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鈺華,崔亞敏,趙 雪,劉 穎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山東 煙臺 264199)
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明確指出,推動“崗課賽證融通”綜合育人,提高教育質量。《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1](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將1+X證書制度試點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推進“1”和“X”的有機銜接,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和學生就業能力。實施1+X 證書制度,為人才培養工作及職業院校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是我國職業教育的重大改革和創新實踐[2]。本文針對高職助產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困惑,從技術崗位需求出發,依托1+X 證書制度和崗課賽證融通,創新高職助產人才培養路徑,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方案》明確指出,試點院校要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證書培訓內容有機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統籌教學組織與實施,深化教學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靈活性、適應性、針對性。調研中發現,1+X 證書制度與專業課程融會貫通方面存在一定問題。比如,現有學歷課程與證書考試內容沒有銜接,授課內容與證書考試內容相關性較低,多采用集中培訓、業余訓練等方式完成1+X 證書培訓及考核,不能做到融會貫通,同時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影響了職業技能提升效果。只有在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實踐中融入1+X 證書考試內容,做到整體規劃、同步設計,才能進一步推動“1+X”證書制度的貫徹落實[2]。
《方案》強調要深化校企合作,堅持工學結合,充分利用高校和企業場所、資源,協同開展教學培訓與評價組織工作,加強高校與企業在相關領域合作項目與試點工作的統籌銜接。這說明1+X 證書制度不是簡單的考證,而是更注重學生職業技能提升、社會實用人才培養等方面。目前,由于崗位、課程、證書等的對象定位、實施主體、需求等不同,其基本特征也不一致,導致在標準、流程、評價等方面存在差異,整合難度較大[3]。同時,單純采用理論知識+技能的雙重考核模式,也不能高效考核學生的業務能力和職業素養。這就要求高職高專在精準培養企業需要的技能人才、提高學生就業率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產教融合的新方法,加強與相關行業、對口企業、政府部門的溝通,做好調研分析工作。
引導創新、落實任務、強化競賽,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探索崗課賽證一體化育人模式,構建良好的教育教學生態。但目前高職院校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中融入競賽內容、競賽標準的力度較小。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積極參與各類大賽的同時構建有效的賽教融通機制,提升學生職業綜合能力。
依托1+X 證書制度、崗課賽證融通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1)崗課融通:課堂中融入企業文化、綜合素養、行業規范,將學校教研成果注入行業企業,將行業企業大師作為教學資源引入教學實踐。(2)課證融通: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引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1+X 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內容,轉變教育教學思維及方法手段,依托1+X 證書制度推進“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3)賽教融通:在人才培養路徑中融入各級職業技能競賽標準,編寫助產技能與綜合能力訓練教材,建設虛擬仿真助產實訓基地。綜合以上各方面,結合助產崗位群和行業發展需求分析,明確人才培養路徑,細化人才培養方向,多渠道培養助產人才。結合1+X 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各級競賽標準,促進教學活動適應職業化、專業化發展[4],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具體措施如下。
深化校企合作,完善“雙主體、全過程、多元化”的助產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1)“雙主體”即專任教師與企業師傅在崗位需求的基礎上,結合學校、企業兩個場所傳授理論知識,指導崗位技能,確定畢業生的職業定位,并注重學生職業素養與道德教育。(2)“全過程”即專兼職教師共同研討,使教學過程無縫銜接工作過程,做到將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考核評價標準等融會貫通,將敬業精神與專業素養培養融會貫通。(3)“多元化”即融合1+X 證書制度,開展多方位人才培養,如產后恢復、中醫護理、母嬰護理、涉外護理等。在滿足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同時,實現素質教育的全程化、教學資源的信息化、人才培養的多樣化,以此培養學生的職業修養、責任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提高專科技能和綜合素養,最終成為適應崗位發展需求的專門人才。

圖1 “雙主體、全過程、多元化”的助產人才培養模式Figure 1 A "dual subject,full process,and diversified" midwifery talent training model
學校教學和科研成果注入行業,行業師傅的技術、臨床案例、項目等融入課程教學,實現以崗定課;結合1+X 證書制度,將行業文化、職業素養、行業標準融入課程,將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和1+X 職業技能培訓內容引入課程,實現以課融證;對接健康服務產業,面向國內外醫療機構、母嬰護理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護理、助產及母嬰保健崗位,實現多方向拓展,并融入創新創業內容[5],優化模塊式課程體系(見圖2)。

