取知識、見證成長的地方,如今正在升級改造中。今后將以“書店+展覽”“書店+文創”“書店+旅游”“書店+餐飲”“書店+課堂”的全新模式,融入文創、非遺、數字經濟、國際文化IP等內容。并且增設更多智能化設備,優化內部空間格局,增添視野采光好的沿街休閑區和茶飲區、兒童區,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在樂橋北堍,有一個蘇州古舊書店,這個書店對于蘇州人來說,怎么贊譽都不為過。如今的古舊書店依舊品位不減,可以淘得很多好書。
還有小而精致的慢書房,讓人一見傾心。書架上郁郁蔥蔥的綠植,為書店增添了幽靜氣息。慢書房專注于選書的品質,書店主人選的不一定是暢銷書,自己不太喜歡的作者也許一本書都沒有,明知道賣不了的書,只要是認為的經典就一定會有。這種喜歡并非出于傲嬌,而是建立在書之品質的基礎上。慢書房就像一只蝸牛,踩著適合自己的節奏,一路欣賞風景,一路慢慢向前,從容安靜地做好自己。
觀前街的繁華,也許這些特色書店講得最好。這條街的繁華,不疾不徐,但也暗藏著韌勁,朝著姑蘇繁華第一街挺進。百年觀前,孕育時代新生。據悉,觀前街現有的經營業態也在逐步調整,通過對蘇式生活場景的恢復,讓市民和游客重新感受“蕩觀前街”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