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張嘉宇
【內容提要】早期新加坡華人移民基于共同社會經驗和族群身份,形成了華族文化共同體和表征中華文化的“離散音樂”。由于缺乏祖輩遷徙異國的共同經驗,互聯網時代的華裔青年難以直接理解“離散音樂”中“故土”“鄉音”等話語所塑造的情感結構。以鼟樂團為代表的華裔青年樂團通過“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以互聯網作為社會文化感知的皮膚,讓華裔青年群體感受和理解“離散音樂”,感知和延續祖輩情感,同時擁有了共同的互聯網實踐經驗。由此而形成的“新離散音樂”,留存與播散蘊含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基因,重塑該群體對母國離散文化的情感結構,建構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以新的文化形式在當代華裔青年中傳播并產生影響。
【關鍵詞】離散音樂 再嵌 情感共同體
伴隨著互聯網與社會生活的持續性互嵌互構,全球化在進一步加速推進藝術文化從原有情境的脫嵌,使社會文化情境不斷被重塑。當代中國正加快從“跟進全球化進程”向“引領全球化進程”轉變,中華文化的數字化再嵌是這場轉變的重要表征。
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語言”,能夠跨越語言差異和文化隔閡,承擔起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使命。上百年來,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民間音樂隨著華人移民遷徙異國,以“離散音樂”的形式開啟了從中國到世界的脫嵌?;ヂ摼W時代,身處海外的華裔青年社群,通過互聯網對“離散音樂”進行傳承與保育,在異文化情境下實現了數字化再嵌。本研究以新加坡華裔青年樂團為個案,聚焦其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音樂實踐,從互聯網傳播的視角考察“離散音樂”承載了華裔青年怎樣的中華文化情感,以及這種情感如何在其互聯網實踐中得以傳播并產生影響,從而探尋中華文化如何通過互聯網讓華裔青年群體產生共鳴。
一、研究現狀
本研究延續兩條理論脈絡:一是將脫嵌與再嵌理論運用于分析和解釋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中華文化數字化再嵌現象;二是從“情感結構”理論對于特定文化媒介的詮釋,延伸到對“離散音樂”文化傳播的理解,故從以下兩個方面闡述現有研究情況。
(一)脫嵌與再嵌:互聯網引發文化傳播的現代性反思
“脫嵌”(disembedding)是安東尼·吉登斯提出的現代性三大動力機制之一,“指的是將社會關系從彼此互動的地域性情境中‘脫離出來,并穿越不確定的時空范圍而得到重構”。①前現代時期,社會關系往往與具體地域性綁定在一起;隨著現代性的出現,脫嵌使得地方性關系轉變為全球性聯結,流動的全球化交往成為跨地域互動和傳播的前提。早期華人移民將中國傳統音樂帶到新加坡,并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新加坡華族特色的“華樂”。從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視角而言,新加坡華樂在中國語境下可以被稱為“離散音樂”。這種音樂在發展過程中,既有對中國民族音樂和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創新、甚至批判,也有與其他音樂文化的融合。本研究使用“離散音樂”一詞,指涉由中國民族音樂在新加坡演變而成的華樂,以及從閩南、潮汕、廣府、海南等地隨華人遷徙到新加坡的傳統民間音樂。
作為脫嵌的后續環節,“再嵌”(re-embedding)指的是“將已經脫嵌的社會關系做再征用或重新構造,以便使這些關系(不論是不是局部性的或暫時性的)嵌入地域性的時空條件”。②而具有超時空屬性的互聯網正是消解地域邊界、重構時空關系的媒介場所,為文化傳播和情感交流提供了更多脫嵌與再嵌的機會?,F有研究發現,人們基于互聯網可以結識“脫嵌”的社會關系,并“再嵌入”日常生活,產生新的“共同體”,建立共同的情感與記憶。③這種“再嵌入”包括與“遠處的地方”共情,而數字科技與通信革命的蓬勃開展為這種地方與全球想象提供了工具。④在數字技術賦權下,與“離散音樂”同樣承載著民族情感、文化智慧與集體記憶的非遺文化將情感和資本“再嵌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新的生活與生產方式,⑤從而推動一種基于互聯網社會關系的共同體逐漸形成。
