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芳
數感是小學階段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數感主要是指對于數與數量、數量關系及運算結果的直觀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理解數的意義和數量關系,初步感受數學表達的簡潔與精確,增強好奇心,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能夠在真實情境中理解數的意義,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或事物的順序;能在簡單的真實情境中進行合理估算,作出合理判斷;能初步體會并表達事物蘊含的簡單數量規律。數感是形成抽象能力的經驗基礎?!睌挡坏潜磉_和交流、認識身邊事物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工具,也是學生繼續學習的基礎。因此,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培養數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此,筆者就新課標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作了一定實踐研究。
一、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學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小學生時時刻刻都在和數學親密接觸,但他們不一定能感受到、表達出來。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思維發展規律,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數學素材,讓學生在觀察、猜測等一系列的初步基礎上,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到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技能。事實上,只要我們更多地觀察生活,認真地收集素材,就會給學生提供很多貼近生活的數學素材。例如教學克、千克的認識時,讓學生尋找并掂量1克與1千克的物體,尋找哪些物體分別用“克”、“千克”作單位。像一分硬幣重1克,4粒黃豆大約重1克,兩袋鹽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藥片、黃金等細小物品用“克”作單位,體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單位。這些數據、單位都來自于生活實際,學生很容易理解、接受,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親近數學”的行為,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數的敏銳程度,形成對數的良好直覺,啟蒙數感。
二、重視操作實踐,培養學生的數感。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智慧之花開在指尖上?!睂嵺`證明,學生在動手操作時,眼、耳、口、手相結合,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助于他們正確、全面、深刻地感知數、認識數。實踐操作活動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實踐活動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通過實踐操作,使學生動手做數學,用數學,而不是聽數學,記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產生親切感。例如,認識11—20以內各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擺學具。教師請學生先思考:“怎么擺就能一下子看出圓片的個數?”這時,小朋友們的思維被激活了,有的一字兒排開;有的2個2個擺成一堆;有的5個5個擺;還有的先把10個小圓片放在一起,再把剩下的放在另一邊。通過觀看同學間不同的擺法,比較優缺點得出最佳的答案。接著教師再讓小朋友思考:“你想現在可以怎樣表示15這個數呢?”此時,學生已經模糊感受到15即為10個加上5個。小朋友們能用各種形式來表示15這個數:有的用10個正方體再加5個正方體,有的用10朵花加5朵花,有的用10根小棒加5根小棒……這些豐富多彩的作品都是學生在向我們傳遞著同一個信息:這些圖案我們都可以用來表示“15”這個數,從而達到對“15”這個數本質意義上的感悟與把握。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可通過讓學生到操場上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50米、100米、500米的距離,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的路程。又如,教學找規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給出的涂色卡上涂顏色,使它們變成一組有規律的圖案。這時,小朋友們的積極性大增,他們會創造出很多美麗的圖案,再請他的同伴找一找規律在哪里?最后通過學生來擺一擺學具,自己來擺出一組有規律的圖形。學生深入到數學內部,才能使學生觸摸到數學的本質。通過實踐操作,還可以讓學生估計一下一把糖有幾顆?一本故事書有多少頁?一筐蘋果有多少個?從而逐步地增強學生的數感。
三、強化數感訓練,培養學生的數感。
知識轉化能力,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完成這一過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練習,而數感就是理解與練習程度的指標。數學基礎知識始終在智能發展過程中起著奠基和主導作用,沒有知識,就無法形成數感;反之,數感越健全,知識也就越扎實,而且知識更易活化。因此,課堂教學應在加強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擴張和加深練習內容,通過科學選題,必要的訓練作用于學生。因為,必要的科學性練習是學生形成數感的重要途徑。比如,在講授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后,設計如下一組題:(1)師徒兩人做零件,師傅比徒弟的3/2少3個,師傅做17個,徒弟做多少個?(2)師徒兩人做零件,師傅比徒弟的3/2多3個,師傅做17個,徒弟做多少個?(3)師徒兩人做零件,師傅比徒弟的3/2多3個,徒弟做30個,師傅做多少個?(4)師徒兩人做零件,師傅比徒弟的3/2多3個,師徒兩人共做53個,師傅、徒弟各做多少個?(5)師徒兩人做零件,師傅比徒弟的3/2少3個,師徒兩人共做47個,師傅、徒弟各做多少個?(6)師傅比徒弟的3/2少3個,徒弟比師傅多13個,師傅、徒弟各做多少個?這一組題目,看上去很相似,但題目的做法卻發生了變化,必須仔細考才能解答,這對訓練學生良好的數感大有裨益。經常將相同、相似和相異的數學內容放在一起,讓學生細心地比比、看看、想想,領悟其中的聯系與差別,在比較中可以強化感知性、感應性,加深對易混知識的辨別程度。
總之,數感不僅僅是人對數的一種敏銳感覺,而是人對數學本質的敏銳感覺。數感又是人的一種基本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的數感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數感的發展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感更是一個長期的教學工作,在數學知識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滲透數學思想,并教給學生問題解決的方法,只有這樣,學生的數感才能不斷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