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美豪 孔令帥 曹晟文

摘? ?要:培養自信而有創造力的學生是澳大利亞應對全球化所帶來的挑戰與沖擊的題中之義。澳大利亞通過國家共識來推動當前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這次國家課程改革中,澳大利亞采用分層設定的方式來確立國家課程目標,明晰課程設置的整體框架,并全面優化課程內容編排。在改革實施的過程中,各個階段有序推進,充分發揮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作用,實現對國家課程的數字化管理。澳大利亞持續推進國家課程改革的實施與優化,面臨三方面挑戰:國家課程的設計需更注重批判性和時代性,國家課程實施過程中需更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主體作用,國家課程評價需要明確監測維度、廣泛收集意見。
關鍵詞: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改革;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4?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10.02
2008年,澳大利亞成立課程、評估和報告局(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ACARA),啟動了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構建。澳大利亞國家課程于2010年首次發布,于2011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并在過去十余年內經歷多次修訂,最終形成了從基礎年級到十年級(Foundation Year-Year 10,F-10)以學習領域、通用能力與跨學科優先事項為主體的三維國家課程架構。2022年,ACARA頒布《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第9.0版)》,該版本自2023年起在全國推行,標志著澳大利亞啟動了新一輪的國家課程改革。本文系統地剖析澳大利亞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的動因、核心舉措、實施特點等關鍵問題,可以加深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改革的認識,把握其中蘊含的教育改革新趨勢。
一、動因
(一)外部動因: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課程構建
1.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國家行動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資本流動、自由貿易以及跨國企業的強大影響,導致國家經濟主權的削弱,文化領域成為各國尋求主權的重要領域之一。[1]教育政策逐漸被重構為國家經濟政策的中心力量,尤其是人力資本的培育,使得教育政策呈現出明顯的經濟導向。[2]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全球化、社會公平以及市場競爭力的擔憂推動著澳大利亞的教育改革。[3]2007年,強調中央集權的工黨政府當選并創建國家課程,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回應經濟主權喪失和重申文化主權的行動,也是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與此同時,借助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推廣普及教育,確保全民具備基本的識字和計算能力,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以最大限度開發人力資本的重要舉措。
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入,導致國家地緣邊界逐漸模糊,迫切需要借助國家課程的力量來構筑公民的身份認同。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移民大國,國家公民的身份認同正逐漸在多元文化和全球意識的多維交融中日趨淡化。國家課程的制定,有助于明確和塑造澳大利亞國家公民身份的“標簽”,從而在外部凸顯其識別功能,在內部實現凝聚作用。[4]正如ACARA在其研究報告中所指出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制定依據澳大利亞獨特的憲法環境和歷史地理條件。該國家課程是我們的史詩,是我們宏大敘事的體現,最好地闡釋了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希望成為什么樣的國家。”[5]國家課程在21世紀猶如一座紀念碑,銘刻著澳大利亞作為一個成熟國家在全球化世界中不斷拓展的自我意識,更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
2.應對在國際測評中表現下降的及時行動
隨著國際政治與經濟交流的不斷增加,教育領域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際比較。特別是經合組織(OECD)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反映了全球競爭壓力,加速推動課程體系的改進。國家之間通過國際大規模評估結果進行教育比較,以此反映各國在全球知識經濟中的國民競爭力。各國政府構想國家課程改革,旨在為教育和經濟雙重目標提供服務。國家制定標準化課程以規范學校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注重提高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應用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以確保年輕人在經濟上的競爭力。
