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大眾傳媒與民族文化變遷(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區的調查研究)》
作者:龍運榮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ISBN:978-7-5203-6841-4
出版時間:2020 年9 月
定價:128 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個民族和文化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中華民族在國際舞臺上的角色和形象也愈發受到關注。在這一背景下,由龍運榮撰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2020 年出版的《大眾傳媒與民族文化變遷(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區的調查研究)》一書對大眾傳媒與民族文化變遷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對于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加強民族文化傳承、傳播與保護具有重要價值。全書共分為九個章節:首先從地理環境、人口分布、行政區劃等方面全面概述了湘西南侗族的概貌;其次探討了現代化進程中湘西南侗族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及其特點與原因;最后論述了湘西南侗族地區大眾傳媒的發展以及在大眾傳媒影響下的社會變遷方式、機制、特點與策略。筆者基于云南大學第十四屆研究生科研創新基金項目資助(KC-22222878)的研究,結合該書內容,圍繞跨文化傳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以及跨文化傳播的影響與實踐策略進行深入探討,旨在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跨文化敘事與傳播提供參考借鑒。
第一,跨文化傳播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全球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交通運輸的便捷,極大地縮短了地理距離,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聯系和互動。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全球化既帶來了文化沖擊,又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命運共同體。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其他文化相互聯系的重要橋梁。1959 年,愛德華·霍爾首次提出“跨文化傳播”這一概念,其內涵是來自不同文化的個體或群體之間進行的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跨文化交流,中華民族共同體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價值觀、傳統和觀念,同時也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
第二,跨文化傳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影響。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環境之中,各種文化的沖突可能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造成危機。首先,跨文化傳播對政治認同產生負面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面臨來自外部政治觀念與制度的沖擊。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等平臺上存在的意識形態的斗爭和文化對抗,如大肆宣傳“中國威脅論”并將中國形象“妖魔化”等行為,嚴重侵害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其次,跨文化傳播對民族認同產生負面影響。近幾年,一些西方反動勢力打著“自由、民主、人權”的旗號,煽動少數民族地區分裂,這必然會對民族認同帶來嚴重挑戰。最后,跨文化傳播會對文化認同產生負面影響。一些本土文化元素在全球化的沖擊下被嚴重“稀釋”,特別是流行文化和消費文化的廣泛傳播,使其他文化元素滲入中華民族共同體中,極易誤導人們對西方文化產生盲目崇拜。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民族共同體跨文化傳播的實踐策略。當前,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海外傳播面臨著傳播主體單一、傳播內容零散、傳播媒介傳統以及文化異質性等挑戰。因此我國不得不采取有效的跨文化敘事與傳播策略,以應對全球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其一,強化文化自信與自主傳播。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精心制作具有吸引力的傳播內容,并借助新媒體技術和國際社交媒體平臺主動推廣本土文化,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價值觀。同時,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活動,加強與其他文化的對話,讓中華民族的聲音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多的關注。其二,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作用。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因此,應與海外華僑華人聯合舉辦海外華僑華人文化節、中華文化研討會等活動,增進海外華僑華人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并借助他們的網絡和社交圈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播。其三,加強文化教育和交流項目。通過吸引國際學生來中國學習中華文化,舉辦文化交流營、夏令營等活動,讓其以親身體驗的方式增進了解與認同。這些學生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播者,為全球化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樹立積極的形象。
有學者指出,當前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著衰退形勢。因此,應保護好傳統民族文化這一瑰寶,強化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通過多種跨文化敘事與傳播途徑,進一步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綜上所述,《大眾傳媒與民族文化變遷(基于湘西南侗族地區的調查研究)》一書對于利用大眾傳媒保護與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