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成松
(安徽省安慶市宿松縣漁政監督管理站(水產執法大隊),安徽宿松 246500)
安徽省宿松縣地處中國南部,氣候濕潤,水資源豐富,適合發展漁業生產。近年來,小龍蝦養殖業在宿松縣得到了快速發展,并逐漸成為當地支柱產業之一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小龍蝦已成為當地乃至全國的知名品牌,其產量和品質受到廣泛認可。目前,宿松縣小龍蝦養殖業主要集中在該縣東南部匯口、復興鎮、華農及九城農場,但常見的纖毛蟲病、水霉病、爛鰓病、甲殼潰瘍病、病毒性白斑綜合征等病害,對小龍蝦養殖造成了一定危害,需要采取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小龍蝦纖毛蟲病是一種由寄生蟲引起的疾病。該病的病原體為一種名為蠕形輪蟲(Vorticella)的單細胞寄生蟲。蠕形輪蟲會附著在小龍蝦的各個部位,包括鰓、足、胸部,用其頂端的纖毛對宿主進行吸附和攝食,從而影響小龍蝦的健康。患病小龍蝦體表出現白色的薄膜或絲狀物質,活動能力降低,容易患上其他病害,部分感染嚴重的小龍蝦可能會出現大量水分流失,最終導致死亡。
預防和控制小龍蝦纖毛蟲病需要綜合考慮養殖環境、管理方式和防治方法等多方面因素。在實際操作中,應該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措施,以有效保證小龍蝦健康和養殖效益。(1)加強養殖環境的衛生管理。注意清理養殖池塘和設備中的雜物和污垢,并進行消毒處理。(2)定期檢查小龍蝦的身體狀況,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做出處理。放養前可以選擇使用1%的食鹽水浸泡3mins~5mins,殺滅體表的病原微生物。(3)對已經感染的小龍蝦,可以采用藥物治療[1]。常用的藥物為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兩者的比例為5∶2)使用濃度為0.7mg/L,全池潑灑。還可以選擇使用季銨鹽絡合碘全池潑灑。(4)在養殖過程中加強營養管理和生態調控,提高小龍蝦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小龍蝦水霉病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疾病,該病的病原體為水霉菌。感染水霉病的小龍蝦體表出現白色或灰色的絨毛狀物質,活動能力降低,行動遲緩。部分感染嚴重的小龍蝦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食欲減退等情況,最終導致死亡。
小龍蝦水霉病需要及時防治,否則容易導致小龍蝦群體死亡。(1)加強養殖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清理養殖池塘和設備中的雜物和污垢,并進行消毒處理,保持養殖環境清潔衛生。(2)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合理安排飼料和添加營養劑,避免飼料腐敗并做好餌料補給,增強小龍蝦體質,提高其抵御病原體的能力。(3)定期檢查小龍蝦的身體狀態。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隔離或處理,避免感染擴散。(4)藥物治療。如發現疑似感染,可以使用藥物治療或清除病原體。例如可以選擇使用水霉凈全池潑灑,使水體藥物濃度達到0.2mg/L~0.4mg/L。(5)加強水源管理。避免水源污染,定期檢測水質,保證養殖環境清潔衛生。(6)生態調控。盡量模擬小龍蝦天然的生境,保持水溫適宜、酸堿度平衡等條件,讓小龍蝦生活在最適宜的環境中,從而減少其感染病原體的風險。
