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
作者:馬淑慧
出版社: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ISBN:978-7-8069-2649-9
出版時間:2011 年7 月
定價:20 元
我國音樂學科意識覺醒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早期單純引入西方音樂理念、資源及教法等,逐步將音樂教育研究范圍拓展到“全學科領域”,明確了音樂史學、音樂哲學、音樂社會學、音樂心理學等學科的獨立性地位,由此形成了復雜的音樂功用體系。客觀上,音樂學科意識覺醒,加速了音樂教育在細分領域的理論建設,尤其伴隨著腦科學、積極心理學、音樂療法等發展,音樂教育心理學(課程概念)迅速進入實質性的內涵與應用建設階段,它可以指導學生音樂心理活動(包括音樂感覺、音樂知覺、音樂注意、音樂思維等)在健康、和諧的狀態下進行,對于學生心理塑造發揮了積極作用。《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年7 月版)一書由馬淑慧編著,該書具象還原了音響對人類心理的作用機制,系統論述了音樂在心理撫慰、心理調節、心理引導等方面的功能,同時揭示音樂心理的實質是“腦器官對音樂的反應能力”。立足音樂教育語境,“心理塑造”的根本目標是利用音樂對腦器官的干預機制,引導人的情感、意志、思維、想象等“心理跡象”維持在積極狀態或傾向上,即達到所謂心理健康、穩定、和諧的目標。總覽全書,該書圍繞音樂教育心理學提出的一系列“教與學規律”,對構建心理塑造的有效途徑具有指導意義。
該書以音響屬性為切入點,通過分析“發聲-聽音”的相互過程,闡明音樂對心理塑造的基本原理。音樂(music)的本質是音響(sound),但音響想要上升到音樂藝術的層次,則對自身屬性有一定的要求,如音高、音程、音色等處在“噪聲之外”的區間,或節拍、強弱、和聲等具備一定和諧規律。以音響屬性為切入點分析,音樂對心理塑造的基本過程是“發聲-聽音”的相互過程,而音樂對心理塑造發揮積極作用的基本原理,就是音響能夠引起大腦器官的積極條件反射。在明確這一原理的基礎上,高校音樂教育中心理塑造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共識性原則,理論上說,嘈雜、混亂的音響更容易激起人的負面情緒,因此在音樂教育初期,應多采用經典音樂作品,指導學生展開音響屬性解構。二是個性化原則,高校音樂教育突破“基礎階段”之后,可以根據學生音樂喜好的差異性,引導他們認識非主流、小眾化的音響屬性,此時學生已經具備較強的音樂分析能力與接受能力,可以減少心理塑造誤入歧途的風險。
該書以音樂反應為著力點,通過分析“生理-心理”的效應轉化,闡明音樂對心理塑造的多元功能。該書認為,音樂反應屬于是非條件反射的反應的范疇,無論是不諳音律的嬰兒,還是已然成年的個體,聽覺系統接收到音樂后都會做出一定的生理反應,如點頭、踏步、身體律動等,這說明音樂反應是具備生理性特征的。從腦科學的角度說,“生理-心理”的效應轉化是無法逆轉的,大腦會根據生理反應做出“喜愛”“厭惡”“無動于衷”等各種心理反應,也正因為如此,音樂療法被納入到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它在胎教、抑郁癥治療、精神疾病恢復等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以音樂反應為著力點,可以發掘音樂對心理塑造的多元功能,例如中國古代教育提出“禮樂教化”的觀點,強調音樂具備協調社會大眾心理的作用,根據這一觀點展開音樂學生心理塑造,可以配合職業素養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動展開。
該書以音樂測試為落腳點,通過分析“能力-成就”的協同關系,闡明音樂對心理塑造的有效路徑。音樂測試不是為了簡單地判定學生是否具備音樂天賦,而是為了給學生的音樂能力提供一個量化指標,以明確他/她究竟適合哪一種音樂教學方式。通過測試,在了解學生音樂能力水準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細分音樂實踐領域,如音樂演奏、音樂作曲、音樂鑒賞等,以此明確學生在哪一個領域能夠取得更大的音樂成就。顯而易見,無論是對于音樂能力還是音樂成就的測試,依據都是學生對音樂正向的(或負面的)、積極的(或消極的)心理傾向,這屬于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實用維度的表現。通過分析“能力-成就”的協同關系,可以提出有效的心理塑造途徑,即采取“行為心理教學”的模式,一方面組織學生開展音樂行為活動,如樂器演奏、唱歌、舞蹈等,觀察學生音樂行為進行中的情緒波動與情感體驗。另一方面,將學生表現出積極情緒波動、正向情感體驗的音樂行為挑選出來,針對個體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強化音樂文化熏陶、音樂作品鑒賞、音樂表演參與等手段,以實現對心理塑造的助力。
通讀全書,能夠幫助高校音樂教育主體更好地維護學生心理健康,進一步拓寬音樂價值空間。該書觀點詳實、富于創新,能夠助力音樂教育工作者高質量完成育人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