身處數字媒介環境中的華裔青年是一個特殊的文化共同體,他們既不是中華文化的“他者”,又與身處大陸的“我們”有所區別。一是華裔青年出生于華人家庭,受到祖輩父輩的文化熏陶,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潛在力量;二是由于多元文化的碰撞,華裔青年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經歷著認知重構,其互聯網實踐實際上是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表達。
(二)情感結構理論闡釋的媒介轉向
英國文化理論家雷蒙德·威廉斯在《漫長的革命》指出,這個時代所存在的共同體溝通與傳播都是依靠情感結構(structures of feeling)。⑥威廉斯使用情感結構來描述特定時代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普遍感受,包括共同的情感體驗或社會經驗。⑦這種共同的情感或經驗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是理解藝術的基礎,是藝術家和普通受眾之間進行溝通和理解的橋梁。⑧
與媒介的關聯是理解情感結構的另一個重要維度。一是在視聽媒介與情感結構的研究中,學者們關注到電影⑨、電視?、狻⒕C藝11等影視文化往往通過拓展內容資源、革新話語敘事等方式,與現代社會整體的情感相勾連,讓觀眾激活既有的社會經驗,構建契合時代文化的情感結構;二是聚焦數字媒介與情感結構的現有研究,發現短視頻12、社交媒體13以及元宇宙14等數字媒介對于人與社會的情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媒介本身是真正有價值的訊息內容,不同媒介形式會影響人們情感結構的建構和重塑。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媒介,既延續了傳統視聽媒介注重內容和話語的共同性,同時藉由用戶參與機制與個性展演機制,形成了“情感結構”在數字時代的具現。15而數字媒介環境下出現的文化現象,往往可以建構新的情感結構,并由這種情感結構體現出來。16
在當下技術更新頻繁、社會加速發展的時代,情感結構代表著社會群體一種“共同經驗”的新文化形態和新文化慣例。17“離散音樂”通過互聯網實現的數字化再嵌,如何形塑華裔群體的情感結構,或許能為闡釋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新的研究路徑。
二、中華文化的再嵌與鼟樂團的數字化實踐
20世紀以降,福建、廣東、海南等地的大批華人出洋謀生,到達新加坡并定居繁衍于此,成為當地最大的族群。如今的新加坡是除中國之外,華人占比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包含馬來族、印度族等多民族的國家。在經年累月的群體社會生活與多元文化交融中,新加坡華族逐漸發展出了“離散音樂”文化和各類華人樂團。其中鼟樂團是新加坡眾多華人樂團中極具代表性的個案。這是一家由新加坡華裔青年音樂教育家和演奏家組成的非盈利性藝術機構,樂團名稱取自古漢語“鼟”,由“鼓”和“登”二字組合而成,既有歷史的象形意涵,也有藝術的擬聲效果。樂團致力于傳承與保育新加坡華人的“離散音樂”,重塑大眾對傳統華樂的想象。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在其個人臉書賬號評論、分享及點贊樂團作品《小白船》。鼟樂團通過中西音樂元素將傳統與現代音樂結合,打造了“承古揚新”“天地人合”“TENG BACKSTAGE”等多元音樂項目,在新加坡本土頗具影響力。
