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古吳軒書店(觀前店)老店新開,帶著傳統的書房“搭子”一起為之一新:書畫還是原來的書畫,但以現代藝術的展陳手法布局,看展好似趕赴一場城中文化潮事;盆景還是傳統的蘇派盆景,將其作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以粗獷的箱框作盆景幾架,大面積應用苔蘚鋪設,年輕人落座于其間喝喝咖啡、聊聊天,氛圍新穎而高雅,蘇派典雅與現代流行相得益彰。讓人突然就對傳統的蘇式盆景有了興趣,那些經過精心“雕琢”松柏還真是好看。
書店門口的這12盆盆景,來自虎丘萬景山莊,據蘇派盆景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繼強介紹,都屬于比較大眾化的樹木盆景,而“蘇派盆景主要以樹木盆景為主。”12盆中幾乎涉及了樹木盆景的常用樹種,有一年長青的松柏類,有像榆樹這樣能清晰地見其枯榮的雜木類,還有如春天開花的紫藤這樣的花果類。一般超80厘米的作大型,小于50厘米的算小型,這12盆中,小中大型盆景都有。
這些盆景真是越看越喜歡,生機盎然。傳承人王繼強也興致勃勃地談盆景的樹木取材視角,與對樹木的通常標準有很大不同。一般的樹木,要求樹冠周正,樹干挺拔,而盆景取材,專挑那些長得奇形怪狀的異類,從石頭縫里鉆出來的;樹齡關系樹干里已經自然腐爛掏空,只剩一層樹皮的;被砍過、被砸斷過,或被動物啃咬過等有損傷的;原本在野外地上匍匐生長的;果園里年歲已老的石榴,再種下去成本就不劃算、不經濟的……從樹木盆景發展出的山水盆景、樹石盆景,就更有意思了,單棵小樹算不得特別漂亮,但三棵組合起來顯得錯落有致,點綴的石頭像自然的山巒俊峰,整體就更像立體的山水畫了。
“但凡此類種種,通常被認為是丑而無用的,但實際是美而有生命力的,”王繼強說,化腐朽為神奇,把它們選取出來,濃縮在盆中,概括出大自然里的虛實相生、枯榮與共,這也就是都說蘇州園林是縮小的自然景象,盆景則是縮小的園林的原因呀。
一盆盆景的擺設大概有三部分,上面“景”,中間“盆”,底下“基架”。早期對盆景要求不能太大,擺放在書桌上、茶幾上、書房里,顯出高雅。在大眾視野里,盆景就出入于中國傳統的書房,適配東方調的室內環境。
但在今天,無論室內、戶外,設計裝幀風格多樣,按照虎丘景區工作人員的觀點,盆景首先是盆栽,能夠讓環境變得有生機,它是由自然、人與時間聯手打造出的綠色風景,蘇派盆景作為濃縮再濃縮的自然景象,是可以與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藝術風格相契合匹配的。美,應該是相通的。
走出園林,走出院墻,今天,盆景也正在越來越多地面向大眾,走向世界。除了各大園林,虎丘萬景山莊的盆景擺放在了干將路的牌坊下,蘇州公園里,干將路樂橋口的口袋公園中……
將盆景作為裝置藝術的一部分,年輕人穿梭其間,氛圍輕松而高雅
一棵樹的樹干上,有生有死,有榮有枯。枯死部分,有些是自然死亡,有些通過人工抑制;有的樹木局部長得過于旺盛、紛亂,經修剪后,其中一部分化繁為簡、疏密得當。盆景園里,每一棵植物都不一樣,每一盆盆景也獨一無二。從培育幼苗開始,一點點長成,其間蟠扎、造型、養護,長成至理想狀態,過程有時要耗費四五十年。盆景也要“聚精會神”,成品一叢叢的樹冠,就像天上層疊的云朵。
制作盆景是一項技術性工作,需要動手能力強,也很辛苦,夏曬太陽,冬吹風,澆水施肥之類都少不了。經驗尤其重要。選材后,創作、打理的過程就是與時間為伴,慢慢長,慢慢修,慢慢造。有的樹冠長得就像炸毛的頭發,技藝傳承人王繼強說,是要等枝條長到一定粗度再修,否則可能再也長不到理想狀態;有的盆里樹根都齜出來了,且越長越長,傳承人解釋,根伸出土面就會再埋進去,等到一定年份后就刨出來,修剪根部后再種進去,土壤同時也換掉,因為舊土里的營養已經殆盡了。
