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斌
摘要: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開展教學評價,為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和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期間的變化發展情況,應使小學數學評價具有一定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這對小學生數學方面的學習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本文對小學數學教育中進行多元化教學評價予以詳細的研究分析。
關鍵詞:多元化評價? 測評制度? 創新評價? 評價結果
小學數學教育中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能使教師精準地找到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針對此類原因完善學生知識體系,能進一步豐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讓學生從中獲取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可從改變測評制度、更新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改變評價結果,能夠構建完整的評價體系,有效推進數學教育進程。
一、用質的評價替代量的評價,優化評價結果
布魯姆所提出的“教學評價理論”研究著重明確指出了需要按照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活動這三個解讀去進行診斷性的評價、形成性的評價、終結性的評價。數學課堂上構建健全的評價體系不僅要關注學生階段性測試的結果,還應全方位觀測學生整體的數學學習情況,教師可通過采用檔案評價法去評估學生最近發展情況,為每份材料書寫詳細的評語并作出說明,這樣能使這種評價達到良好的育人功效。例如,教師可根據學生平時完成“倍數與因數”等單元數學作業情況、所開展的“軸對稱和平移”實操性數學活動情況、網絡學習平臺中學生的錯誤率和準確率情況進行科學性的教學評價分析,接著為學生單獨定制數學檔案袋,將學生獨有的數學解題技巧、每次測驗的分析、活動記錄統一歸納整理到檔案中,并在數學檔案當中凸顯學生的數學能力,這樣能夠使教學評價具有良好的成效性。
二、更新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
針對小學生數學方面的評價不能只局限在對與錯方面,而是應當從學生的思考層面去進行評價,多關注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課堂上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同時教師還應注重設計評價標準,教師可通過按照差異性原則關注每名學生的情況,以此來進行分類評價,多讓學生展現數學學習方面的閃光點,這樣才能起到一定的數學學習激勵性作用。例如,在講授面積課程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技術為不同學生制訂特殊的學習評價表,應關注到學生在學習期間是否產生發展性思維,能否靈活運用添補法和分割法解決組合圖形面積問題。同時在師生之間交流過程中,還應注重評價學生能否產生創新思維和質疑的想法,這也是數學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評價標準之一。教師還應當大力開展民主性的教學評價,通過積極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進行自我評價或者生生之間進行學習評價,讓他們針對其他學生產生的新的解題方法予以質疑或者找到理論依據,這樣能夠使這種評價過程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協商性。尤其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期間,更需要各組和組內成員做好學習評價,比如:“你聽到了哪些?”“你認為他說的如何?”“你有沒有需要補充和提出見解的地方?”在學生之間進行這種學習評價活動,采用這種客觀、公正、開放式的教學評價,能使學生在解決組合圖形問題過程中有效彌補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教師還可通過在課程講解結束之后,讓學生填寫問卷調查,將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興趣、學習態度、邏輯能力等方面進行真實的反饋到問卷調查內容當中,這樣就能讓教師檢驗出學生真實的數學學習情況,由此對后期的教學改進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
三、革新小學數學測評制度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在實施多元化教學評價期間,需要深入了解學生所掌握的數學技能、學習態度、學習動機等方面,而不能單從學生數學學科水平評估學生整體的數學能力。巴班斯基在“教學過程優化理論”研究中曾提出過需要優化整個教學過程,以此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條件。以往,小學數學教育期間所推行的測評制度一直以來都以書面形式進行,所提供的內容千變萬化,能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實際水平。對此,教師可從改進測評制度方面優化評價機制著手。例如,在開展有關于小數的測評過程時,教師可把筆算改成口算,讓學生在小數加減法計算過程中鍛煉他們的口算能力,或者適當為他們加入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小數加減法數學應用題型,拓展一些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的數學題。也可以按照學生的數學能力降低測評內容的難度,并將這些要點歸納到測評項目標準中進行統計和評估。教師還可在每學期的期末測評目標設計中融入學習態度、做題邏輯、抽象思維等,可適當加入學生家長的評價,這樣的教學評價方法能使學生獲取良好的思維品質,還能有效推動小學數學教育的全面發展。[1]
總之,通過教師革新小學數學測評制度、更新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用質的評價替代量的評價,優化評價結果,能夠使小學生擁有嚴謹的數學學習思想,還能對小學生起到激勵性作用,進而有效促進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海蘭.探究多元化評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亞太教育,2023(03):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