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珍
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肩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培養新時代的青少年,教育要擔負起培養他們的責任,培養具備新時代品格、時代精神、時代能力的青少年。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學,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培養具備法治素養的人才勢在必行,如何培養具有法治品格,法治精神、法治思維的新時代中學生,幾點思考如下。
一、增強學生法治意識
中學生首先是法治教育的學習者,進而上升至未來法治中國的參與者、推動者。2016年7月頒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首次提出“學生法治素養”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綜合性的學生法治素養評價機制。學生的法治素養不僅要體現在知識理論上更應該是日常生活,如,待人接物、遇到問題的解決態度和智慧等,因此,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方方面面進行法治教育的滲透,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規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的學習,初步了解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需要在法治認知上費心力,在法治意識上用力氣,在培育法治思維上做文章,在提高法治信仰上見成效。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階段,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中學階段,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較少,法治意識較弱,所以學校應當通過各種方法,加強對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從新法治時代出發,調查分析當前中學生法治素養的基本情況,以及學校在法治素養培養的做法、態度,有助于為法治教育的實施提供新的思路,將法治教育融入到校園活動、班級活動、課堂教學中去,有助于豐富中學法治教育方面的理論成果,對于中學法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法治素養是現代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素養,是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轉變教學立意
通過法治教育,懂法用法,在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形成的對法律的一種崇尚認可及服從態度的意識,可稱之為法治意識。在思想政治課程中輸入法治教育知識,是其課程的基本目標及功能性需求,是依法治國的初級教育目標。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增強法治意識,從小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作為法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學校可通過校園長廊、法律論壇、專家講座、法治特色校本課程等各種方式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法治宣傳教育,使法律法規能夠從青少年一代開始得到有效的推廣和普及,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通過法治教育,使學生了解到我國的法制體系,自覺用法律法規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形成遵法守法的行為習慣。
根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要求,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總體目標主要包括普及青少年法治知識,規范青少年行為習慣,培育青少年法治觀念,引領青少年法治實踐等方面。新版“道德與法治”不僅在于讓初中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在于掌握法治思維與方法,領會法治理念與精神。法治教育以法律知識教學為載體。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將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匯總,構建法治知識圖譜,把各個知識點置于整個學科體系中考量,為整體教學設計打下基礎。
三、培養新時代的法治思維。
法治思維是指以法治價值和法治精神為導向,運用法律原則、法律規則、法律方法思考和處理問題的思維模式。我國青少年法治教育經過40年的發展與演進,教育目標從法制宣傳教育、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法治意識培養遞進,教育內容從傳授法律基本常識和基礎理論知識、幫助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向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法治信仰邁進。這一發展過程意味著法治教育不僅是法律知識的普及,更是法治思維方式的養成、法治信仰的建立、法治精神的啟蒙。如何創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著力提高其系統化、科學化水平,切實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是當前及今后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亟須研究的課題。
法治思維不是從嚴就有的,培養按照法律原則和法治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要從學生時代開始。隨著信息開放,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拓展教材內容,從認知判斷層次、邏輯推理層次、綜合決策層次、建構制度層次來培育學生的法治思維,進而讓法治思維成為習慣并轉化為力量。因此,法治思維是學生必要的,可以讓他們在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基礎上學會遇事冷靜理性,正確并科學地處理好問題。是否具備較強的法治思維,也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法治文化方面更高層面的評價標準。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培育和提升中學生的法治素養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靈魂工程,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雖然困難重重,然“路阻且長,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