筆者于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期間先后對樂團執行董事、營銷經理、營銷助理、網絡平臺負責人、華裔青年粉絲等人進行了半結構式線上訪談,深入了解樂團如何通過互聯網實踐對“離散音樂”進行傳承與保育。此外,筆者以鼟樂團的微信公眾號為文本研究對象,歸納提煉鼟樂團的互聯網實踐及其情感表達,以此闡釋其“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呈現。分析范圍自2016年8月8日公眾號首次推送起,至2022年12月31日,其中與“離散音樂”相關的音視圖文多種形式的推送文稿共110篇次。
(一)“離散音樂”再嵌入族群共同體
對于早期華人移民群體而言,“親切的鄉音鄉曲漂洋過海以解鄉愁,以排孤苦,滿足海外鄉親的文化需要”,18是凝聚著民族歷史記憶和族群情感體驗的象征標志。華人移民在海外生活情境中展演與欣賞“離散音樂”,意味著被新加坡人稱為“華族”的族群信息被標記。標記族群信息的重要意義在于族群內部成員被確認擁有共同的社會經驗與文化背景,在共同的海外生活環境中有機會共享族群帶來的生活資源?!叭A族”實際上反映了一個血脈相連、情感相通的“族群共同體”。
在海外,華人不僅傳唱來自母國的老歌謠,還在適時修改老歌謠的基礎上,不斷創作反映居住國文化經濟風俗以及華人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的新歌謠。19鼟樂團作品《難忘》源自一首廣為流傳的南方傳統童謠《月光光》。公眾號文字提及,“這首童謠在潮汕、客家、閩南、港澳臺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經由口耳相傳發展出了數十個歌詞和旋律不盡相同的版本?!边@種文化現象在民俗學中被稱為“異文”20,是族群共同體成員實現自我表達和共同體歸屬感的重要方式,折射出脫嵌的中華文化在繽紛多元的社會環境中實現了異地再嵌。
(二)“離散音樂”是族群共同體情感結構的表征
早期新加坡華人移民基于共同社會經驗和族群身份,形成了華族文化共同體,并藉由“離散音樂”表征了以“鄉土情懷”為內核的情感結構。其中,“離散”表達的是族群遷移與文化再嵌;“音樂”則是族群共同體表達情感與文化的藝術形式。
當新加坡華人欣賞“離散音樂”作品時,融入了他鄉生活的個人經歷很容易喚起其對母國的思念之情和對族群身份的認同。有受訪者表示“看到網友留言‘聽到你們的音樂就想起小時候媽媽唱的童謠,真的還挺感動”。此外,公眾號推送文字提及,“正如很多當年漂洋過海至南洋謀生或尋親的潮汕女性,從少女變成了奶奶,有的甚至自始至終不認識字、不會說官方華語,卻能一清二楚地把兒時阿嬤曾對其念誦的歌謠,再對自己的兒孫溫柔誦唱”。新加坡華人脫離了故土的生活情境,但依然葆有對母國的集體記憶與情感依戀。通過“離散音樂”能讓他們在群體社會心理上實現情感共鳴。這種初代情感結構的延續,是后輩華裔青年在互聯網時代傳承與保育“離散音樂”的前提,同時也為“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威廉斯主張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感結構,時代和人們經驗的變化會使得情感結構處于不斷變化中。21每一代人各自有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共同擁有著某些社會經驗,這是形成一代人的情感結構的基礎?;ヂ摼W媒介的發展和代際實踐經驗的更迭同樣使“離散音樂”所表征的情感結構處于變化之中。因此,理解互聯網媒介和實踐經驗的代際差別,是理解新一代華裔群體情感結構重塑的關鍵之鑰。
三、中華文化的數字化再嵌與情感結構重塑
互聯網時代,“離散音樂”及其表征的情感結構如何得以延續?這需要認識華裔青年群體基于何種文化和情感的共同體而存在,共享何種情感體驗;還需要建構屬于華裔青年共同體的社會經驗,并將“離散音樂”以共享情感體驗的形式再嵌入其中。
互聯網實踐可以視為華裔青年共同的社會經驗。以鼟樂團為例,樂團和觀眾通過互聯網感知彼此的存在,雙方都能擁有搜索、接收、轉發與評論“離散音樂”等共同的互聯網實踐經驗。這些互聯網實踐使音樂突破了時空傳播的限制,把線下面對面的“在場”演繹和交流形式嵌入數字空間,將音樂演奏者與未曾謀面的欣賞者置于新的音樂文化情境。在這種由互聯網技術構建的情境中,“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脫離了單一的聽覺元素,擴展成以聽為主,融合圖、文、視等多種媒介元素的藝術感知方式,為喚醒華裔青年的母國情感,形塑華裔青年對母國文化的情感結構提供了可能。
(一)承古揚新:“離散音樂”的互聯網實踐
