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繁華姑蘇,年年有余
魚燈巡游、手作市集、地方風物、藝術訪談……“我們的節日·中秋”第六屆“石湖串月”姑蘇民俗文化活動暨第三屆“石湖邀月”藝術節完美收官。
提及石湖,聊起漁家村、新郭老街,腦海里最先反應的是:中秋賞月。沒錯,行春橋畔月圓時,恰巧“石湖串月”來哉。這么多年,滄浪新城(吳門橋街道)深愛著石湖,且堅持圍繞石湖文化、運河文化,凝聚共識賦能產業發展和新城未來。
“石湖串月”民俗文化活動已經連續舉辦多年,日益成為吳門橋街道的一個重要文化IP。今年的活動由蘇州市文明辦指導,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管委會、蘇州風景園林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中共姑蘇區委宣傳部、姑蘇區教育體育和文化旅游委員會、姑蘇區文聯、姑蘇區滄浪新城(吳門橋街道)共同承辦,為市民游客帶來體驗感十足的節日盛宴。
今年圍繞“福氣江南·繁華姑蘇”“福滿江南·石湖串月”“福潤江南·領潮非遺”三個板塊,串聯起石湖與運河沿線景觀點的蘇式中秋賞月雅事。首次探索市場化運作,推動民俗文化衍生至市場。
“新霜徹曉報秋深,染盡青林作纈林。惟有橘園風景異,碧叢叢里萬黃金。”詩人范成大隱居石湖寫下60首《四時田園雜興》詩篇。開幕式當晚,行春橋畔無比熱鬧,石湖居士范成大的虛擬形象與現場主持人穿越古今來對話,以詩為媒,暢談大運河文脈。每年,“走月亮”的環節必不可少,中秋之夜,女孩們身著漢服結伴出游,以行春橋、越城橋、沿湖步道、棧橋為線路,以新郭老街藝術市集、荷塘月色自然景觀為支點,結合歷史文脈、上方山水、時尚潮流,形成了一條創新的中秋走月線路。人們不僅重演了“走月亮”習俗,還在新郭老街欣賞到多彩靈動的魚燈巡游展。
繁華姑蘇,年年有余。年逾七旬的非遺傳承人手工制作的汪滿田村巨型古魚,帶著上百年的非遺傳承歷史,亮相市集。8米長的魚燈“打頭陣”,隨后5米、3米和十幾條小魚燈緊隨其后,穿過巷弄,越過小橋,閃耀新郭老街。
同時,石湖棹歌文化研究中心、姑蘇非遺“游石湖習俗”保護傳承基地也正式成立。千百年來,石湖棹歌承載著當地漁民、村民豐富的情感寄托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至今還在民間流傳著。街道于2018年啟動“石湖棹歌”保護挖掘工作,開展專家研討、實地尋訪、古籍整理等一系列工作。
此次,新郭老街手作藝術節驚艷“登臺”,讓市民游客直呼新意滿滿。不僅有香山幫傳統建筑營造技藝、緙絲、太湖窯等傳統非遺的亮相,新生代手工藝人也展示了古法非遺的當代風采。
現場還舉辦了“樹之奇夢”“無廢蘇州”等個性藝術展,以及“朽木與樹脂”“絲線的雕塑”等多組戶外裝置,均讓人一飽眼福。來自上海的市集品牌“早春樂市集”也來到新郭老街,眾多年輕攤主帶來了地方風物、手作工藝品,解讀著自己的美學態度。
“有竹——篾匠姑娘”品牌創立者,是一位90后姑娘。她原本學的建筑與土木工程專業,后來轉行從事傳統手藝。拜師學藝三年之久,熟練掌握劈篾、刮篾、染色、編織等一套手藝流程,學習并研發編織技法150余種。她在杭州開了線下空間,堅持傳承與創新,使技藝和設計結合,推出美而實用、有故事有內容的竹編美器。采訪時,她正在做一款提籃花燈,外圍用篾編織,采用經緯交叉,而竹子的顏色大多通過竹木染料染制而成。路過的人停下腳步,欣賞這位新生代手藝人設計的中國色竹編扇子和竹編畫,不住地贊嘆。
把藝術帶上餐桌,讓日常的用餐充滿生趣和色彩。創立于上海的品牌SAYONE,成立8年來,用器物發聲,堅持原創設計與手工繪制,在高溫釉下彩等漫長復雜的制作工序里,注入對泥土的敬意,傳遞手作的溫度。盤形是原創獨家,主理人堅持采用手捏而非機制,他認為手捏的參與更有隨和的鈍感。其中很多餐具上印有一只可愛的黑貓形象,其靈感源自主理人自己養的一只黑貓,名叫“煤球”。
行春橋畔月圓時,恰巧“石湖串月”來哉
新郭老街手作藝術節驚艷“登臺”,現場還有“市集尋游”,市民游客玩得好開心
小心易碎Fragi,柔軟且堅硬。主理人從玻璃的矛盾和沖突中獲取靈感,希望引起人們對于美好事物和玻璃工藝的思考和珍視。據介紹,玻璃工藝品的制作工藝很繁瑣,大概是將玻璃拉細之后,一圈一圈盤上去……這些純手工打造的精致擺件、飾品、香插等玻璃品,拿在手上極為輕盈,殊不知,掉落地上即碎,也因此凸顯產品本身珍貴而美麗的概念。
來到“一錘子計劃”攤位前,來自東北的夫妻倆,目前在杭州開店。他們用上好的東北江米,進行蒸煮,手工捶打百次后包裹各種口味的餡料制作而成。只見一個人忙著捶打糕,一個人忙著添加黑芝麻、花生核桃、肉松、紫薯等口味的餡料,再包裹成型,嘗上一口,口感蠻糯的。
現場還有“市集尋游”活動,設有20個小紅書手工攤位,市民游客游園打卡、領獎品,玩得好開心。如今,漁家村和新郭老街又恢復往日的平靜,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蘇式建筑鱗次櫛比,行至于此,觀山水,思古今。
作家葉梓對吳門一詞,頗有感情。葉梓曾在文章里寫道:“石湖串月系列文化活動,就是吳門橋街道主打的一張文化品牌。吳門橋街道給它賦予了新意,串出來一篇關乎風雅蘇州的大文章。他們,是多么熱愛石湖啊。當然,我更敬重做著石湖夢的吳門橋街道。”
“吳門橋街道是越城遺址所在地,也是良渚文化的發源地,歷史積淀深厚。轄區內有蘇派鳥籠、核雕、太湖窯、緙絲等近20項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更好繼承發揚非遺文化,新郭老街正式掛牌成為姑蘇非遺‘游石湖習俗’保護傳承基地,今后將探索建立集展示體驗、文創售賣等于一體的非遺沉浸式街區,策劃‘非遺之旅’等精品文旅路線。此外立足文化石湖理念,推動石湖區域一體化發展。”吳門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婁子琛告訴記者。
專家學者再一次聚在石湖,從運河文化的傳承談到古城文化產業的發展。沿著運河遇見石湖,勢必要做足依河靠湖的文章,發揚運河畔的文化優勢。大運河是流動的,體現在“流動的人群”“流動的風景”和“流動的文化”三個方面,吳門橋街道不僅要打造文旅休閑活動,也要通過運河文化非遺的傳承,吸引有文化創意的年輕人,成為人口增量的新的載體之一。今年,街道還創新推出“吳門風雅頌”citywalk城市漫步路線,一路上看看大運河周邊的歷史建筑、文化景點及文創產業等,璀璨新城的魅力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