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逸慧|文

手機里的反詐App、接聽境外來電前的智能提醒、網絡媒體的輪番播報、隨處可見的醒目橫幅,無一不告訴我們,“全民反詐”時代已經來臨。
今年4月,中鋁集團發布的聲明中列出了與中鋁集團及所屬企業沒有任何關系卻采用“中鋁”名義活動的229家公司及其分子公司,提醒相關個人及組織謹防上當受騙,而過去不到3個月,7月17日,中鋁集團再次發布聲明,指出3家企業盜用了中鋁集團相關名義。面臨“名義盜用”難題的當然不止中鋁集團,今年以來,中國有色集團、中國五礦、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等企業均發布過類似聲明,甚至國家發改委、國資委也無奈發出聲明,提醒民眾謹防上當受騙。
“名義盜用”事件越演越烈,從國家機關到大型央企,均無一幸免,面對千方百計、花樣頻出的詐騙手段,我們必須認識到,騙局難以一網打盡,除了被動應對外,有色企業還需加強主觀能動性,多措并舉減少騙局發生的可能性。
首先,一旦發現盜用企業名義,無論事件大小,絕不縱容,有違必究,積極主動展開維權行動。一是核查身份,了解對方盜用什么名義,從事什么活動,已造成什么影響;二是明確告知,警告對方不可隨意盜用企業名義,必要時應運用法律工具保護自身。三是積極公開,采用官方發聲渠道,積極辟謠,提醒民眾擦亮眼睛。
其次,要重視企業品牌建設,維護品牌權益。簡潔、講究又具美感的品牌logo,時常成為購物時的重點考量對象和辨別品牌的標志之一。放至有色企業亦如此,具體到本企業logo可以在何處使用,比例如何、顏色配比等等,出現的次數越多,越要重視統一度和美感。具化到文本,本企業的價值理念、核心目標、企業精神的內涵需生動準確呈現,組織架構越是龐大,越要深入根節,讓固若金湯的體系成為避免名義盜用的重要屏障。
最后,要保留企業面紗的“神秘”尺度。通過盜取似是而非的“公司機密”,在外從事商業活動,此類事件最容易在“歡迎所有人參觀”和“謝絕一切參觀”的企業中發生。歸根到底,是信息渠道需理順的問題。對公司及項目信息進行分層管理,確定流通范圍可追溯,既不能無限對外界敞開大門,也不可獨居高塔不問世事。
盜用名義一旦任由發展,那將是對整個品牌的戕害。有色企業品牌建設不易,務必重視“名義盜用”事件,打好“預防針”,警惕該類事件損害企業經濟和名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