澳大利亞在PISA測試中的表現持續下滑,學生成績亟待改善。從分數趨勢來看,澳大利亞在數學等科目的得分和排名逐年下降。在2000年的首次PISA測試中,澳大利亞學生的數學、科學和閱讀成績均位居全球前列。然而,自2003年以來,澳大利亞的各項成績一直在下降。2018年,澳大利亞在PISA測試中的數學成績首次降至OECD成員國平均水平,并顯著低于23個國家或經濟體。[6]從能力表現來看,相較于知道規則是什么,澳大利亞學生較不擅長于理解規則的基本原理以及何時應用這些規則。例如,在PISA數學測評框架中的“表述”“運用”與“詮釋”三個測評過程維度中,澳大利亞學生在“表述”維度的表現最為薄弱。“表述”涵蓋了學生將現實世界轉化為數學領域,并以數學的結構、表達、特征和方法去解決現實問題。[7]這也是澳大利亞新一輪課程改革試圖解決的一個問題。
(二)內部動因:全國共識下的國家課程構建
1.契合澳大利亞的政治與社會追求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制定與不斷完善,緊密契合各政黨、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一方面,澳大利亞各黨派對構建國家課程的重要性達成了共識。21世紀初,澳大利亞推動國家課程的勢頭在自由黨執政末期得到重新點燃。時任總理約翰·霍華德(John Howard)倡導建立全國課程體系和全國標準化考試。當澳大利亞工黨在2007年底成為執政黨時,時任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進一步拓展了課程國有化的計劃,承諾制定全國性課程。盡管自由黨和工黨在課程的意識形態定位上存在差異,但雙方均認識到在學校教育中制定國家議程的重要性,包括國家課程的開發和實施。考慮到人力資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核心地位,雙方一致認為需要建立一個全國性機構來監督國家課程和全國考試。[8]另一方面,國家課程的制定與實施得到各級政府以及公眾的共同支持。2008年,依據州和聯邦政府的協議,議會通過立法成立ACARA,ACARA由所有政府(即聯邦政府、6個州政府和2個領地政府)共同領導和資助。從那時起,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改革的進程在所有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持續進行,積極吸引公眾參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和審查過程,同時各學校和教師也在為課程的具體實施合理安排和改進教學。
2.回應澳大利亞新一輪的教育改革
課程改革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12月,澳大利亞全國教育委員會通過《愛麗斯泉(姆帕恩特韋)教育宣言》(The Alice Springs(Mparntwe)Education Declaration),明確遠景目標為將澳大利亞課程打造成世界一流課程。該宣言明確了澳大利亞未來教育的兩大目標:一是通過教育促進公平與卓越,二是確保所有年輕人成為成功的學習者、自信而富有創造力的個體,以及積極而明智的公民。[9]這些明確而具體的教育目標,成為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大綱的起始和歸宿。
2020年6月,ACARA在《愛麗斯泉(姆帕恩特韋)教育宣言》的指導下,批準頒布《澳大利亞課程綱要(第5.0版)》。該版本詳細介紹澳大利亞課程的發展背景,并闡述課程開發的基本原則、維度和結構。該綱要不僅充分反映澳大利亞的教育理念和課程觀,還具體規定所有課程的范圍和內容,對課程大綱的框架和內容起到直接決定作用。
同時,《愛麗斯泉(姆帕恩特韋)教育宣言》授權ACARA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第8.5版)》中F-10年級的相關內容進行每6年一次的課程審查,以確保其仍能滿足全國各地學生和教師的需求。ACARA在全國范圍內抽取六年級和十年級的學生,進行國家課程學習評估。這為編制《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第9.0版)》中不同年級學生在不同學習領域應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內容提供了可靠的實證依據。
二、主要舉措
在澳大利亞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中頒布了《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第9.0版)》,旨在全面優化和升級國家課程目標設定、課程框架和內容編排。
(一) 以公平與卓越為引領,分層制定課程目標
1.公平而卓越的育人目標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育人目標體現著澳大利亞聯邦和各州及領地對于教育的共同期盼,蘊含著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愿景。
一方面,澳大利亞課程鼓勵并支持每一個學生。澳大利亞課程超越地域和學校的限制,通過共同合作為澳大利亞的青少年提供世界一流的教育,確保支持不同社會背景的青少年實現其全部潛力。另一方面,澳大利亞課程鼓勵年輕人在家庭、社區的支持下,對自己的教育成就充滿高期望。該課程提供具有激勵性且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機會和體驗,在多元的學習環境中促進優秀文化,使學習者能夠探索和發展個人興趣、經驗和能力,從而提升澳大利亞教育體系的質量、公平性和透明度。
2.以能力為導向的總體教育目標