圖2 “以崗定課、以課融證、多方向發展”的模塊式課程體系Figure 2 Modular course system with "post based course,course integration,and multi-directional development"
公共基礎課程模塊以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和素養為主,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以培養專業基礎知識和技能為主,專業核心課程模塊以培養核心勝任力和職業素養為主,能力拓展模塊以培養職業拓展能力為主,職業方向模塊以培養學生面向助產相關崗位所具備的職業素養和能力為主[6]。圍繞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和醫養健康產業,結合1+X 證書制度與省級職業教育中醫特色母嬰護理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積極設立母嬰護理、產后恢復、中醫護理、涉外護理等方向,擴大助產服務領域。以此培養中醫助產、養生保健人才,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能在國內外各級醫療機構工作的涉外高級助產人才,培養能從事母嬰健康指導與綜合干預、進行母嬰健康管理的人才。通過設立不同專業方向,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使學生在通學的基礎上掌握專業領域的某一特殊技能,提升就業創業能力,拓寬就業創業渠道。
依托1+X 證書制度,對接專業教育教學標準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明確課證融通課程標準[2]。就我校而言,與助產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有1+X 母嬰護理、產后恢復兩種。基于課證融通課程標準,重構與1+X 證書考試培訓密切相關的教材內容,使得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專業課程教學標準有機融合。比如1+X 母嬰護理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涉及助產學(專業核心課程)、婦幼保健與優生優育(專業核心課程)、兒科護理(專業核心課程)、母嬰護理(職業方向課程)4 門課程,涵蓋女性各階段的身心特點及保健知識、孕產婦膳食與食療、孕產婦常見疾病觀察與護理、嬰幼兒日常生活護理、嬰幼兒常見疾病觀察與護理、嬰幼兒意外傷害預防及處理、嬰幼兒推拿技術等內容。
堅持以人為本,教學資源的開發既要滿足校內師生的需求,還要關注行業企業員工的需求;以崗位人才需求為導向,引進行業企業規程、標準和案例等,以豐富實踐教學資源;聯合行業企業開發雙方共享的教學資源;開發數字化資源,形成線上與線下混合、校內與校外結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體系,拓展教學資源的社會服務功能。
以1+X 證書制度為依托,堅持翻轉課堂、混合教學、行動導向相融合的教學理念,博采眾長,以點帶面,積極推行“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工作過程為導向[7],通過合理運用信息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優化實踐教學,將課程與信息有機融合,打造校企共享的在線開放課堂。運用探討式、角色扮演式、反思式、協作式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結合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見圖3)的優勢,實現學習過程銜接工作過程、教學過程銜接臨床過程,理論、實習、實訓相融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新性,促進學生專業素養以及自主學習、溝通交流、團隊協作、批判性思維、循證護理、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時,將課程考核從終結性評價為主向過程性評價為主轉變,真正實現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

圖3 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流程Figure 3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process
依托1+X 證書制度,通過臨床實踐、崗位操作演練、臨床標準及規范的開發和技術創新,讓教師在學習新規范、新知識、新流程、新技術、新方法、崗位職責、用人標準、企業文化等基礎上[7],提升職業和創新能力,推動專業師資隊伍整體能力的提升;通過聘請企業技師到校兼職授課,使學校教師與企業技師共同成長,形成一支相互促進的師資隊伍;通過建立大師工作室,進一步提升教師的動手能力,傳承工匠精神;通過每年選派專業教師參加國家級、省級培訓,到知名醫院進行臨床實踐,促進教師教育科研、服務社會等方面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兼職教師采取試講制、聘用制,定期進行授課培訓,以點帶面,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深化產教融合,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為目標,構建“校企共育、能力遞進、綜合提升”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實踐內容對接崗位標準、教學過程對接工作過程、學業考核對接崗位品評,將行業及崗位標準、核心課程標準、行業技能、1+X職業技能、競賽標準融入技能培訓、職業素質培養、頂崗實習中,使學生勝任臨床助產或護理、婦幼衛生保健等工作。通過“三考核、兩監控、三內容”的考核評價體系,考查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職業能力。“三考核”即畢業前綜合技能考核、實習準入技能考核和實訓技能考核;“兩監控”即對學生實施過程監控,對專兼職教師實施終結監控;“三內容”即考核內容包括基本技能、專項技能、綜合技能3 個方面,其中1+X 職業技能考核包含在專項技能中。
建立學習內容融合比賽項目、學習資源融合比賽資源、學習過程融合比賽過程、學習評價融合比賽評價的“四融合”賽教融合機制,堅持以技術過硬、本領過硬為育人之道。(1)學習內容融合比賽項目:邀請臨床助產專家對各類助產競賽的標準、流程進行剖析,并結合臨床實際進行提煉,轉化為專業課的學習項目,提升學生的比賽能力。(2)學習資源融合比賽資源:加大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投入力度,結合比賽要求增強助產技能教學效果,制作優秀選手比賽訓練視頻,供技能教學使用。(3)學習過程融合比賽過程:①進行課程教學大比武活動。每門課程根據課程特點采取班級小組競賽和個人競賽相結合的方式,設定競賽目標,考查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情況。②開展校級助產綜合技能競賽。每年組織校級助產綜合技能競賽,針對指定的競賽項目、標準、規則等,邀請臨床助產專家共同研討,選拔優秀選手參加校級競賽,促進學生綜合助產技能的提升。(4)學習評價融合比賽評價:結合競賽標準,參照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標準和國賽要求,按照臨床工作過程進一步完善學習考核評價體系。注重對崗位素養、臨床思維、理論和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的考查,通過賽教融合促進學生技能操作水平和業務能力的提升。
實踐證明,依托1+X 證書制度、崗課賽證融通,以助產崗位群為基礎進行校企合作,通過“雙主體、全過程、多元化”的助產人才培養模式,“以崗定課、以課融證、多方向發展”的模塊式課程體系,明確的課證融通課程標準和重構的專業教材內容,“校企合作、以人為本、崗位導向”的教學資源,“項目導向、任務驅動、虛實結合、線上線下”教學模式,“德技雙馨、創新協作、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校企共育、能力遞進、綜合提升”的實踐教學體系以及“四融合”賽教融合機制等,創新高職助產專業人才培養路徑,能夠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的需求,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及就業創業能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