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核心期刊和CSSCI文獻為數據來源,運用文獻計量工具CiteSpace,從發文量、作者、研究熱點和研究演進等維度,對2000—2021年間中國民間故事研究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分析可知,民間故事的發文量已在近些年趨向平穩,并且形成了核心的作者,各學者以獨立的方式進行研究,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故事類型、民間文學、母題、類型和傳承等方面。
【關鍵詞】民間故事;熱點;研究趨勢;CiteSpace;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I20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5-0029-05
在人民群眾創作的民間口頭文學中,故事是數量最大、流行最普遍、最受民眾喜愛的文學樣式,民間故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把民眾所有口頭講述的散文故事都叫作民間故事,狹義上則指神話、傳說以外的那部分口頭敘事散文故事[1]。民間故事因其獨特的價值受到了眾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近七十年的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大多圍繞民間故事的多重價值而展開,形成了民間故事的采錄與改寫、思想內容研究、文學價值研究、比較研究、類型研究、文化人類學研究、故事形態學研究、講述研究等多重理路[2]。為了能夠更好地把握新世紀以來民間故事研究的演進以及學術動向,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來源,利用CiteSpace可視化工具,綜合分析二十年來我國民間故事研究的統計概貌、熱點領域及演進特征,以此探究其未來發展動態。
一、分析工具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簡稱,可譯為“引文空間”,它是由美國德雷薩爾大學計算機與情報學教授陳超美開發的可視化軟件,本文所使用軟件版本為CiteSpace V6.1.R3。該軟件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論和尋徑網絡算法等,對特定領域文獻(集合)進行計量,以探尋出學科領域演化的關鍵路徑及其知識拐點,并通過一系列可視化圖譜的繪制來形成對學科演化潛在動力機制的分析和學科發展前沿的探測,已成為科學計量普遍使用的新工具[3]。科學知識圖譜是以知識領域為對象,顯示科學知識的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的一種圖像。它具有“圖”和“譜”的雙重性質與特征:既是可視化的知識圖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識譜系,顯示了知識單元或知識群之間網絡、結構、互動、交叉、演化或衍生等諸多隱含的復雜關系,而這些復雜的知識關系正孕育著新的知識的產生[3]。
本文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為檢索數據庫,時間跨度設置為2000—2021年,以“民間故事”“故事類型”等為主題,選擇來源為核心期刊和CSSCI的期刊文獻。初步檢索出文章后,為保證數據的準確,還需要核查,進一步刪除重復的文章,及新聞、書評和不屬于民間故事研究的文章。經過上述過程后得到最終的606篇文獻,構成了本研究的文獻樣本。將數據導入CiteSpace V6.1.R3,“節點類型”依據分析需要依次設置為作者和關鍵詞。通過繪制年發文量統計圖、作者共現圖、關鍵詞共現圖、關鍵詞聚類圖、時間線圖、關鍵詞突現圖,分析民間故事研究領域的年度發文趨勢、作者分布、研究熱點及演進趨勢等。
二、民間故事研究的發文信息
(一)歷年發文量趨勢
論文發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研究的熱度變化和趨勢,2000—2021年民間故事研究的發文量趨勢如圖1所示,總體看來民間故事研究的發文量先升后降再趨于穩定。2000—2006年,民間故事的研究呈現快速上升的態勢,在2006年達到峰值43篇,說明此時民間故事相關研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此時是民間故事研究興起的關鍵時間節點。2006年以后論文發表量逐漸降低,到2011年降至20篇。2011—2021年,發文量呈波動態勢,但已趨于穩定,年均發文量在32篇左右。