總體教育目標作為育人目標的下位概念,需要將國家核心素養框架與學校課程緊密結合,提升學生在多方面的知識和技能素養。[10]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明確了七項通用能力和三項跨學科優先事項,勾勒出學生應具備的應對未來發展所需的能力。這七項通用能力包括讀寫能力、計算能力、信息與通信技能、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人際與社會交往能力、跨文化理解力、道德理解力。三項跨學科優先事項包括探索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歷史文化、理解亞洲文化及澳大利亞與亞洲關系,以及關注可持續發展。通用能力和跨學科優先事項是涵蓋了知識、技能、行為和品格的綜合體系,適用于各學習領域的內容,使學生在充滿復雜性、信息豐富和全球化的環境中充滿信心。[11]
3.體現時代性的課程教育目標
課程教育目標是育人目標和總體教育目標在學科領域的具體化體現,需滿足學生認知、情感、身體、社會、審美等各方面的需求,并適應全球化背景下的時代需求。
當前,人工智能和數據驅動對社會的影響不斷擴大,年輕人需要具備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的能力。澳大利亞國家課程首次在數學、科學與技術學習領域的基本原理中強調,需要增強STEM領域內容的聯系,提升STEM領域跨學科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跨學科邊界的知識和信息管理能力變得愈發重要,STEM領域或許為課程創新和整合提供新的動力。[12]同時,在數字化時代,國家課程突出技術學習領域,強調培養數字安全與保護方面的能力。通過協調數字素養和數字技術課程,培養學生成為具備鑒別能力的用戶、富有成效的創作者、批判性的分析者和有能力的開發者,為現實世界中的各種情況提供數字解決方案。[13]
4.高基準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化,它為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具體的操作指南。
新一輪課程改革確立了更高的標準,反映了對年輕人的關切和期望。[14]一方面,針對各學習領域提升了課程標準。例如,在英語學習領域更加注重語音教學;在數學學習領域更強調學生對基本數學概念、事實、技能和程序的掌握;明確講授澳大利亞民主起源和文化遺產,以及澳大利亞社區多樣性等。另一方面,針對每個學段對學生提出要求。例如,在數學學習領域中引入分數的概念,回顧乘法事實和線性方程的解法,提高一年級的加法和減法數學標準,并從二年級開始逐步增加額外內容,設定對乘法表的回憶和熟練掌握的預期。小學階段標準的提升也意味著中學階段的標準將相應提高。[15]
(二)構建三維互通的課程框架,推動課程體系的有機統一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是一個包括八個學習領域、七項通用能力以及三項跨學科優先事項的三維設計。其中,八個學習領域分別為英語、數學、科學、健康與體育、人文與社會科學、藝術、技術、語言。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主體內容在各個學習領域中呈現,并將通用能力與跨學科優先事項整合至各個學習領域的描述內容中。任何一項能力的培養以及任何一項跨學科優先事項的落實都不是某一學習領域的單獨任務,而是各項學習領域協同合作的結果。[16]
新課程不僅規定了國家課程的三維框架,還統一了課程內容的闡述結構。在每個學習領域中,課程描述包含七個部分:學習領域介紹,學習領域設計原則,學習領域目標,學習領域要素與子要素結構,學習領域的關鍵考慮因素,學習領域與通用能力、跨學科優先事項以及與其他學習領域的關聯。每項通用能力和跨學科優先事項都會被細分為要素與子要素,并在不同學段中通過各個學習領域得到發展。在每個學段中,為闡明學習要求并指導教學,課程內容的闡述框架包括三個部分:學習領域的學段描述、成就標準和內容描述。
新課程強調學習領域、通用能力和跨學科優先事項的有機統一。學習領域不僅培養通用能力,還構成跨學科優先事項教育的基礎。通用能力的提升是跨學科教育的核心目標,同時也是學習領域實施的關鍵。跨學科優先事項和學習領域相互促進,協同推動通用能力的發展。澳大利亞國家課程體系采用三維互通的課程框架,使課程內容更加全面、系統和立體,有效實現了不同要素之間的融合與協調,為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供有力支持。
(三)精簡課程內容,增加內容的深度,提升嚴謹性
新一輪國家課程對課程內容進行調整和精簡,使其更具可教性,從而允許教師有更多時間深入探討特定主題,以確保學生對概念有深刻的理解。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大幅減少內容量,從而減少課程的冗余,為教師創造更多的教學空間。其一,對課程內容的結構進行簡化。以數學學習領域為例,將課程內容整合為六個主要部分,即數、代數、測量、空間、統計和概率。這種改變使新課程更具操作性和清晰度,有助于教師更高效地理解課程內容,并有效地進行課程的設計和實施。其二,在最新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中精簡課程內容的表述,減少課程描述的模糊性。針對要教授的內容以及學生應該學會的內容,課程內容描述的部分減少21%,尤其是在F-6學段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習領域,內容描述減少41%。
澳大利亞的教育部長們提高了國家課程嚴謹性,旨在支持學生更深層次的認知發展。一方面,新課程調整課程內容的順序,增加課程的緊湊性和連貫性。例如,數學學習領域注重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事實、技能、概念和過程,通過改變數學內容的引入時機來確保內容的適時性。同時,明確定義了基礎年級八個學習領域的基本教學內容,以及這些領域的教育成就標準,為后續階段的學習奠定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新課程強調基于證據的學習,培養學生循證思維。例如,在英語學習領域的語音教學中,強調基于實證材料的學習。此外,將“預測文本”的練習形式更改為“線索引導”,要求學生基于已有證據找到最終答案。這些調整有助于培養學生更有深度的學習和分析能力。
三、實施特點
(一)課程編寫過程的程序性
