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光華 宋曉平
摘要:勞動貫穿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不同歷史時期的勞動教育體現了不同的價值導向與實踐方式。為了完善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彰顯和完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重塑和凸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使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新時代勞動教育應著眼于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養專業的勞動技能,形成創新的勞動思維。勞動教育不僅是價值觀的指引,更是實踐成長的過程,應當明確思想定位,加強制度保障,強調多方合作,實施科學評價,推行長效監督,共同建構勞動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勞動教育;內涵;價值;實踐路徑;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技能;勞動思維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29-0061-04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1]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新時代勞動教育做了頂層規劃和全面部署,提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勞動教育在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其特殊意義與現實針對性。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在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認識和理解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價值,共同建構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
1.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觀念是指在人的思想意識中形成對某事物的認識和覺悟,觀念支配行動,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會做出什么樣的行動。開展勞動教育,首先要培養正確的勞動觀念。勞動觀念是指人們對待勞動的態度,以及對勞動的意義、價值的理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勤勞的民族,在歷史上,燦爛輝煌的文明與聚少成多的財富都是中國人民憑借自己的雙手辛勤勞動和創造得來的。無數的勞動者奔赴在世界各地、各行各業,辛勤勞作,創造了今天的經濟奇跡與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世間的美好夢想,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實現;發展中的各種難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輝煌,只有通過誠實勞動才能鑄就?!盵2]要讓青少年學生從小樹立誠實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的觀念,認識到人類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源于勞動創造,只有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2.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觀念指導行動,理論指導實踐。勞動偉大、勞動光榮的觀念,最終要落實于行動。對個體而言,勞動分為主動勞動和被動勞動。被動勞動是一種應付式的、機械的、重復的、低效的、無感情的勞動,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無法感受到快樂與成就,通常充滿抱怨和痛苦。主動勞動則是一種探索式的、靈活的、創新的、高效的、有感情的勞動,勞動者在整個勞動過程中始終能感受到快樂與成就,充滿幸福感與自豪感。而習慣是道德自律的行為方式,一旦形成后就不易改變。只要引導青少年學生主動勞動,并在勞動中體驗到快樂與收獲,就會使其逐漸養成主動勞動的習慣。
3.培養專業的勞動技能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并使其與動物相區別。人勞動的過程伴隨著制造工具與使用工具,這兩者都離不開一定的勞動技能。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從使用簡單工具的農耕時代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代,再到當前的智能制造時代,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都設置了專業技能門檻,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相互配合、協調運行,每一個行業的勞動者只要掌握一技之長,并達到專業、精湛的程度,就一定能夠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并能夠獲得尊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3]
4.形成創新的勞動思維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創新性勞動提升了人本身。創造性勞動是指在勞動過程中產生了原創性的知識、技術,帶來了全新的思維與產品,引領了行業的革新與變化。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依靠技術革新與發明創造,在傳統勞動的基礎上更加依靠創新勞動,并通過兩者的交融來保持整個社會不斷蓬勃向上發展的動力。當前,勞動教育需要“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4],需要在中小學營造輕松愉悅、積極思考的學習與活動氛圍,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探索興趣,使學生形成創新思維能力,需要在高校形成嚴謹、專注、批判的學習與研究創新氛圍,同時“重視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應用”,把握時代科技發展前沿。勞動教育應把知識傳授活動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提升學生創新性勞動的能力。
勞動教育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應貫穿于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1.完善和落實黨的教育方針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特別注重通過確立教育方針來指導教育工作。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確立學校的基本方針,到新時代黨提出的教育方針,每個時期都提到了勞動教育,例如從“教育與勞動聯系起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到“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從“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到“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需要,勞動教育的提法和側重點雖然有所不同,但其在黨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彰顯和完善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理論
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在人類教育史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演變過程,一代又一代的著名教育家不斷進行思考、實踐和完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人接受教育的順序是先體育,再德育,并輔以美育,最后進行智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提出教育要使人的德、智、體和諧發展,培養“全人”。著名教育家盧梭非常重視勞動的意義,認為勞動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還可以使兒童的身體、智力和道德得到發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影響深遠,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人”。他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提出: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相互交織,使這幾個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5]。蔡元培先生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從養成共和國國民健全之人格出發,提出“五育并舉”的教育方針。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在教育方面深受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影響。當前,國家把勞動教育作為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要求學校教育注重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重塑和凸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勞動者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了燦爛的文明。大批勞動者及諸多能工巧匠所擁有的高超技藝,在建筑、手工業、天文地理等諸多領域都留下了偉大的見證。都江堰、大運河、天文儀及榫卯結構等,無一不是凝聚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偉大成果?!蹲髠鳌ば辍诽岢觯骸懊裆谇?,勤則不匱?!盵6]這句古語道出了勞動的真諦,勞動是財富與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中國傳統的木版年畫《大春?!返让耖g作品同樣凝聚著“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鮮明主題,時刻教育著人們要勤勞耕耘,通過自己的勞動,追求生活的幸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艱苦奮斗,用幾十年時間就完成了工業化歷程。改革開放之后,各界勞動者堅持學習與創新相結合,實現了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一些孩子在長輩的庇護之下,缺乏參加勞動的動力與機會,難于形成勞動技能。因此,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通過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合力,讓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愿意勞動,并學會勞動。
