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燕南 鄔曉梅 徐楠楠
同飲一江水,命運緊相連。中國、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這六個亞洲國家位于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地區,具有相近的文化、歷史和自然環境,2016年3 月23 日,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提出了“共建瀾湄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正式啟動瀾湄合作機制,為瀾湄六國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區域合作規劃了藍圖。在這一倡議指引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以民生領域務實合作為目標,以自身技術優勢為源動力,以瀾湄國家飲水安全合作為著力點,將“共建瀾湄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轉化為“一泓甘泉”的落地成果,讓中國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
飲水安全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領域。“到2030年人人普遍和公平獲得安全和負擔得起的飲用水”是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主要涉水目標之一(SDG 6.1)。根據聯合國發布的《世界水發展報告2023》,2020 年有約26%的人(約20 億人)無法獲得安全管理的飲用水服務。在瀾湄流域,享有安全管理飲用水服務人口數據較為缺乏,有數據的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國為12%至52%不等,遠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老撾勐威縣農村學校的學生在使用凈水設備飲水
哈克村供水工程改造村民代表大會
瀾湄合作機制啟動以來,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牽頭實施飲水安全領域的瀾湄合作項目“‘瀾湄甘泉’行動計劃-瀾湄國家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技術示范”(以下簡稱“瀾湄甘泉”項目),與瀾湄國家一道,“加速變革”(Accelerating Change),“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Leaving no one behind)”,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議程涉水目標而持續努力。該項目于2020 年啟動,針對瀾湄國家工程性缺水、水質性缺水的問題,通過在老撾、柬埔寨、緬甸的典型農村區域,進行供水技術示范與推廣,提升當地供水工程建設和管理能力,并以點帶面,為整個瀾湄六國的民生改善提供典型經驗和技術支撐。項目參加單位包括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和中水北方勘測設計研究有限責任公司,合作伙伴包括老撾衛生部和自然資源環境部、緬甸合作與農村發展部等、柬埔寨湄委會等政府部門及相關機構。
2021年1月6日,老撾瑯勃拉邦省勐威縣哈克村,一場別開生面的村民代表大會正在進行,80 余位村民代表與來自中國的項目團隊人員圍坐一起,共商事關本村用水問題的“大事”。供水工程怎么建、建后怎么管、運維費用怎么出等等都要村民自己說了算。最終,在項目團隊的組織下,村民們就新建水源、蓄水池改造、凈水設備選型等議題進行了舉手表決,并在工程建后管護方式和費用等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哈克村供水工程的變革,也從這一刻開始了。
哈克村村長本同·塞亞斯說:“哈克村一直與鄰近的慧龐村共用同一個山溪水水源,近些年,水源水量減少、村內的蓄水池也滲漏嚴重,旱季時經常出現水不夠用的情況。雨季時水渾,因為水未經任何處理,村民們喝了不干凈的水后還時常鬧肚子。此外,村民還因為爭搶水源與鄰村多次發生糾紛。”如何方便地獲得清潔衛生且足量的飲用水,一直是擺在哈克村村民面前的一道難題。
哈克村是“瀾湄甘泉”項目的示范點之一。在項目實施前,項目團隊開展了大量的走訪調研、小組結構訪談和資料分析,發現當地大量農村居民仍在使用山溪水、河水等未經任何處理的水源,水質衛生狀況堪憂。每當旱季來臨,當地經常出現水源干涸、水不夠用的情況,人們往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去取水或者高額的費用去買水,水量和用水方便程度難以保障。為此,項目團隊總結分析了造成當地飲水不安全的主要原因:由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導致的季節性、區域性缺水;由水源水質惡化和水處理設施匱乏導致的水質性缺水;由供水基礎設施缺乏和運行管理不善導致的工程性缺水。村民們熱切盼望改善社區的飲水安全狀況,新建或改造水源點、敷設輸水和配水管線、配套水質凈化和消毒設施,這些都需要中國專業的技術團隊給予支持。
老撾勐威縣哈克村供水站示范工程竣工交接儀式
一次次調研訪談、一次次村民大會,跟村民商量哪些方案滿足當地實際需求,哪些技術適宜當地條件。這些工作看似微不足道,卻使示范工程扎實落地,看似平淡無奇,卻使“瀾湄甘泉”深入人心。項目技術負責人鄔曉梅回憶說:“現場踏勘時,我們經常要翻山越嶺,蚊蟲叮咬、跌倒刮傷是家常便飯。老撾屬于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我們最不適應的就是當地悶熱潮濕的天氣,身上的衣服很少干過。每次找到水源點,就是大家最開心的時刻。”
前期細針密縷的工作為后期示范工程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憑借扎實肯干的工作作風和自身過硬的技術優勢,項目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成功完成了現場查勘、設備運輸、安裝調試和操作培訓等相關工作。項目團隊自2004 年以來長期致力于農村供水相關研究,自主研發了適用于高氟水處理的新型吸附凈水材料、適用于飲用水消毒的膜法電解次氯酸鈉消毒技術、適用于水柜處理的一體化生物慢濾處理技術以及農村供水信息化監管技術,成果獲得了數十項專利授權和省部級科技獎勵。自主研發的農村供水成套技術和設備在“瀾湄甘泉”項目中的成功應用,有效改善了當地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狀況。
2021 年5 月,哈克村供水站竣工交接儀式如期舉行。村民們聚在一起,參觀村里新建的供水站和干凈明亮的凈水車間。當看到清澈的水從取水臺的水龍頭里汩汩流出時,幸福的笑容綻放在一張張樸實的臉上。當項目團隊的技術人員看到村民們、孩子們因一泓甘泉綻放的純真笑臉時,頓時覺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也再次體會到中老人民“共飲一江水,親如一家人”的深厚情誼。
老撾瑯勃拉邦省委副書記、民族陣線主席蘇克·安本勇先生在出席交接儀式時發言:“哈克村清潔飲用水項目的實施使近千名農村居民和學校師生從中受益,我感到非常自豪,愿中老友誼代代相傳!”
