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農牧和科技事業發展中心,音德爾 137600)
稻漁綜合種養分為多種不同的種養模式,同一地區的不同種養模式和不同地區的相同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各具特色。探索本地區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狀況及其變化規律,能夠為精準提高本地區種養模式的經濟效益提供科學依據,是推進本地區稻漁綜合種養產業健康發展、富裕農民、促進鄉村振興的科學有效手段。
興安盟地區稻鯉種養模式主要以稻鯉魚種和稻鯉商品魚模式為主,在養殖方法上采用稻鯉共作溝坑式生態養殖的方法進行種養生產。扎賚特旗水田資源4.6萬hm2,占興安盟全盟的 50%。在發展稻漁綜合種養規模上,近年來扎賚特旗始終獨占鰲頭,走在興安盟前列。2022年,扎賚特旗扶持發展的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5423hm2,其中稻鯉模式5280hm2;稻鯉模式的種養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4個、種養農戶471戶;創建“漁稻”大米品牌的加工銷售企業6個。據抽樣調查,稻鯉模式平均新增利潤4739.14元/hm2。2022年扎賚特旗稻鯉模式養殖情況統計見表1。

表1 2022年扎賚特旗稻鯉模式養殖情況統計
扎賚特旗稻鯉共作主要通過收獲鯉魚、水稻增產、節支農藥化肥、水稻價格提升等增加了稻田產值[1],改變了稻田主要依靠收獲稻谷獲利的現狀,實現了一地雙收(見表2)。
2.1.1 收獲鯉魚增收
稻田中鯉魚生態餌料量和養殖生長期是限制鯉魚凈產量的主要因素。據調查,2022年稻鯉魚種模式鯉魚單產80kg/hm2~100kg/hm2,售價6元/kg~10元/kg,產值600元/hm2~1000元/hm2;稻鯉商品魚模式鯉魚單產130kg/hm2~160kg/hm2,售價10元/kg~18元/kg,產值1600元/hm2~2500元/hm2。
2.1.2 水稻增產增收
鯉魚的利稻作用改善了水稻生長環境,增加了稻田營養鹽,促進了水稻生長,增加了水稻產量[2-3,5]。水稻增產幅度與鯉魚凈產量、養殖密度、養殖規格和工程占地等因素密切相關。據調查,2022年稻谷增產增收1200元/hm2~1300元/hm2。
2.1.3 節省農藥增收
鯉魚吞食田中的蟲類,減少了蟲害發生,節省了農藥[3];養殖規范了農民用藥,防止了農藥濫用。鯉魚防蟲害的效果與養殖密度和養殖規格關系密切。據調查,2022年稻田農藥節支200元/hm2~300元/hm2。
2.1.4 節約化肥增收
鯉魚攝食草類,抑制了雜草對水稻生長營養鹽的爭奪,起到了保肥作用;鯉魚攝食田中各類生態餌料,魚糞排回田水增肥[3]。鯉魚凈產量和養殖規格是影響保肥、增肥效果的主要因素。據調查,2022年化肥節支500元/hm2~700元/hm2。
2.1.5 水稻提價增收
稻鯉共作降低了稻谷農藥化肥殘留,提高了稻谷質量。“魚稻”大米營養豐富、農藥化肥殘留低、精米率高,米香濃郁、糯而不粘[4]。“魚稻”主要通過“企業+種養合作社+種養戶”的方式銷售,價格高于普通稻0.2元/kg~0.4元/kg以上。
新增投資主要用于養殖見表3。

表3 2022年扎賚特旗稻鯉種養新增投資養殖成本情況抽樣調查統計
2.2.1 鯉魚苗種投入
鯉苗種投入主要為夏花魚種和春片魚種。
2.2.2 工程歲修投入
歲修的重點是當年溝溜修復建設,不包括配套工程的一次性固定資產工程建設投資折舊。工程歲修投入與溝溜建設方法、建設標準有關。
2.2.3 工具材料投入
需要購置養殖用工具材料及防逃材料等。
2.2.4 雇傭人員工資
指因養殖增雇的人員工資,種養戶養殖期間自我投入的勞動力未折合計入。
2022年稻鯉魚種模式新增投資的養殖利潤率122%;稻鯉商品魚模式新增投資的養殖利潤率69%(見表4)。
在培育鯉魚生態餌料、提高魚產力上投資不足,魚凈產量低,利潤低。養殖魚密度低,魚類群體性除蟲防害、促進水稻生長等利稻作用有限。養殖集約程度低,養殖的單位成本高,對資源潛力利用不夠充分,增值有限。
缺乏配套苗種養殖場,不能及時供給苗種,延長養殖生長期,影響種養成效;沒有培育稻田專用鯉魚種的養殖場,當年訂購的魚種規格大,銷售方需占塘暫養增加了成本,提高了養殖的單位成本。溝溜歲修費工、費時、費成本。
稻鯉共作的魚、稻產品難以通過外形辨識產品,國家沒有產品質量標準和產品標識,消費者對產品的真假、優劣辨識難。種養地區群眾對稻鯉產品認知模糊,未形成消費稻鯉產品的習俗,“魚稻”銷量低,水產品價格不高。
養殖是稻鯉種養的基礎。魚產量高低、水稻增產幅度、農藥化肥的節約程度、稻谷質量提升的效果都與養殖密切相關。加強稻鯉共作生態養殖的探索,增加綜合產值、降低養殖的單位成本,是提高綜合利潤的最直接最有效辦法。
要加強產品宣傳,提高銷售量和價格。要面向市場和消費者大力宣傳產品,通過形式多彩內容豐富的產品宣傳活動和公益促銷活動,引導市場消費和大眾飲食習慣,增加產品銷量,保障和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要加強示范帶動,用試驗取得的科學數據和經驗,建設可供學習可供復制的高標準種養示范點,通過舉辦現場參觀學習等活動,讓廣大農民掌握和了解種養生產的相關知識,以點帶面擴大產業規模,形成規模經濟效益。
要加強技術服務,為種養生產提供技術保障;要加強市場監管,保護真品,打擊偽劣,確保真品利益不受傷害;要加強資金和物資扶持,保障種養積極性、主動性,確保產業蓬勃發展,產業效益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