4.使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人是社會中的人,人所進行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了生活,接受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即幸福地生活。為了滿足人類幸福生活的需要,教育必須面向生活、為了生活。對于教育與生活的關系,陶行知先生曾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7]英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寫道:“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盵8]對一些學生而言,他們在學校主要是進行知識的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脫節,無法走進勞動的世界。而勞動教育主張把教育場所從學校擴展到家庭和社會,把課堂教學擴展到社會實踐中,擴展到培養生活技能、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交往中,讓學生在與他人的共同勞動中學會相互協作,在勞動中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體會勞動帶來的幸福感,在生活中實現健康成長。
勞動教育是實踐性的,面向生活的,不僅僅是觀念的樹立和知識的學習,更要形成個體自覺自愿的勞動行為。因此,勞動教育要在貫徹落實《意見》的基礎上,設計合理的實踐路徑。
1.思想定位
思想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理性認識,它指導和控制著人的行為。開展任何活動,只有思想定位準確,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對于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思想定位,首先應該定位在正面教育,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讓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勞動的內涵與價值,從而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并能對自身行為進行引領和指導。其次應該堅持“五育”并舉,重塑勞動教育應有的地位,改變過去學校教育只強調“三育”或“四育”的狀況,為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奠定基礎。最后應該堅持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進行自我教育,從內心深處提升思想認識,激發勞動的意愿。
2.制度保障
要完善各個層次、環節的制度設計,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宏觀層面,可以將勞動教育納入黨的教育方針,突出勞動教育的獨特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了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這使得勞動教育的地位獲得了普遍的認同。隨著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更加清晰,一改過去邊界不清、地位不明的問題[9]。在中觀層面,各省、市在貫徹落實《意見》的精神時,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指導性意見,為學校開展勞動教育提供實踐場地、設備、經費、師資等保障,并組織學校之間進行交流學習,培育典型,推廣行之有效的經驗,逐漸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校勞動教育體系。在微觀層面,各級各類學校要結合自身的師資狀況、物質條件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確保勞動課程的時間,為學生提供各種勞動實踐的機會。
3.多方合作
勞動教育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的共同合作。只有構建起多方合作的勞動教育實踐體系,才能全面貫徹實施勞動教育的各項規定。第一,要發揮家庭的教育基礎與補充作用。家庭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重要場所,能夠為孩子提供很多勞動的機會。家長要轉變“孩子只需學習,不必參加勞動”的觀念,通過自身的言傳身教,幫助孩子從小養成尊重勞動、熱愛勞動,主動幫助長輩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的習慣,認識到一切財富都是靠辛勤勞動奮斗而來的,進而在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日常勞動技能。第二,要發揮學校的教育主導作用。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主戰場,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勞動知識和技能,更要積極開展勞動實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勞動現場。學校必須制訂切實可行的勞動教育課程計劃,落實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尤其要保證勞動課程的時間不被其他課程所擠占。第三,要發揮政府的教育推動和保障作用。政府在制定相關政策的同時應該積極營造政策實施的環境,設置勞動教育專項經費,用于校內與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尤其要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政府可以通過評選“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榜樣人物,弘揚勞動精神,進行正面宣傳和引導。第四,要發揮社會的教育支持和平臺作用。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應當努力營造“勞動光榮、不勞動可恥”的社會風氣,支持學生參加各類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各類企業應積極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讓學生與勞動者共同工作,學習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社會公益團體應提供志愿者服務平臺,讓學生能夠深入社區、福利院等場所進行志愿服務,養成關心社會公益、助人為樂、勤勞樸實的勞動者品質。
4.科學評價
評價具有導向、激勵和調節等作用,只有具備科學的評價體系,才能促使和激勵評價對象實現其自身的價值。第一,要把勞動教育評價的結果作為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與全面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如作為評定“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畢業與繼續升學的依據,從而建立科學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推動勞動教育的深入開展。第二,要做到知行合一,將勞動認知、勞動技能與勞動效果的評價相結合。學校除通過課堂教學、報告會、講座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勞動認知之外,更應該關注學生日常生活中參與勞動的情況。第三,要注重過程性評價。勞動習慣的形成、勞動技能的獲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對學生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勞動能力的發展情況進行跟蹤式記錄、階段性評價,才能確保評價的科學性。
5.長效督導
各級教育領導部門要把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納入教育督導體系,制定督導辦法,建立長效機制,進行質量監測,提高勞動教育的實效性。第一,要建立專門的勞動教育督導團隊,配齊專業督導人員,這樣才能在督導過程中更好地發揮“督查”與“指導”的作用。第二,要加強過程督導,注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要對學校勞動教育的開展情況進行跟蹤督查,實行動態監測,掌握學生勞動能力發展變化的情況,了解勞動教育的開展質量。第三,要關注重點、難點,精準督導。勞動教育“停留在口頭,止步于教室”的情況比較普遍,督導團隊應該特別關注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實踐環節與提升學生勞動技能所采取的切實措施。第四,要創新督導方式。督導人員應該下沉到一線教師與學生群體中,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了解勞動教育開展的真實情況,及時發現與反饋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措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6.
[3]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4-28(01).
[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0-03-27(01).
[5](蘇)В.А.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趙瑋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9.
[6]郭丹譯注.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6:173.
[7]陶行知等著,胡曉風等編.生活教育文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210.
[8](英)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 2012:11.
[9]周繼良,吳肖.尋根問路:中國共產黨對高校勞動教育的百年探索與經驗啟示[J].重慶高教研究,2021(05):16-29.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Xiao Guanghua1,2, Song Xiaoping3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China; 3. Linzhou City No.2 Middle School, Henan Province, Anyang 456550, China)
Abstract: Labor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flects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practical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demonstrate and improve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shape and highlight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education face the world of lif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establishing correct labor concepts, forming good labor habi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labor skills, and forming innovative labor thinking. Labor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guide to values, but also a process of practical growth. It should have a clear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emphasiz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implement scientific evaluation, promote long-term supervision, and jointly construct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connotation; value; practicalpath;labor concept; labor habits;labor skills;labor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