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瑾
食物消化分為機械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充分認識不良飲食習慣對食物消化的不利影響,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食物沒有經過口腔充分咀嚼,大塊食物進入胃內會影響胃部消化,難以形成有效食糜,這樣的食糜進入小腸就會增加小腸負擔,影響小腸消化和吸收。
暴飲暴食或吃了比較多難以消化的食物,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就會超過消化系統的消化能力,使消化不良。
吃冷食較多或腹部受涼,吃刺激性食物或油膩食物過多,這都會刺激胃腸蠕動,胃腸蠕動過快,甚至胃腸痙攣,食物在胃腸道內沒有充足時間進行消化吸收,食物殘渣增多;大便中水分吸收減少,發生腹痛、腹脹、腹鳴、腹瀉。
一日三餐受到大腦神經支配,到一定時候,會發出需要進食的指令。胃排空以后,會告訴我們餓了,胃酸就會分泌,消化酶也會做好準備。如果未及時進食,這些胃酸、消化酶就會對胃粘膜造成一定的損害。
正常情況下,流質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很短;干稀混合食物可在胃內停留4~5個小時。不同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不一樣,糖類為1小時左右,蛋白質為2~3小時,脂肪為5~6小時。睡眠中胃腸道蠕動減慢,睡前進食,食物在胃內貯留時間會延長,尤其睡前吃油膩食物,隔日仍可貯留于胃內,對胃黏膜就會有一定的損害,并會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睡前進食,會刺激夜間胃酸分泌,更易誘發胃食管反流,對食管損傷更嚴重。
飲食、情緒不良、環境改變等都可使腸道菌叢發生明顯改變,導致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產氣增多、蠕動更快,會引起食欲不振、腹脹、腹痛、腹瀉、便秘等。暴飲暴食,食用過多肉食、酸性食物、快餐、方便食品、油炸食品等,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熬夜、起居不規律等均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壓力過大、緊張、焦慮、抑郁等情緒,可導致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腸道生理功能紊亂,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失去平衡,會使腸道菌群失調。出差、旅游、野外流動作業等環境因素改變會使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出現諸如腹脹、腹瀉等“水土不服”的癥狀。
在飲食過程中,應該注意合理控制飲食量,不要吃得過多或過少。不要因為一餐吃得不夠,而在下一餐吃得過多。對于肥胖或胃腸道不適感的人來說,減少飲食量可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減少胃酸分泌,降低胃腸道疾病的發生率。
避免過度飲酒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飲料,如紅酒、啤酒、咖啡、茶等。如果必須喝這些飲料,應該控制飲量和次數,不要過量飲酒和咖啡。應飲用一些對胃腸道有益的飲料,如酸奶、檸檬水、蜂蜜水等。
要保持均衡的飲食,不偏食、挑食。要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和谷類食品,控制肉類和油脂的攝入量。應該注意食用含有益生菌和益生元的食物,如酸奶、酸菜、豆腐等,可以幫助促進腸道健康。
要減少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如肥肉、油炸食品、蛋糕、巧克力、膨化食品等。可以選擇一些健康的食物,如海鮮、豆腐、蔬菜、水果等,它們富含營養且不含高脂肪。
要保持飲食規律,不亂吃亂喝,要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和節制的飲食習慣。對于經常需要加班或熬夜的人來說,更應該盡量保持飲食規律,不要因工作壓力或時間緊張而忽視了飲食的重要性,從而影響胃腸道的健康。
喝足夠的水也是維護腸道健康的重要措施。適量的水分可以幫助腸道促進排毒,保持腸道通暢,減少便秘的發生。每天喝足量的水,有利于保持身體健康,同時有助于腸道健康。
細嚼慢咽能使食物研磨得更碎,有利于食物與消化液充分接觸,使食物更易于消化,從而減輕胃腸道負擔,降低胃病發生率。
總之,飲食習慣對胃腸道的影響很大,合理、健康的飲食可促進腸道健康,不良的飲食習慣則會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因此,應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以維護腸道健康。如有胃腸道不適感,應及時就醫,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