(二)作者分布
CiteSpace提供了三個方面的科學合作網絡分析:微觀層面的作者合作網絡、中觀層面的機構合作網絡、宏觀層面的國家或地區合作。科學合作指的是在一篇論文中同時出現不同的作者、機構或者國家/地區,那么我們就認為他們存在合作關系[4]。借助合作圖譜所呈現的信息,對某些領域的學者、地域和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情況可有一定了解,為了解熟悉相關主題合作研究的規模、廣度、區域分布等提供了便利。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進行預處理,然后將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選取的標準為g-index(k=25),閾值設定為Top 50 per slice,即每個時間切片提取前50個節點。選擇節點類型為作者的可視化圖譜分析,在控制面板將閾值設置為3,可得到發文量≥3的作者共現圖(圖2)。圖片左上角信息欄有相關參數展示,其中“N=218,E=23”,N為網絡節點數量,通過作者名字的字號及節點大小的不同,反映出作者出現頻率的高低,兩者呈正相關;E即連線數量,不同節點間有連線,表示作者間存在關聯。Density表示網絡密度,作者共現圖網絡密度為0.001。
作者共現圖出現了218個節點,連線僅為23條,整體呈現分散的點狀分布,結構較為松散,網絡密度低。從圖中也可以直觀地看出各作者之間連線少且可見的連線很細,表明僅在少數作者間存在合作,如萬建中、漆凌云、李瓊等。這說明在民間故事研究中,學者以較獨立的方式進行研究,尚未形成合作網絡,學術合作欠缺。這可能和民間故事本身的特點有關,也可能和人文學科相對重視個人思考的研究傳統有關[5]。
圖2能夠看出有幾位作者的節點較大,如劉守華、萬建中、林繼富等,代表在數據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在民間故事研究領域發文數量較多。借助CiteSpace展現的作者相關分析數據,根據發文量從高到低選擇前9位作者的數據,制成表1。發表文章數前9名的作者分別是劉守華、萬建中、林繼富、施愛東、康麗、李麗丹、董曉萍、顧希佳、漆凌云。除這幾位作者外,其他學者的發文量在1到5篇之間,結合圖2可以看出民間故事研究中,少數核心成員占據重要地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發文數量最多、節點最大的核心作者劉守華。只要談到故事學,無論用何種方式來敘述近30年的研究進程,劉守華都是一個繞不過去的領袖人物。30年來,劉守華發表了一百多篇故事學論文,出版了十數本故事研究專著,培養了一大批故事研究人才,這在全世界的故事研究者中都是不多見的。劉守華故事研究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故事類型研究,除此之外,故事史研究、宗教文化對民間故事的影響研究、故事村和故事家的研究這幾方面也有著不斷開拓和與時俱進[6]。
三、民間故事研究熱點與演進趨勢
(一)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
關鍵詞能夠體現文章的核心內容,CiteSpace以關鍵詞作為節點類型進行可視化時,主要是以關鍵詞為基礎的詞頻和共詞分析。軟件以在文獻信息中提取出能夠表達文獻核心內容的關鍵詞,或主題詞頻次的高低分布,去進一步研究領域內發展演變動態及未來研究的熱點。在控制面板中選擇展示發文量≥4的關鍵詞,可以得到圖3關鍵詞共現圖。網絡節點577個,連線696條,節點越大表明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高,越能體現研究的熱度。
同時,表2總結了2000—2021年間民間故事研究中出現頻次在10次及以上的高頻關鍵詞,排名依次為民間故事(154)、故事類型(36)、民間文學(30)、母題(26)、類型(15)、傳承(10)、劉守華(10)。其中關鍵節點中心性越高,越能體現其核心地位。綜上可知,民間故事研究從故事研究理論、故事史、故事類型、比較研究、文化傳承等角度多方面展開。
(二)關鍵詞聚類分析
圖3的關鍵詞較多,CiteSpace關鍵詞聚類功能的使用可提高總結研究領域的精確度,將關鍵詞聚類總結,可以得到圖4的關鍵詞聚類圖譜。聚類將關聯密切的節點聚在一起,側重體現聚類間的結構特征,突出關鍵節點及重要連接,可以揭示研究的大致分類。CiteSpace提供了Q值和S值,Q值即Modularity Q,是網絡模塊化的評估指標,S值即Mean Silhouette,是網絡同質評估指標。如果Modularity Q>0.3,Mean Silhouette>0.7,說明網絡聚類分析所得到網絡社團結構是顯著的,聚類內部的同質性合理。圖4信息欄中顯示關鍵詞聚類圖譜的Modularity Q值為0.7608,Mean Silhouette值為0.9615,表明聚類結構顯著是成立的。
