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青拉姆
探究式學習是相對于傳統的接受學習而提出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等,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跨學科的主題式學習和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探究、體驗、反思、合作、交流等學習過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發揮每一種教學方式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形成對數學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主動參與數學探究活動,發展創新意識。”“能夠在實際情境中發現和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進行數學探究。”“初步養成獨立思考、探究質疑、合作交流等學習習慣,初步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操作、游戲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對數學形成一定的求知欲,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新課標高度重視探究式學習。在此,筆者就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激發數學探究興趣
探究學習的效果,關鍵在于能否創設激發學生認知內驅力、激活其思維的問題情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以處于學生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非常規性問題為素材,創設認知沖突型問題情境,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引起認知沖突,產生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表內乘法》時,教師首先讀一道幾個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讓學生邊聽邊寫出這道算式;然后教師再寫出另一道相同加數相加的算式,并且有意識地將相同加數多寫幾個,讓學生讀出這道算式,使學生在讀、寫的過程中感受到:當相同加數相加,加數較多時,讀、寫都不方便,產生了想改變這一狀態的心向。此時教師適時啟發:像“5+5+5”這樣3個5相加的算式,書里采用了一種簡便的寫法,在“3”和“5”之間用一個符號連接起來,請同學們猜一猜用什么符號呢?有的學生不假思索地說:“加號!”馬上有學生反駁:“不對,3+5=8。”有的學生說:“我想可能跟‘+有關,但又不是‘+,所以我猜用‘⊙表示。”這時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是‘×。因為我以前在書上看到過。我還請教了爸爸,這個符號讀作乘,爸爸還告訴我它的作用。”這樣,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學生產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二、指導數學探究方法
探究,是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去發現規律的過程。然而,我們在實際授課中認識到:小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還很稚嫩,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很薄弱。因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尤為重要。(一)在操作中探究。如:在教學45-9的退位減法時,教師這樣引導:(1)“45-3”你會用小棒擺嗎?(從4捆5根拿走3根)(2)“45-9”你也用小棒擺擺看,會發現什么?(3)5減9不夠減怎么辦?(四人一小組,先自擺,后交流擺,也可以看看別人擺的)(二)在實驗中探究。如,一教師在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時,教師提示學過圓柱體體積公式,讓學生進行削鉛筆比賽、說變化,然后進行實驗:拿出制作好的圓柱和圓錐進行裝沙實驗,從中找出圓柱體和圓錐體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邊實驗邊記錄,通過分析得出圓柱體積是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這樣,學生通過實驗,在探究中得出結論。(三)在游戲中探究。如一年級教材中的《20以內的退位減法》通過投球比賽來進行的。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領悟力差,對“投中”、“沒中”理解不透。因此,教學時,教師先進行投球示范,然后讓學生分組進行游戲活動,通過活動理解“投中”、“沒中”的意思;然后讓學生觀看課本情境圖,選出優勝者畫上笑臉,從而激發學生繼續探究的欲望。講講你是怎樣選的?讓學生又帶著問題繼續探究,從而列出減法算式,得出結論。
三、關注數學探究過程
關注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比關注結果更重要。小學數學絕大多數題目探究的結果學生已經確定了,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就尤為重要了。所以,要讓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和領悟數學思想,探究獲得數學知識的方法。也就是說,探究過程富含著較為深刻的教育意義。為學生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是我們教師的重要任務,探究活動的設計不宜過于細化,不然學生只能跟著老師設計的思路去完成,不能發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創新作用,探究也就處于膚淺狀態,不能深入進行,更不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活動設計也不宜過于粗糙,向學生拋出一個較大的問題,學生無從下手,只會坐等。設計較為合理的探究活動,要研讀探究的問題,分為要探究的幾個部分,研究學生的知識水平、探究能力,針對不同的學生會出現不同問題的預設等。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可設計師生共同探究的活動。教師先讓學生把四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每份用2表示,再分成兩份,每份用1表示,這時教師又要求學生把一個蘋果平均分成兩份,怎樣表示?引起了學生思維的矛盾,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因為分數的表示對小學生來說是個新鮮事,這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閱讀課本,學習一種新數。因為這類問題情境是以矛盾沖突為基礎而產生的,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滿足他們的好奇心理,所以,學生在合作探究學習中特別投入。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進行探究式學習,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趨勢。小學數學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既要與同伴合作,又要獨立思考,通過親身體驗加深自己對學習觀的理解和認識,學會探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培養自己探究知識的能力和勇于創新的精神,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