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成 ZHAO Zhi-cheng;孫萌穎 SUN Meng-ying
(①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 102206;②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04)
2023 年1 月,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國資委在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經營考核指標體系為“一利五率”,并明確了“一增一穩四提升”的年度經營目標,聚焦推進央企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全面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作為國資委直屬的特大型央企,既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的重任,也承擔著為國家創造經濟價值的重擔。因此,新的央企考核體系對于三家大型石油公司的生產于經營將起到重要的引領與導向作用[1]。
近年來,經營考核指標體系幾經變動,在增加盈利、控制風險等多個層面上體現了我國的發展觀念,對于央企的經營策略與發展戰略起到“指揮棒”的重要作用。
早年間,經營考核的政策制定工作重點在于整體考核流程的構建,例如2016 年底修訂《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明確提出“分類考核、分檔賽跑”[2]。
其后,隨著央企考核越來越聚焦于“高質量發展”,國資委要求各企業把握形勢,保持戰略定力,著力降本增效,將穩增長作為重中之重。2021 年,為貫徹落實“十四五”規劃及《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國資委以提升人力資本水平為目標,著眼于企業內部勞動生產效率,新增了全員勞動生產率這一考核指標,形成了“兩利四率”的經營考核體系。2023 年,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強調“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資委進一步優化中央企業經營考核指標體系為“一利五率”,分別為凈利潤、資產負債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全員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率與營業現金比率。
總體而言,國資委歷年來不斷修訂央企經營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充分折射出對央企的導向變動情況,越發注重于發展的質量,強調投入產出的效率和資本回報的效率,既重視當前的盈利與營運能力,也重視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
以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這三大央企石油公司為研究對象,基于企業微觀視角和最新的央企經營考核指標體系,將“一利五率”指標分為盈利能力及盈利質量、資金杠桿能力及經營效率三大方向,利用公司年報、季報及Wind采集數據,對三大石油公司2018 年至2023 年一季度的經營情況開展橫向與縱向對比。
2.1.1 利潤總額
2020 年由于新冠疫情的爆發利潤均下滑,2021 年產生了業績的修復,渡過疫情初期后實現了盈利增長。在2022 年,中石油、中海油的增幅分別為34.8%、103.3%,而中石化利潤總額則由1083 億元回落至945 億元。(圖1)

圖1 利潤總額
導致三大公司間盈利差異產生的重要原因是主營業務結構的不同,例如2022 年相較于2021 年國際油價上漲明顯,Brent 年均油價上漲了約30 美元/桶,此時上游的油氣生產業務盈利上升,受原材料成本上漲影響煉化業務盈利下降,因此上游營收僅占總營收9.6%的中石化2022 年度的利潤總額低。另一方面,將多年的時間跨度結合起來看,2018 年至2022 年國際原油價格經歷了從約70 美元/桶下降至40 美元/桶、回升至70 美元/桶再攀升至約100美元/桶的一個短周期,跨越了整個周期后,三家公司營收漲幅均取得了上升,而銷售毛利率上則增減有別,由此產生了利潤總額的漲幅。
2.1.2 凈資產收益率
分析三大石油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攤薄),中石化的凈資產收益率較為平穩,維持在8%至9%的水平,中石油的ROE 從約4%的水平上升至10.9%,中海油在2018 年、2019 年和2021 年的ROE 相近,在2022 年迎來了大幅上升。結合五年間凈資產與凈利潤的變動,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歸母凈資產年均上漲了1.8%、2.4%和7.3%,在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方面變現良好,但投資回報率水平出現了差別,中海油表現最佳,在資產快速增長的同時收益率漲幅最大,體現了最高的投資回報水平。中石油的資產規模大,在五年間維持了一定的增速,而ROE 水平與油氣價格高度相關,符合穩定發展期的企業特點。中石化由于下游產品的市場定價機制與上游產品不同,凈資產收益率相對更穩定,因此2020 年中石油、中海油ROE 大幅下降時,中石化的ROE 降幅最小。(圖2)

圖2 凈資產收益率
2018 年至2020 年三家石油公司的數據走勢一致,但在之后出現了分化,中石化的資產負債率呈現上升趨勢,而同期中石油、中海油的負債率水平均在下降。(圖3)

