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逶迤的太行山之巔——和順縣,不僅風景誘人,風光秀美,而且水草豐盛、養牛業特別發達,“和順肉牛”品牌響徹三晉大地,最為“牛氣”的是建在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山西“和順牛”科技小院,像一座神秘的“牛經園”,吸引著全縣絡繹不絕的養牛人前來學寶求經。
說起山西“和順牛”科技小院的“牛氣”,是因為在小院內設有以山西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張元慶博士為首的團隊科創中心——山西“博士創新站”,她帶領的一群“牛”研究生在牛舍讀研,把最牛的論文寫在和順大地,把最牛成果留在養牛合作社……最近,科技小院頻頻成為熱點,走進越來越多人的視野。
2023年6月,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和順牛”科技小院被教育部、農業農村部和中國科協命名為國家級的“科技小院”,這凝聚了一屆又一屆和順縣委、縣政府五十年堅持發展養牛業不動搖,黃牛改良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山西“和順牛”不僅三晉叫響,而且在全國也赫赫有名。同時,也凝聚著山西農大師生多年來的默默奉獻與付出。
5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的回信中強調: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相處時間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國家奉獻青春力量……總書記熱情洋溢的回信,給予了“和順牛”科技小院默默研究的山西農大師生極大的鼓舞,也為他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他們一致表示,要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的回信精神,繼承農大先輩愛農、為農、興農的傳統美德,把“象牙塔”里的研發技術推向“泥土地”,促進和順縣的農村養牛產業發展和升級,實現教書與育人、田間與課堂、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推廣、創新與服務、科普與應用有機結合,把才智與青春寫在和順農村大地上。
和順縣山大坡廣,水草豐盛,有養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和順農村的當家產業,但譜系登記、繼代育種繁殖、優化牛群結構以及疾病防治等養牛技術卻也困擾著養牛業的發展壯大。2000年8月,山西農業大學作為扶貧幫扶單位進駐和順,廣大師生二十幾年如一日,一茬接著一茬干,為和順縣的養牛業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幫撐。為此,山西農大和山西銀河灣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作為科研基地,建設“和順牛”技小院;2023年,以“省校合作”為契機,山西農業大學與和順縣人民政府的多個學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進以張元慶博士為首的團隊建設了“山西農業大學博士創新站”,為科技小院建設增添了新的亮點。
2016年6月,和順牛科技小院建成后,成了和順養殖戶的技術指導站、獸醫站、肉牛交易情報站等,雖然叫法不一,但足以體現科技小院的重要性。多年來,一大批博士、碩士研究生來到科技小院開展科研活動,把青春和汗水灑在了和順大大小小養殖戶的牛棚里、山坡上,一大批科技成果從科技小院開始轉化,實現了產學研用融合發展。期間,科技小院共開展肉牛技術培訓32場,培訓養殖戶450余人次,培養本土化養牛科技人才28人;開展科普宣傳46次;同時,共取得國家專利9項,開展科研項目2個,其中科技轉化項目1個;注冊登記清晰、檔案齊全的育種核心群母牛800頭,培育出8大家系、4個世代優秀種公牛30余頭,持續的選優去劣、繼代繁育,形成了目前生產性能高、遺傳穩定、體型外貌基本一致的和順肉牛群體,公司實現年產值500余萬元。
截至目前,公司先后被晉中市農業委員會認定為“農業產業化市級重點龍頭企業”;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為“山西省農村科普示范基地”;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廳認定為“山西省民營科技企業”;在扶貧期間被認定為“省級扶貧龍頭企業”;被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省級畜禽核心育種場”;成為全省首家“和順肉牛”核心育種場,也是全省唯一國家級肉牛標準化示范場。
在山西農業大學黨委和和順縣委、縣政府共同關注和支持下,“和順牛”科技小院內的師生們正以嶄新的姿態向更高的技術領域邁進,為和順打造山西高質量發展先行示范區和“幸福和順”建設而努力奮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