澳大利亞課程的開發過程旨在促使人們廣泛參與、對澳大利亞課程形式和內容的討論與審查。ACARA召集全國專業人士起草課程,并考慮教師、學者和家長,以及商業、行業和社區團體的數千種意見之后做出適當改進。該過程包括課程形成、課程編寫、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估和審查四個相互關聯的階段。[17]
在課程形成階段,為各個學習領域制定一份初步的建議文件,然后擬議出每個學習領域課程的大綱。在經過公眾咨詢并修改課程大綱初稿后,最終形成的文件并在ACARA的網站上公布。在課程編寫階段,要求針對各個學習領域編寫國家課程,為各州及各領地的學校和課程主管部門、學校和教師提供內容規范和成就目標。每個學習領域的課程草案都會征求公眾意見,隨后根據反饋意見進行修訂。在課程實施階段,ACARA與各州及各領地的學校和課程主管部門合作,向他們提供國家規劃的簡報以及介紹性材料,支持課程實施和規劃工作的持續推進。在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發布后,持續開展監測、評估和審查工作。ACARA將協調監測工作,并與各州及各領地的學校和課程主管部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進行相關數據的收集。評估過程可能導致微小的課程變動或修訂,以確保課程得到持續優化。
在課程編寫的整個過程包括關鍵的咨詢階段——公開咨詢,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針對性咨詢,這些利益相關者包括教師和學校、各州及各領地學校和課程主管部門、家長和學生、專業協會、教師工會、大學、行業和社區團體。經過課程大綱初稿修改后,最終形成的文件公布在ACARA的網站上。由圖1可見,ACARA組織各個領域的專業成員組成課程編寫小組,并在專家審查小組和教師審查小組的支持下,積極開展課程編寫工作。
(二) 課程實施過程的自主性
澳大利亞各州及各領地的學校和課程主管部門根據所在轄區的政策規定,決定在其學校實施《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第9.0版)》的程度和時間。學校可靈活使用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制定符合學生教育需求和興趣的課程,并通過有挑戰性的課程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學校實施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方式應重視教師的專業知識,反映當地情況,并考慮學生的家庭、文化和社區背景。
澳大利亞各州及各領地在課程相關問題上存在不同的出發點。例如,南澳大利亞州強調社會公正,特別關注那些可能身處不利地位的群體。這種關注旨在確保教育體系能夠為弱勢群體提供公平的機會,縮小社會不平等的差距。昆士蘭州則持續關注農村學生,因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下放權力,豐富課程的多樣性。這一方面反映出昆士蘭州較為分散的地理特點,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農村地區學生需求的關切。相比之下,新南威爾士州更注重課程標準的維護,強調傳統價值和基準的保持。這種關注有助于確保教育內容的穩定性,以便學生在不同地區都能夠獲得相對一致的教育水平。總之,澳大利亞各州及各領地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持久差異源于其獨特的歷史、地理和社會背景。這些差異不僅體現在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上,還影響著課程的組織與安排。盡管存在差異,但各州及各領地在共同的教育目標下,不斷努力尋求平衡,以滿足不同地區和學生的需求。[19]
(三)課程呈現的數字交互性
2022年5月,全新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網站正式上線,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數字化課程平臺之一,為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推行與實施提供極大的便利,有效促進了國家課程的數字化管理。
澳大利亞課程網站的設計以教師需求為核心,面向學校、家長、學生及廣大社會群體。一方面,澳大利亞的教師能夠通過這一數字化平臺更深入地理解國家課程,持續參與國家課程改革的進程。來自全澳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參與新網站的用戶體驗測試,以不斷完善網站功能。教師在課程網站及時了解國家課程改革的最新進展,并積極參與國家課程的持續審查工作。另一方面,澳大利亞課程網站還為廣大社會群體提供了解國家課程相關內容的窗口。在國家課程描述中具體解釋相關專業名詞和學科術語,降低公眾理解國家課程的難度。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網站還增設了下載區,均以可編輯文檔的形式提供,以滿足不同群體對課程實施的多樣需求。同時,該網站還展示了澳大利亞各州及各領地對國家課程的具體落實情況,并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解答。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網站實現了國家課程的數字交互性,為個性化學習國家課程提供機會。數字化課程網站呈現了澳大利亞課程內容的連通性,展現學習領域、通用能力與優先事項,課程規定的學生成就目標與課程內容之間的聯系,并以超鏈接的形式實現內容間的跳轉。通過平行視圖展示同一學年不同學習領域的實施情況,以及同一學習領域或通用能力在不同學年之間的發展。同時,數字化課程網站滿足了不同用戶對課程的個性化需求。用戶可以通過網站的搜索引擎選擇特定板塊與學段的課程內容,迅速定位到所需查詢的具體課程描述。該網站還開發了專業學習站,以視頻課程的形式為個人、團隊以及學校范圍內的國家課程學習提供便捷途徑。
四、面臨的挑戰