圖3 資產負債率

圖4 全員勞動生產率
對于中石化,資產負債率上升的主要驅動力是負債上升快,其中2021 年總負債從年初的8499 億元增加至9732 億元,其中流動負債增加了約1200 億元。而2022 年度長期借款的上升成為了負債上升的主因。影響中石油資產負債率的主要驅動力是負債的下降,2019年后長期借款、應付債券和租賃負債等非流動負債大幅下降。其后穩定的負債水平與增加的資產又導致了資產負債率的進一步降低。對于中海油,資產負債率降低的長期因素是資產的快速上升,2022 年則發生了一些特殊因素,權益端該年中由于公司在上交所主板上市,募資行為大幅增加了實收資本,同時該年度的OCI 也大幅回升,資產端貨幣資金增加了約400 億元,油氣資產增加了約660 億元,但主要是外幣折算差額。
2.3.1 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中石化的研發支出規模較為穩定,因此營收上漲導致了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的降低,中石化和中海油的研發支出在2018 年至2022 年持續上漲,年化平均增長率分別為9.3%、16.4%,同樣由于同期營收的上漲,在投入強度指標上變化不大。從行業的角度看,研發經費支出總和約在250 至350 億元之間,投入強度約在0.4 至0.6 左右,在全國3 萬億元的研發經費規模中約占到1%,但投入強度與全國2.5%的數據相比稍顯不足。(表1)

表1 研發支出與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2.3.2 全員勞動生產率
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是勞動生產總值與員工總數之比,本文中使用的勞動生產總值數據計算公式如式(1):
勞動生產總值=營業利潤+政府補助-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投資凈收益+應付職工薪酬+折舊、折耗與攤銷+應交稅費-應交企業所得稅 (1)
分析全員勞動生產率歷史數據,三家石油公司分化明顯。按照年報披露的用工人數,中石化與中石油均為40 萬人左右,而中海油的用工人數僅為約2 萬人,這導致了全員勞動生產率近10 倍的差異。從趨勢來看,除2020 年的特殊情況,中石油與中海油在多年間維持了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中石化的數據呈現出較為穩定的趨勢,在60萬元/人至80 萬元/人區間內波動。對比其他央企,2021 年中央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69.4 萬元/人,2022 年年化全員勞動生產率為76.3 萬元/人,中石化約在平均水平,中石油高于平均水平,而中海油表現尤為突出。
2.3.3 營業現金比率
中海油的營業現金比率最高,2018 年至2022 年平均水平達到了54.6%;中石油次之,五年均值為14.1%;而中石化較差,五年均值為6.2%,其中2022 年僅為營業現金比率僅為3.5%。從全中國的數據來看,2022 年央企營業現金比率均值約為15%,由于經營業務范圍和性質的不同,中海油51.6%的營業現金比率遠超平均水平,而中石化的營業現金比率顯然存在較大的不足。如果再考慮上資本支出,2022 年中石化FCFF 為負值,而上一次出現負值要追溯到2012 年,這顯示公司的創現能力亟需提升。
以國資委“一利五率”經營考核指標體系為導向,以“一增一穩四提升”為目標,我國三大國資央企石油公司可從以下方面加強高質量發展,全面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一是強化公司的內生增長動力。在業務層面上,三大石油公司的工作重點仍然是油氣、煉化及銷售等主營業務的規模,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同時要特別注重經營活動的經濟性,大力推進降本增效,提升企業的經營業績;在管理層面上,要深化改革、提升管理的能力與效率,在戰略部署、投資決策、業財融合、現金流管理等方面努力做出提升[4],加快數字化、科技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企業競爭力;在創新驅動層面上,研究方向上兼顧基礎研究與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提高研發費用投入強度,以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升級需要為導向開展技術攻關,以提升創新體系效能為目標深化開放協同,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保障更好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二是增強公司的外源增長動力。全球市場的價格、供需等關鍵因素對三大石油公司有著巨大而直接的影響,石油公司需要加深對宏觀經濟環境、油氣行業形勢的認識,提高經營的靈活性,還要加強風險防控機制體制建設,統籌發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在資本市場價值創造方面,在國企價值重估的大背景下,利用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提出,加強市值管理工作,強化投資者管理,傳遞公司價值,為企業的價值創造和估值重塑提供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