按照各聚類從大到小所含數值逐次減小,選取CiteSpace中展示的前8個聚類,用相關數據制成表3。表3“聚類內代表性關鍵詞”本文選擇了每一聚類中的前三個關鍵詞,其代表性最強,通過所選取的關鍵詞便于了解核心研究圈對民間故事的研究領域。表中“故事類型”“類型”“中國故事類型”“情節類型”都提示了“類型”這一研究重點,與圖5所顯示的關鍵詞熱度相吻合,對故事類型的探討是民間故事研究的重點。
(三)關鍵詞時間線圖譜分析
聚類間的關系、某個聚類中文獻的歷史跨度可以借助關鍵詞的時間線視圖展現,因此可以從時間維度上體現該領域的演進歷程,反映出不同關鍵詞間的相互關系,幫助我們掌握其歷史和現狀。將圖3的關鍵詞共現圖轉換成關鍵詞時間線圖,如圖5所示。
圖5展示了關鍵詞聚類的時間線圖譜,橫軸顯示熱點涌現的時間軌跡,首次出現的圓點代表該聚類首次出現的年份定位,圓點的密度越大表明在某些年份,該聚類的成果增多。如果兩個圓點相隔較遠,密度低,則表明該聚類的關注度下降,研究趨冷。“民間故事”與“故事類型”兩個聚類在2000—2021年間保持了全程的熱點,關鍵詞展示密集并有很好的延續性,表明這兩個研究方向一直為學者所重視,研究熱度不減。而“類型”這一聚類在2005—2012年間沒有出現相關的研究熱點,在2012年以后出現了相關的研究,表明研究熱度的回升。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主題學”中,2010年后也出現長時間的研究空白,此時趨于熱度衰減,在2015年后又出現了熱點的暫時回升,相關研究增多。“巧女的故事”在2009年之后也呈現長時間的空白,這也展現出其趨冷的研究態勢,并一直延續此種狀態,沒有出現熱度的回升。
(四)關鍵詞突現分析
關鍵詞突現是指關鍵詞在某一時期突然出現,或者使用的頻率突然增加,能夠用它來反映某一時間段內該領域研究熱點的演化動態,預測其發展趨勢。2000—2021年民間故事研究文獻關鍵詞突現處理的結果如圖6所示,Keywords即數據中的關鍵詞,所檢索數據的年份為Year,Strength代表突現強度,它以數值大小反映研究的前沿性,數值越大則前沿性越強。Begin代表關鍵詞研究熱點的起始年份,即表示該研究領域在較短時間內成為追蹤熱點,End為終止年份。從圖中可以看到“巧女故事”和“敘事”分別從2003年和2007年作為研究熱點持續了較長時間,在所列舉的關鍵詞中持續性較為明顯。“民間文學”與“口頭文本”都是在特定年份有較強突現,但并沒有將此熱度延續。突現詞圖譜是按照突現時間由遠及近的順序排列,因此圖6越靠下的突現詞前沿性越強,可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未來研究發展的趨勢。“故事類型”從2018年開始成為突現詞并且熱點一直持續到2021年,是目前民間故事中前沿性最強的主題。
四、結語
研究工具的使用,能夠為研究者提供便利。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通過年發文量趨勢、作者分布、關鍵詞聚類、突現詞等信息對2000年到2021年民間故事研究進行了簡單梳理。
綜上所述,2000年至2021年中國民間故事的研究經歷了快速上升到2006年達到高峰,接著發文量下降,再到平穩波動的發展過程。民間故事研究形成了核心研究隊伍,學者以較為獨立的方式進行研究,學者間合作較少。民間故事研究從故事研究理論、故事史、故事類型、比較研究、文化傳承等多角度開展。通過關鍵詞突現可知,故事類型是目前民間故事研究中前沿性最強的主題,也是未來的研究趨勢。除了對于“故事類型”“敘事”等結構化的分析外,以關鍵詞“巧女故事”為代表的對于特定故事類型的研究、以“云南”為代表的對于特定地域的民間故事研究及以“滿族”代表的對于特定民族的民間故事的研究也有期待成為日后的研究熱點。
參考文獻:
[1]劉守華.故事學綱要[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
[2]漆凌云.中國民間故事研究史論1949—2018[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19.
[3]陳悅,陳超美,劉則淵,等.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科學學研究,2015,33(02):242-253.
[4]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180.
[5]李鶴.《民間文化論壇》40年故事研究成果數據分析[J].民間文化論壇,2002(05):77-89.
[6]施愛東.故事學30年點將錄[J].民俗研究,2008(03):20-48.
作者簡介:
羅華鑫(1994.5-),女,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