數字化再嵌的“離散音樂”與初代華人移民的“離散音樂”有所不同。前者已經基于華裔青年這一代的生活經驗發生了流變。鼟樂團在音樂創作和演繹方面的互聯網實踐既繼承了中國經典音樂文化,同時創新改編了傳統民族樂隊編制,加入了吉他、鋼琴、打擊樂、電子樂等西方樂器,并適配影像、光影等媒介技術,致力于打造年輕一代喜聞樂見的融合音樂作品,修正其對于傳統音樂的刻板印象。有受訪者表示:“他們可能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想法——太傳統了,好老土,很枯燥(boring)。我們故意相反,我們可以做的很激動人心(exciting),可以加入說唱(rap),也可以做流行曲子,所以我們一直在證明(prove),一直在表現這個樂器什么都能做?!睒穲F將這一過程稱為“承古揚新”。
鼟樂團的互聯網實踐開辟了一條音樂文化傳播的通路——用年輕人易于接受的藝術審美形式對“離散音樂”進行數字化的再創作。經過歷時性積累后,這些藝術作品不僅在華裔青年中獲得了關注和認可,也在該群體中產生了“代際式”影響。有受訪者表示:“最初看我們(樂團)視頻的一些年輕人都已經結婚生子,現在他們對孩子有一些期望,希望孩子能夠學一種華族樂器。”這種源自家庭的引導為原本面臨“斷代危機”的“離散音樂”提供了延續路徑。
總體而言,“承古揚新”實際上是屬于新加坡華裔青年群體的“離散音樂”。這種區別于初代華人移民的中華文化,是華裔青年這一代人共同社會經驗的寫照,數字化再嵌則是其主要的表達路徑。
(二)互聯網實踐建構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
華裔青年的“離散音樂”體現了他們對祖輩基于故鄉情結的“族群共同體”想象。公眾號視頻提及:“我們(樂團)并非是在完全復原正統的潮州和福建音樂,更是從創新的角度出發,重新創建、重新想象了那些讓我們祖先醉心的音樂?!薄白屪嫦茸硇牡囊魳贰笔请S初代華人遷徙新加坡的“離散音樂”。華裔青年透過對當時“離散音樂”的想象,創造出屬于年輕一代的新的“離散音樂”,并將其嵌入互聯網?!半x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既是華裔青年對祖輩經歷和情感的表達,更是對想象中“族群共同體”的自我投射,而新的想象的共同體——“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正在被建構。
首先,在新的華裔青年“離散音樂”中,中華文化延續了具像化、通感化的呈現。公眾號視頻提及:“華樂聽起來就富有東方文化特色,每當有人拉二胡或彈起古箏時,一幅山水畫就映入眼簾?!币魳方嫷木呦窕瘓D景,是聽覺和視覺的通感,催生了欣賞者對中華文化形象的感知。再如鼟樂團《天地人合》系列第一樂章作品《天》的創作靈感源于中國民樂經典曲目《春江花月夜》,其中編排了二胡、古箏、琵琶、笙等中國民族樂器,并運用當代影視技術呈現中國書法作品。公眾號文字對此表示:“這個作品折射出另一時空之下,海外華人心中的《春江花月夜》??缭角?,對話張若虛,讓天涯共此時的你我,一同感受這種波瀾壯闊的美。”對于華裔青年而言,具像化的圖景能引起一種“想象的”故土情感,穿越時空與祖輩華人移民產生共鳴。
其次,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在互聯網實踐中生成了關于“故土”的情感體驗。正如公眾號文字提及:“不少出生長大于海外的年輕華人,他們可能未必踏上過祖輩的鄉土,不是那么擅長漢語表達,但一曲華樂飄起,便能讓他們與身處不同地域的華人產生情感共鳴。”大多數華裔青年可能沒有母國的生活經歷,但“離散音樂”依然能在互聯網實踐中喚起他們以“故鄉”“祖輩”“血脈”等話語為表征的情感共鳴,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跡。
再次,數字化再嵌的過程是“離散音樂”為適應受眾媒介接觸習慣而做出的改變,更容易獲得時刻處于互聯網環境中的其他華裔青年的關注。有受訪者表示:“很多觀眾是因為在社交媒體觀賞到我們的音樂視頻,才決定買票看我們的演出。每次演出完都會有一個調查(survey),其中一道問題是‘你怎么認識我們的,很多答案都是網絡?!庇捎跇穲F不斷更新壯大的互聯網實踐,年輕的“離散音樂”欣賞者、關注者也越來越多。因此也有受訪者表示:“我們在網上獲得了比其他藝術團體更強大的關注……隨著抖音國際版(TikTok)的問世,我們開始在一個全新的世界培養更加年輕的觀眾群體?!?/p>