小龍蝦細菌性爛鰓病發病較快、癥狀明顯,對小龍蝦養殖具有嚴重的威脅。因此,及早發現和采取有效地防控措施非常重要。小龍蝦細菌性爛鰓病是由異色單胞菌、青霉菌等引起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特點如下:(1)感染范圍廣。爛鰓病具有傳染性,易在小龍蝦群體中傳播,一旦感染將會影響到整個養殖區域。(2)癥狀明顯。小龍蝦受到細菌性爛鰓病感染后,癥狀比較明顯,主要表現為鰓部顏色發黑、腐爛、分泌物增多,嚴重時還會呈現溢血狀態。同時,小龍蝦的食欲會減退,生長緩慢,甚至出現死亡。(3)發病率高。細菌性爛鰓病對小龍蝦的危害比較嚴重,容易引發大規模死亡。(4)影響經濟效益。細菌性爛鰓病會給小龍蝦養殖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不僅會導致小龍蝦死亡,還會影響其市場價值和綠色健康形象。
細菌性爛鰓病會對小龍蝦養殖產生嚴重的危害,因此需要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治措施來避免其發生和傳播。同時,還需要在日常管理和防病工作中注重細節,保證小龍蝦養殖的健康。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加強水質管理。保持養殖水質清新,可使用微生物制劑來改善水體環境。(2)控制養殖密度。保證每只小龍蝦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和營養攝入,減少疾病傳播的機會。(3)做好飼養管理。采用科學的喂養方法,定期換水、更換飼料等,保證其健康成長。同時,要避免過量喂食并選擇優質飼料投喂。(4)使用防病藥物。在嚴重感染的情況下,使用3mg/L濃度的漂白粉全池潑灑,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5)全池潑灑二氧化氯,潑灑濃度為0.3mg/L,連續使用2d,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治效果。
小龍蝦甲殼潰瘍病是由病原菌寄生在小龍蝦的體表或甲殼上引起的一種疾病。該疾病的發病原因:(1)主要是養殖過程中,如果水質不佳或者水溫過高或過低、養殖密度過大等,會使小龍蝦身體抵抗力下降,進而導致病原菌感染。(2)喂食不合適的飼料或過度喂食也會引發小龍蝦甲殼潰瘍病的發生。(3)養殖場周圍的環境若存在污染物,如重金屬、農藥等,會直接影響小龍蝦的健康,使得小龍蝦更容易受到感染[2]。小龍蝦甲殼潰瘍病的癥狀包括:(1)甲殼明顯變軟,掉落率增加。(2)患病的小龍蝦會出現體表發黑、硬化或蛻皮異常等現象。(3)病情加重之后,小龍蝦身上出現明顯的白色或黃色潰瘍和糜爛,傷口表面常有細菌菌絲、潮濕分泌物及紅點等。(4)患病的小龍蝦會出現行動不便、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等癥狀。
小龍蝦甲殼潰瘍病與運輸、養殖管理、環境污染等密切相關。在運輸和投放蝦苗時不要擠壓等導致蝦體損傷。飼養管理期間要保證飼料投喂充足、均勻。當出現病癥之后,(1)全池潑灑茶粕浸泡液,全池潑灑濃度為 15mg/L~20mg/L,或全池潑灑漂白粉,潑灑濃度為 2mg/L~3mg/L,能夠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2)全池潑灑聚維碘酮或者其他消毒類藥物,聚維碘酮潑灑濃度為0.7mg/L。
小龍蝦病毒性白斑綜合征(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性疾病。養殖過程中,如果水質不佳、養殖密度過大等,導致小龍蝦身體抵抗力下降,進而引起病毒感染。喂食不合適的飼料或過度喂食也會增加小龍蝦感染WSSV的風險。病毒可以通過各種途徑進入養殖場所,如介質、水源、人員等。小龍蝦病毒性白斑綜合征的癥狀主要是:(1)體表出現白色斑塊,通常分布在頭部、細節和尾部。(2)患病的小龍蝦行動異常,不愛運動,意志消沉,甲殼表面可能會出現明顯的劃痕和裂縫[3]。(3)小龍蝦體色變化明顯,從紅色、棕色、紫色等變成灰白色。患病的小龍蝦熱量代謝異常,飲食減少,易受到其他感染的影響。
防控小龍蝦病毒性白斑綜合征,要徹底清淤,嚴格消毒,注重做好親蝦的檢測工作,發現患病蝦,要及時進行隔離,并對池塘水體進行消毒。消毒期間保持水深1m,每畝使用生石灰20kg~25kg,全池潑灑,每月潑灑1次。養殖期間要加強巡查,不要采用大排水大換水的方法,飼料當中可以添加0.2%~0.3%的維生素C和黃芪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