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忠 賴勇(指導老師)

雖然小學有至少四年英語學習的時間,但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習慣、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以及通過一些故事或生活場景體驗英語,模仿怎么樣說。這一過程中的知識雖然涉及句型、詞法、時態、人稱與數等,但僅以簡單的聽、說、讀、寫為基本要求,故知識的攝入是碎片化的,不系統、不規律,因此學習任務量很少,學生基本在課堂上就能完成。但初中卻是系統學習英語的黃金階段,小學六年級與七年級間是一個跳躍性的跨越,由原來非常簡單的要求,螺旋式、遞進式學習英語的模式快速進入內容多、要求多、難度大的模式,這對普遍英語基礎薄弱的學生而言是有較大難度的,而作業設計便是輔助學生解決、適應這種跨越的最好方式。傳統的作業布置類型單一,缺少分層要求,既不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收獲、能“吃飽”,也不能讓學生有獲得感和主動學習的興趣。正是基于這樣的理由,筆者從自己多年一線教學實踐的經驗出發,依托“雙減”政策,探究如何設計初中英語的作業來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一、以書本為重點,突出“雙基”的扎實
對于大多數初入初中的學生而言,七年級是英語學習的重要起步階段,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將零散的英語知識點構建成框架體系,以系統的方式攝入知識非常重要,扎實詞匯、語法、句法等基礎知識,對提升英語學習水平非常關鍵,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學習能否延續、知識能否遷移應用都是以是否有扎實的“雙基”為前提的,故在“雙減”的背景下設計作業就應首先考慮基礎知識必須占據的份額,以及基礎知識鞏固的作業類型。如英語是語言學科,“聽、說、讀、寫”是其基礎能力的標配,故可以在每天的作業設計中以書本為載體,以當天所學的單詞、課文、聽力材料、學習筆記為作業,要求學生以有聲的方式朗讀背誦,或點讀播放跟讀,時間上以10~15分鐘為一段,分晨讀、午讀、晚讀。時間不長,讓學生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而三個時段的反復讀,就很容易讓學生實現熟悉文本,使“雙基”扎實鞏固。我們都知道,課堂就那么40分鐘,要完全解決教材中內容豐富多樣的知識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課外鞏固則是解決這種不足的補充,而作業則是最好的方式。如人教版第一課的內容是老師通過課堂識別Frank/Alice/Bob等不同人物,并通過這些人物相互間的打招呼學習Hello!/Hi!/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的用法。這些知識看似簡單,但如果沒有課后的復述鞏固,那么效果就可能會很不理想。若老師在課后作業設計中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與朋友、與自己父母模仿復述文本中的內容,并在次日的課堂中隨機交流檢驗,會讓這種不作統一要求的作業效果更顯著。
二、以聽說讀寫為基本能力點,拓展作業完成的形式
英語學習環境是十分重要的,但單一的以寫為能力點的作業設計會因學習過程的單調而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會因長久的單一能力點要求而致使學生在聽、說、讀方面有所忽視,最終使得學生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單一,影響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雙減”政策,就是讓學生從單一能力點的“割裂”學習狀態過渡到一種體現全面、體現綜合能力的學習狀態,最終促使學生更全面地發展與提高。所以,英語的作業設計,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外作業,都應體現英語學習的基礎能力點,即聽、說、讀、寫。為促使學生在消化、在掌握這些基礎能力點的過程中覺得有趣、主動地學習,在課堂上,老師可能通過教學設備,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等以課件、以視頻、以音頻、以電影等方式呈現聽說讀寫的學習內容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在課外,則建議學生通過電腦、通過手機等獲取學習資源,完成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強化提高。如線上平臺教學就比較完美地體現了多樣化作業設計與布置。初中英語的每一個單元都有詞匯部分、聽力部分、閱讀部分、練習部分等內容,如閱讀部分都會設置對話場景或故事情境,若讓學生在家一個人自學,會因缺少良好的學習環境而讓英語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但如果在線上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音頻,就會讓老師與每一個學生間形成“一對一”學習環境,讓參與學習過程的學生有被關注感、被及時認可與肯定感。再如閱讀理解的作業設計,老師可以建議學生建立一個英語學習群,由群內成員每天輪流布置作業,作業就一個,完成時間控制在7分鐘左右,要求是大家同時完成,然后指定一位學生以視頻的方式講解,最后大家討論,形成統一的答案,甚至可以拓展一下深度,讓學生嘗試找出文中的重要短語、重要句型、語法等。又如課堂練習“介紹自已”的學習主題,可以讓學生自由組合,以“玩伴”、以“朋友”組合成“一對一”的“語伴”,老師首先播放相關對話音頻,然后讓“語伴”模仿練習,最后展示交流,讓學生在不同“語伴”的交流中品味、感受,既讓學生在平等、輕松的環境中提升了自己說的能力,也促使學生自信、勇敢。
三、堅持學情探究分析,體現作業分層設計
“人與人不同,花有幾樣紅。”不同的學生,由于對英語學習的態度會呈現不同的英語學習狀態,若以同一學習要求對待不同英語學習狀態的學生,會讓一些學生“吃不飽”,會讓一些學生“消化不良”。初中英語教材的每一個單元的備課都要求老師備學情,這說明學情在不同的單元學習過程中是變化的,這就要求老師要深挖每個單元的“內涵”,分析這些“內涵”與班級學生的契合點,讓契合點促使學生學習英語,并感受到自己也有被認可的優點。任何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英語學習效果上都是分層的,因此英語老師在作業設計時應該考慮這種層次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要求上體現差異。如書面作業題可以分必做題(即基礎題,體現文本知識的掌握)、選做題(即能力題,體現知識的遷移與應用);詞匯記憶題可以按聽、說、讀、寫“四會”為標準要求,分成“四會”“三會”“二會”“一會”,強調激趣、強調完成能力,堅持循序漸進,積少成多的策略,最終“書途同歸”。如我在教學中對于學習能力不高的學生記憶的單詞要求是每天一個,以重復的方式累加記憶,即星期一一個,星期二記星期一的那一個再加一個,依此類推,到星期五的時候就能記憶五個,星期六與星期日強化這五個單詞記憶,則一學期下來也至少能夠記憶100多個單詞。當學生能記憶100多個單詞了,我相信變成每天記兩個、記三個單詞,對于這個學生而言,將不再是難事。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生也就不會一說記單詞就覺得難了。
四、重視題型探究,培養學生解題能力
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后作業,其實都是在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解決不同題型的能力,于短期看是培養學生解題的能力,于長遠看是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需要和具備終身學習這門學科的能力。初中英語的試卷題型一般分作聽力題、單項選擇題、完形填空、閱讀理解、情景對話、寫作等,每一類題對學生要求具備的能力點、完成作業的方式都有不同的要求。如聽力題,主要考查學生通過聽音獲取信息并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生活交際的能力,是學生英語能力和素質的綜合反映,是促使學生說、讀、寫三種技能提升的最優題型。因此在聽力題設計時應體現如何提升聽的能力的訓練步驟,如詞匯積累、語音語調、單詞的重讀輕讀連讀略讀、句子的升調降調等,以及聽力的各個題型的考查重點,堅持多聽多練,隨著學生聽力水平的提高,解決聽力這類作業也將變成容易的事。
總之,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需要量、時間與質的積累,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老師若能在作業設計上優化策略,提高課堂外作業的質量,既讓學生完成作業成為一個快樂的過程,也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收獲、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