無論互聯網行為的主動與被動,華裔青年對于“離散音樂”的互聯網實踐一旦開始,就意味著融入了互聯網表達空間。由此,華裔青年的“離散音樂”通過數字化再嵌,表征了對于“族群共同體”的想象,建構了新的文化與情感共同體——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
(三)互聯網實踐延續和重塑情感結構
華裔青年“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會影響所表征的情感結構的延續和重塑。延續是指祖輩關于“故土情結”“鄉音鄉曲”的情感結構在互聯網實踐中得以保留;重塑是指華裔青年共同的經驗和情感受互聯網實踐的影響而發生了變化。
首先,延續祖輩的情感結構是華裔青年“離散音樂”再創作演繹的目標之一。華裔青年的“離散音樂”帶有中華文化基因的文化意涵,在縱向歷史維度上屬于新加坡華族文化的“繁衍”。有受訪者表示:“互聯網是一個國際舞臺,我在視頻里吹笙的時候,希望能讓不同國家的人認識到笙是一個古老的樂器,起源于中國。”因此,“離散音樂”的互聯網實踐表達了創作者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以及對祖輩情感結構延續的希冀。
其次,華裔青年“離散音樂”的互聯網實踐,重塑了該群體關于母國離散文化的情感結構。有受訪者表示:“我們的初心是希望能夠讓更多年輕人接觸華樂樂器,知道這個樂器美妙的聲音?!痹L談中的“接觸”,即以互聯網為文化感知的皮膚,感受傳統音樂和祖輩情感。
華裔青年“離散音樂”的互聯網實踐,既是一種文化傳播活動,也是共同體及成員個體的情感表達。樂團的互聯網傳播實踐行為本身已經證明了他們對傳統“離散音樂”具有情感體驗,并且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與共鳴。其中,他人的理解與共鳴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對祖輩情感結構的理解,以及對初代華人移民形成的族群共同體的認同;二是對華裔青年情感結構的理解,以及對華裔青年情感共同體的認同。
“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讓更多華裔青年了解新加坡華樂的文化起源,理解這些跟隨祖輩流散到新加坡的音樂和文化,有利于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海外傳承和發展。新加坡早期華人移民藉由“離散音樂”將族群文化與情感匯聚成共同經驗,建構了初代華人的情感結構與“族群共同體”。但由于缺乏祖輩遷徙異國的共同經驗,華裔青年難以直接理解其中以“故土”“鄉音”等話語為表征的情感結構。而鼟樂團等華裔青年群體通過“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留存與播散蘊含其中的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文化形式在當代華裔青年中產生影響,鞏固了華裔青年群體與中華文化的情感紐帶,建構了新的文化與情感共同體。
“所有比成員之間有著面對面接觸的原始村落更大的一切共同體都是想象的。”22華裔青年在互聯網時代的鮮活經驗,通過“離散音樂”的數字化再嵌,建構了想象的“情感共同體”。而他們的“離散音樂”不僅具有“族群身份、故土情結”等文化意涵,更意味著“共同體”情感結構形塑方式的煥新,展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適應能力。
本文基于個案研究探討新加坡華裔青年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結構的形塑路徑。由于海外華人群體分布的地域廣泛性及各國歷史復雜性,不同國別的華裔青年在傳統文化認知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離散地特有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現狀下,其他地區華裔青年社群中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互聯網實踐及其情感結構建構路徑,有待未來進一步探索。
李欣系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暨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張嘉宇系浙江傳媒學院碩士研究生