盆景沒有完全完成時,這跟書法、繪畫、雕塑、核雕、刺繡等藝術表達“做完就已經是一件完整藝術品”有很大不同,達成理想、滿意狀態后,過上半年就長亂、長散了,然后就得重新做造型。
專業人士日常管理養護著大量上百年的盆景,園林系統里不乏兩三百年、甚至三四百年的盆景,但對于普通愛好者,或是僅僅欣賞盆景之美而被吸引的人,后期養護是最大的問題。
澆水通常是致其衰敗的首要原因,水太少干死,水太多淹死。樹木究竟生長到何種程度了,出了什么問題,一般人是看不出來的,等到覺察出盆景不好時,就已經是不好有一段時間了,徹底不好了,焦了枯了沒得救了。這是高端盆景難以推廣的原因。
了解植物的語言,全靠觀察,用傳承人的話來講,長在盆里,容易控制,但什么時候需要水分,什么時候需要營養,是否有各種蟲病害的跡象,全靠人眼捕捉。不干不澆,當最末梢的葉子不再挺立,觸摸起來帶點軟趴趴時,就是缺水跡象。
當然,石多一點,水多一點,植物少一點的山石盆景,普通人養護起來的難度就降低了。只要澆水能跟上,無需擔心水澆太多,不過小型山石盆景不宜在室內久置,最多在室內擺上7至10天,就要放到室外享受一下陽光雨露。
一盆盆景就展現了生死枯榮的自然哲學觀
在東亞有的地方,有大型花卉植物市場可以輔助愛好者DIY制作盆景。從所有的制作材料到制作工具一應俱全。有些愛好者會癡迷到不僅自己制作,同時也購買高階的成品盆景。而要專業學習制作盆景,自然是最好拜一位專業的師父在園子里至少學習上三到五年,不斷挑戰、完成師父交與的各種工作任務。
被蘇派盆景打動,繼而購買一盆回家,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即便小型盆景,成本并不低,盆、石是實打實的成本,還有盆景制作、養護的價值如何衡量的問題。一盆盆景的養成,30%的精力在造型的話,后期養護占到70%,維護價值遠超買來的價格。1982年獲金獎的盆景至今充滿勃勃生機,除了大師出手,幾代人的精心呵護必不可少。更甚者那些兩三百年、三四百年依然健在。
在蘇州,虎丘萬景山莊是國有蘇派盆景基地,從1982年建園時起,就匯集了大量大師級的精益作品,也可以這么說,蘇派盆景的精華都在虎丘,那里也以保護、傳承蘇派盆景技藝為主要目標,有一支精干的技藝傳承隊伍,有像王繼強這樣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眾所周知,蘇州是有專門的學校培養園藝專業學生的。虎丘萬景山莊與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之間,實現實習實踐與理論知識學習的相互補足,讓蘇派盆景的專業發展自成體系。而在民間,愛好者入門、發展盆景制作愛好的相關內容、渠道還未成體系。有時間、有興趣的愛好者可以通過加入園林局向社會招募志愿者這一途徑,嘗試性體驗澆水、修剪之類,由專業盆景師傅引領入門打理盆景的技藝。當然,也可以向社會個人學習技藝。
虎丘景區正在嘗試開發水石盆景,可以帶走的那種。今年已在塔影園內完成了展銷基地的建設,開辟區域出售中小型盆景和盆景文創。他們還計劃明年在原虎丘景區老出口打造一個蘇派盆景體驗中心,既能讓公眾在現場動手參與制作盆景,又可以在電腦上模擬造型后定制,成為一個兼具展示銷售,融合線上線下的體驗中心。
樹石盆景,三兩棵小樹加上如山巒俊峰的石頭,就更像立體的山水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