哈克村凈水項目建成后的村民調查顯示,91.3%以上的用水戶對供水工程非常滿意。村民們認為水量足了、水變清了,買水開支節省了,取水也方便了。隨著飲水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婦女和兒童們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好的條件去勞作或接受教育,家庭經濟狀況得到了改善。
村民艾力克以前每次要花一兩個小時去水源點打水,而買市售的包裝飲用水則每月要花費16 萬基普(折合人民幣約60 元)。現在村里有了供水站,艾力克只用分攤很少的錢來支付供水站運行的電費,就能取到干凈的飲用水。在老撾瑯勃拉邦省,項目團隊還為哈克村小學等十余所農村學校安裝了凈水設備,學生們在教室里打開飲水機水龍頭隨時能喝到干凈的水,這是以前完全無法想象的。
老撾瑯勃拉邦省能礦廳向項目團隊發來感謝信,表示哈克村供水工程建設乃“惠民生、辦實事”之舉,對“瀾湄甘泉”項目的友好援助表示感謝。老撾衛生部也充分贊賞項目的實施成效,并表示項目實施模式為當地民生工程建設提供了啟發借鑒。
在2020 年至2023 年期間,“瀾湄甘泉”項目在示范國共建成62 處農村供水安全保障技術示范工程。項目還編制了《瀾湄國家典型區域農村供水保障方案》《瀾湄國家水質保障技術指南》《飲水安全知識手冊》,為解決瀾湄國家飲水安全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項目為瀾湄國家提供了農村供水技術交流共享平臺,多次組織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等瀾湄國家以技術交流、經驗分享、合作開發等形式開展飲水安全領域的互動活動。項目多次選派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瀾湄國家對供水管理人員開展技術培訓,在當地社區開展水知識科普和教育活動,并邀請外方政府部門人員來華研討供水技術并現場調研、共謀未來合作發展。僅在老撾瑯勃拉邦省農村學校舉辦的水知識科普和飲水安全教育活動,就有150 余位當地學校師生參加。據統計,在瀾湄國家當地舉辦的互動活動,供水管理部門和社區民眾累計參與達582 人次。
“瀾湄甘泉”項目實施得到瀾湄國家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廣泛認可。農村供水技術示范和推廣加速了瀾湄國家水與衛生領域的變革,改善了民眾的安全飲水獲取途徑,促進了居民健康狀況改善,增進了婦女兒童福祉,帶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技術和經驗共享,推動了瀾湄水資源合作走實、走深。
通過已實施的“瀾湄甘泉”項目,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項目團隊憑借過硬的專業素質、務實的工作態度、細致的工作作風,使一批實用的供水工藝技術和參與式管理方法在瀾湄國家落地開花,贏得瀾湄國家當地政府和民眾廣泛贊譽。項目在瀾湄國家的成功實施證明,農村供水領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可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涉水目標提供經驗。
“共享甘泉”的瀾湄情誼還將延續。2023 年,“瀾湄甘泉”行動計劃二期項目已經接續啟動。項目將繼續貫徹落實瀾湄合作共識,進一步擴大輻射效應,完善可持續工程建后管護模式,使瀾湄合作的成果長久發揮效益,讓瀾湄國家普通百姓持續享受瀾湄水資源合作的成果,讓“共享甘泉”帶來“共享發展”。同時,項目也將加強推廣力度,讓中國的供水技術及管理經驗,不僅在瀾湄國家,也能在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落地、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