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張博|文
近日,工信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前沿材料產業化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第一批)》,共有15種前沿材料入選。當前,我國前沿材料的發展與國際“并跑”,且有色金屬在前沿材料中使用的比例較高。未來,我國的前沿材料技術創新、應用探索和產業布局大有可為。
“銅系、釔系、鉍系、高熵合金、銅基、吲哚鋰、鎵基液態金屬、鉍基、銦基、錫基低熔點合金、功能性液態金屬復合材料……”8月28日,為加快前沿材料產業化創新發展,引導形成發展合力,工信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前沿材料產業化重點發展指導目錄(第一批)》(以下簡稱“《指導目錄》”)。
《指導目錄》指出:“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產業,是未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基石和先導。前沿材料代表新材料產業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具有先導性、引領性和顛覆性,是構建新的增長引擎的重要切入點。”
本次共有15 種前沿材料入選第一批《指導目錄》,分別是超材料、超導材料、單/雙壁碳納米管、二維半導體材料、負膨脹合金材料、高熵合金、鈣鈦礦材料、高性能氣凝膠隔熱材料、金屬有機氫化物、金屬基單原子合金催化材料、量子點材料、石墨烯、先進光學晶體材料、先進3D打印材料和液態金屬,潛在應用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裝備、高端醫療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核工程、軌道交通、智能機器人、能源動力工程、精密光學、節能環保等。根據《指導目錄》中的前沿材料性能特點可以看出,有色金屬在前沿材料中使用的比例較高,前沿材料的應用前景和產業化前景光明。
當前,世界各國十分重視材料產業發展,紛紛加強對前沿技術和未來產業的布局,以期在保持已有高技術產業優勢的同時,在即將興起的高技術產業領域搶占先機,進一步強化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如美國、日本和歐洲作為全球高端材料領域的領跑者,在高溫合金、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等方面出臺專項政策。同時,新材料產業壟斷加劇,高端材料技術壁壘日趨顯現。大型跨國公司憑借技術研發、資金、人才等優勢,以技術、專利等作為壁壘,已在大多數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材料產品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我國作為材料產業大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黨的二十大作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的重大部署。近年來,我國新材料產業進入蓬勃發展加速期。2022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約6.8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近6倍,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增長潛力加速釋放,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據工信部預計,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的規模,前沿材料產業化前景廣闊。
2017年1月23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提出,我國新材料分為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類,其中,前沿新材料的發展方向是加強基礎研究與技術積累,注重原始創新,做好知識產權布局。據統計,全球新材料產業總產值從2016 年約2萬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近3萬億美元。從產業構成來看,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分別約占50%、40%、10%。
當前,我國前沿材料研發發展與國際“并跑”。因為絕大多數前沿材料處于實驗室階段,產業規模較小,大規模應用尚未到來。加快發展前沿材料,是順應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趨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方向,是推進國家制造強國和科技強國的重要保障。
《指導目錄》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前沿材料的研發探索和產業布局。本次入選《指導目錄》的前沿材料具有三方面特點:一是國內已有相應研究成果;二是具備工程化產業化基礎;三是有望率先批量產業化,實現產業引領。
在《指導目錄》中,具有超導零電阻、大電流密度,外磁場下更高的性能等特點的高性能超導材料——稀土鋇銅氧超導材料、“銅系”超導材料、“釔系”銅基超導材料、“鉍系”超導材料、MgB2超導材料、Nb3Sn超導線材、超導同軸纜材等,可以應用于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核工程、軌道交通等領域。具有強烈的晶格畸變效應、遲滯擴散效應,易獲得高強度、高硬度、抗磨損、耐腐蝕和抗輻照等優良性能,包括高阻尼高熵合金、耐蝕高熵合金、輕質高強高溫高熵合金、超低溫高熵合金、耐輻照高性能高熵合金等,可以應用于能源動力工程、航空航天與深空探測裝備、核工程等領域。巨大的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勢必吸引各種市場主體入局,推動我國前沿材料產業化進程。
近幾年,很多前沿材料基于部分有色金屬的特性,產品正在走出實驗室,加快向產業化方向發展。如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高等研究院付磊教授團隊使用鎵,把原本不混溶的5種以上的金屬品種黏合起來,“制造”成具有無序固溶結構的新型合金,即“高熵合金”,不僅可以用在航空航天等領域,還可以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中,比如結合3D打印技術做成假牙、血管支架等。又如被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離不開中國制造的關鍵材料“銅基”超導電纜。
8月29日,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江平在第六屆中國國際新材料產業博覽會上表示,新材料產業是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事關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大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集聚各方資源要素,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推動新材料產業創新發展,構建新的增長引擎。加快突破關鍵領域,聚焦民生短板和制造強國建設重大需求,支持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和產業化突破,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做大做強優勢領域,瞄準具備產業化基礎的前沿材料和較好創新基礎的關鍵材料,支持場景探索和推廣應用,推動“材料先行”。優化完善創新生態,完善統計、標準、金融、人才等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打造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發展新局面。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蓬勃發展,新的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并隨著技術的發展成熟形成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進而形成新產業。我國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日趨完善,特別是各種資源要素向優勢領域、企業集聚,為原材料工業強化產業鏈韌性提供了基礎支撐。《指導目錄》的發布,意味著國家政策扶持力度持續加大,有利于引導社會優勢資源和各類市場主體集中發力,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前沿材料技術創新、應用探索和產業布局,創造更多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助力建設“材料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