(一)國家課程的設計:需更注重批判性和時代性
在國家課程的設計方面,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需要更加注重批判性,充分凸顯時代特征。目前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尚未達到斯滕豪斯所提出的課程開發的目標,一是未為教師創造充分的實驗性教學空間,二是未從多視角促進對課程的批判性審視。[20]為提高中小學教師在新課程實施方面的能力,課程改革需要調動高等教育機構和學術團體的專業力量,凝聚共識,共同致力于提升教師的教育水平。為制定更加有利于公眾利益的課程,需要積極邀請新的專業人士參與修訂,從中獲取富有洞見的修改意見。[21]與此同時,持續優化國家課程,使其更符合時代發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是課程改革長期的命題。本輪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改革還將思考如何進一步發揮STEM教育和數字化教育在課程設計中提升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作用。
(二)國家課程實施:需更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主體作用
在國家課程的實施方面,需要更充分發揮學校和教師的主體地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雖然在國家和州層面提供指導,但也為學校留下了巨大的空白。有學者提出需采取一種協調的、全校統一的規劃方法,將關鍵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安排在各學科和年級之間,提升學校實施課程的效率。[22]與此同時,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教師不僅要理解和傳達“理想的課程”,更要將其轉變為適應實際教學的“現實的課程”。中小學教師需要保持與時俱進,積極應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求,重新審視并注入課程更多時代內涵。為提高教師在實施新課程方面的能力,需要在課程改革中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強化培訓以及專業支持,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必要的專業指導。
(三)國家課程評價:需要明確監測維度和廣泛收集意見
在澳大利亞課程發布后,ACARA持續開展監測、評估和審查工作。ACARA與各州及各領地的課程和學校當局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收集利益相關者對澳大利亞課程實施的反饋,將為未來的課程更新提供依據。一方面,對于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評價應該確定監控與審查的具體維度。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評價應該從內容的更新性和適應性、教學質量和效果等多個維度進行監控與審查,解決教師在設計課程時的疑惑,了解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應該基于評價提出澳大利亞國家課程的具體修改意見,以進一步完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領域,需要對澳大利亞國家課程不斷更新和調整,以培養自信而有創造力的學生,確保學生能夠獲得應對未來挑戰的必要知識和技能。
五、 結語
澳大利亞新一輪國家課程改革的經驗及其深化舉措值得繼續關注。在全球化和時代發展的背景下,不斷優化課程設計,充分發揮教師和學校的作用,將有助于澳大利亞國家課程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培養適應未來挑戰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澳大利亞國家課程設計經歷了從“以知識為中心”到“以能力為中心”的重要轉變,這在課程的目標設定、內容組織以及評價方法方面都表現得十分明顯。[23]在課程目標中明確以核心能力與時代能力為課程導向;課程內容強調學科知識與核心能力之間的有機融合,構建三維互通的課程框架;課程評價側重于各項能力的發展程度。為提升澳大利亞國家課程在實施過程的適應性,ACARA強調多方主體尤其是教師的參與。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注重專業小組和教師小組的參與,同時向公眾廣泛收集意見,為教師實施課程提供全方面的支持。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實施者,也是培養學生富有自信而有創造力的主要承擔者。
與此同時,中國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核心素養與知識不同,是知識、技能、態度的超越和統整,是人在真實情景中做出某種行為的能力或素質。課程標準應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有效歸納、整合學科知識點或主題活動內容,在學習內容安排層面落實減負、增效、提質。[24]澳大利亞國家課程聯通知識與能力,為我國培養具備21世紀核心素養的學生提供更加清晰的課程構建思路參考。[25]我國可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拓寬更多規范的參與渠道,使更多的主體了解與接受課程標準,為課程實踐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APPADURAI A. Fear of small numbers: an essay on the geography of anger[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7.