「注釋」
①[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修訂版)》(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年,第23頁。
②[英]安東尼·吉登斯:《現代性的后果(修訂版)》(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22年,第89頁。
③史梁、方剛:《“脫域”的“再嵌入”——同城互聯網自組織與城市社區歸屬感》,《新聞界》2016年第19期,第48-53頁。
④陳薇、柯金妍:《脫嵌、再嵌與聯結:離散群體的疫情敘事與共同體想象》,《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年第8期,第48-54頁。
⑤于涓:《“脫域”的“再嵌入”:短視頻平臺賦權非遺傳播——以抖音為例》,《電視研究》2022年第5期,第74-76頁。
⑥[英]雷蒙德·威廉斯:《漫長的革命》(倪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頁。
⑦趙國新:《情感結構》,《外國文學》2002年第5期,第79-84頁。
⑧李麗:《雷蒙·威廉斯的“情感結構”理論析論》,《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第123-128頁。
⑨李晉媛:《鏡像懷舊和情感互通中的自我和解——電影〈你好,李煥英〉的情感結構分析》,《電影評介》2022年第21期,第50-53頁。
⑩康思齊、龍念:《時代精神·多元視角·青春表達——多維視野中新時代革命歷史劇的情感結構》,《中國電視》2022年第11期,第57-61頁。
11韓衛娟:《情感視域下我國寵物綜藝發展研究》,《中國電視》2023年第3期,第68-72頁。
12梁君健、李春苗:《快進歷史:主旋律影視混剪中的敘述實踐與情感表達》,《新聞與傳播研究》2023年第4期,第84-97頁。
13匡文波、鄧穎:《媒介可供性:社交平臺賦權粉絲社群的情感表達》,《江西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第168-176頁。
14畢唯樂:《隔離與聯結:從后疫情時代的情感結構看元宇宙》,《文藝理論研究》2023年第1期,第61-69頁。
15曾國華:《重復性、創造力與數字時代的情感結構——對短視頻展演的“神經影像學”分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20年第5期,第41-59頁。
16曾一果、時靜:《從“情感按摩”到“情感結構”:現代性焦慮下的田園想象——以“李子柒短視頻”為例》,《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第122-130頁。
17馬中紅、吳熙倡:《2020亞文化熱詞:詞源、意義及情感結構》,《青年學報》2021年第1期,第28-35頁。
18王耀華等:《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與推廣》,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230頁。
19陳曉錦、高洵:《廣東粵閩客方言歌謠在東南亞華人社區的流變》,《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第115-123頁。
20藍信君、梁卿:《吸納與創意:異文視域下的“牛郎織女”敘事新演進——音樂劇〈鵲橋〉劇本創作分析》,《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23年第3期,第100-106頁。
21郝強:《從“感覺結構”到“情感轉向”——雷蒙·威廉斯與當代西方情感理論的關系》,《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第12-19頁。
22[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吳叡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6頁。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