[2]RIZVI F, LINGARD B. Globalizing education policy[M].New York:Routledge, 2009:95.
[3]SAVAGE G C, OCONNOR K. National agendas in global times: curriculum reforms in Australia and the USA since the 1980s[J].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2015, 30(5): 609-630.
[4]張欣亮,童玲紅.澳大利亞公民課程評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5(4):21-28.
[5]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Key findings from four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ies[R].Sydney: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2019.
[6]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PISA 2018 in brief I. student performance[R].Canberr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9.
[7]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The role of STEM in the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2022-07-26)[2023-07-29]. https://www.acara.edu.au/docs/default-source/media-releases/speech-to-the-stem-education-conference---publish-version.pdf?sfvrsn=7cc04c07_2.
[8]LINGARD B.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a critical interrogation of why, what and where to?[J].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018, 38(1): 55-65.
[9]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kills and Employment. The Alice Springs (Mparntwe) education declaration[R]. Carlton South: Education Council, 2019.
[10]周增為,楊蘭.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目標一體化設計——《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目標解讀[J]. 課程.教材.教法, 2022,42(9):4-10,78.
[11]GILBERT R. General capabilities in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promise, problems and prospects[J].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019, 39(2): 169-77.
[12]MOCKLER 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ome reflections in the light of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J].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018, 38(2): 129-136.
[13]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Digital literacy in the new Australian curriculum[EB/OL].(2023-05-01)[2023-07-29].https://v9.australiancurriculum.edu.au/resources/stories/digital-literacy-in-the-new-australian-curriculum.
[14]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Updated Australian curriculum raises standards[EB/OL]. (2022-04-01) [2023-07-29]. https://www.acara.edu.au/docs/default-source/media-releases/endorsement-ac-media-release-2022.pdf#:~:text=UPDATED%20AUSTRALIAN%20CURRICULUM%20RAISES%20STANDARDS%20decluttered %20Australian%20Curriculum,performance%2C%20has%20been%20endorsed%20by%20education%20ministers%20today.
[15]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Australian curriculum endorsed: FAQs[EB/OL].(2023-05-01)[2023-07-29]. https://www.acara.edu.au/curriculum/curriculum-review.
[16]石明珠.《澳大利亞課程9.0修訂版》將于2023年起全面實施——構建三位一體高質量國家課程[J]. 上海教育,2022(24): 50-51.
[17]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rocess version 6[R]. Sydney: 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2012.
[18]Australian Curriculum,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Authority. Talking 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review[EB/OL]. (2021-06-07)[2023-07-2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gefBna6n9s.
[19]Melbourn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state differences[EB/OL]. (2021-01-18)[2023-07-29]. https://web.education.unimelb.edu.au/curriculumpoliciesproject/states.html.
[20]BRENNAN M.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researchers: rebuilding curriculum inquiry for the future[J]. Curriculum perspectives, 2022, 42(1): 85-89.
[21]REID A, PRICE D, SCARINO A, et al.The Australian curriculum: promises,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M]. Canberra:Australian Curriculum Studies Association, 2018: 265-276.
[22]HUNTER J, HAYWOOD A, PARKINSON N. Ending the lesson lottery: how to improve curriculum planning in schools[R]. Melbourne: Grattan Institute,2022.
[23]陶含怡,鄭東輝. 澳大利亞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框架、特點與啟示[J].課程教學研究,2021(9):80-89.
[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課程內容結構化改革新動向 [EB/OL]. (2022-04-21) [2023-07-29]. 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82/zjwz/202204/t20220421_620107.html.
[25]劉堅,魏銳,等. 面向未來的教育:培養21世紀核心素養的全球經驗[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2016:42.
Developing Confident and Creative Students:
A Review of Australias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s
SHU Meihao? ?KONG Lingshuai? ?CAO Shengwe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Education,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confident and creative students is Australias crucial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s and impacts of globalization. Currently, Australia has adopted a national consensus to drive a series of education reforms, including a new round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is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Australia has adopted a tiered approach setting national curriculum goals, clarifying the overall framework of the curriculum, and 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the curriculum. During the reform process, all stages are advanced in an orderly manner,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s of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realizing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s Australia continu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it faces three challenges: the desig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needs to be more critical and contemporary, the active role of schools and teach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national curriculum needs to be clearly monitored and widely collected.
Keywords: Australia;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Basic education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