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耀祺 金克柔 黃卓文
【摘要】如皋盆景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與當地道教文化的發展繁榮密不可分。盆景文化作為集農業科學、工藝美學于一體的一門藝術,內在的道家精神滲透在如皋盆景中,充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如皋盆景方寸之間彰顯道家風韻,處處就是道家文化藝術形象生動的再現:從“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到講究“天人合一”[1]、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又“高于自然”糅合著人類的情感認知,達到意境美;再到靈活運用相對的原則于造型構圖中,講究盡物之性、達生命之情、任造物主之美,無為無不為,最終達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2]3的“道”。
【關鍵詞】道家風韻;文化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相對原則
【中圖分類號】S68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5-0089-04
【基金項目】南通非遺如皋盆景的保護與傳承(項目編號:KY2022009)。
盆景藝術是中國園林藝術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可考歷史已有1300多年。唐高宗第二子、章懷太子李賢墓中有一幅壁畫,描繪了侍女手托盆景的場景,說明了盆景藝術在唐代已頗為盛行。這一藝術唐代東傳日本,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再轉而流傳到歐洲,這一極具東方文化元素的藝術走向了世界,并深得世界各國人們喜歡。盆景藝術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并與人文、科學以及各種文化理念緊密相連,不管是那一種風格,都呈現出無窮的魅力,其蘊含著人類追求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一、如皋盆景的歷史
如皋盆景有文字和活體記載始于北宋,現存于如皋人民公園的北宋教育家胡瑗遺存珍品古檜尖柏盆景“蛟龍穿云”,距今900余年,水繪園現存的“六朝松柏”為南宋文昭公曾肇手植,爆齡突紋已愈八道,依然樹勢矯健,宋代如皋籍詞人王觀稱贊如皋盆景“奇容異色,盜天地之功”,清乾隆庚午年《如皋縣志》記載“明天啟年間,令李衷純,相四境之宜,授民以藝,植卉木之方”,足見如皋盆景的悠久歷史和當時仕官人等對如皋盆景藝術的推崇。
作為活體藝術品的盆景,雖然舊時多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等社會名流享用的專利品,但它卻出自普通勞動者的靈巧之手,記載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滄桑巨變,折射出各個時期的人文氣息,從一個重要側面見證了如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情趣和閑情逸致。其時,它已普遍進入百姓家庭,充分發揮著居室風格點綴、陶冶情操、調節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成為人們追求時尚品位,提升生活水準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正是源于對盆景的這種特殊的熱愛,加上祖上傳下來的技藝,“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如皋盆景作為全國盆景藝術七大流派之一已成為當地文化不可或缺的標志。
如皋盆景獨樹一幟,采用被俗稱為雀舌羅漢松的尖短小葉羅漢松來制作。其特點是將主干造型為“二彎半”形狀,每一個彎部位都有三根主枝,且每根主枝進一步塑造為云朵般的扁平形態。主干傾倒向前,彎曲向上,兩個大彎再添半個小彎,仿佛美人側身蹁躚起舞。主干頂端針葉郁郁蔥蔥,宛如團團祥云,下部根系裸露,又如纖纖玉足。再觀中部枝干左右對稱,枝繁葉茂。整體看上去形象如獅,端莊穩重。正所謂“左顧右盼兩彎半,云頭雨足美人腰”。此類盆景好似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憑借其成熟的工藝、嚴謹的章法、規范的程式、獨特的造型手法,在中國盆景藝苑中透出的濃重的中國傳統文化。徜徉在精美的如皋盆景之中,仿佛流連在精美的中國的水墨山水畫之中,讓人止不住的是對這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贊嘆,更是對幾千年中華文明的自豪。
二、如皋盆景的文化內涵
當然,我們面對如皋盆景不僅僅是贊嘆和自豪,更重要的是對如皋盆景其文化內涵的探尋,這不是簡單下一個定義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應從盆景與所處時代的背景來考察。
古代如皋傳統文化儒釋道在各個朝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發展,尤其是道教文化對人們的影響較大。如皋的道教萌芽于漢,發展于唐宋,興盛于明清,全縣有道觀上百所,其中位于水繪園風景區東北側的靈威觀規模最大,有1800多年的歷史。當初唐太宗批準重修此觀,并賜名“仁威”,以昭示仁德。宋代崇信道教、有“道君皇帝”之稱的宋徽宗即賜“靈威”匾額,仁威觀易名為靈威觀。于是靈威觀成了歷史上罕見的由皇帝兩次更改廟名,并且御題匾額的廟宇。靈威觀不僅是如皋市內僅存的一座道觀,也是南通地區保存不多的幾座道觀之—。
為人稱道的是靈威觀傳承千年的道家文化對民間的影響,始終慈善為懷,以“賑濟”體行道家之本。靈威觀內有專門賑濟機構,如育教堂、粥廠、棺棧、醫室、藥房等,對無數難民、災民、貧民以雪中送炭般的溫暖。又倡辦義學,開設“孤幼手工傳藝所”授人以漁。這種來自對慈善事業的引導和對眾生善心的勸導,尤其靈威觀道長們對眾善奉行、天人合一、眾生平等道教經義的闡發和傳承,使民間廣泛傳頌著千古流芳的一句歇后語“靈威觀做好事——不要錢”。正因為道家文化對如皋民間生活長期密切的影響,包括對盆景的影響在內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情理之中了,
作為全國知名的長壽之鄉,與道教內在的“長生久視”[3]218、“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貴生”[3]274教義在民間的廣泛傳播是分不開的,”正確的“貴生”方式應該是反求于樸,只有返璞歸真,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幸福。這對盆景文化作為集農業科學、工藝美學于一體的一門藝術尤為重要。將這種內在的道家精神滲透到如皋盆景中,使得盆景就有了長久的生命力,其造型生動別致、獨具一格,充滿詩情畫意,具有濃郁的有人文氣息。千百年來,能工巧匠經過長期的實踐,“將通俗的八卦理念,巧妙地蘊含于如皋盆景之中,創造了以兩彎半造型為典型代表的如派盆景。因而有寸折寸彎雞爪翅,云頭雨足美人腰之稱?!彼^“美人腰”是指主干彎曲成“S”形狀,即道教標志“八卦太極圖”的陰陽分界線。由此統領全盆景的重心和核心”,而八卦太極圖是代表陰陽關系的標志,因此“主干下部后仰,上部前傾,成游龍灣之勢,而將側枝蟠扎成樹葉形枝片稱之為云片,分別置于主干的左、右邊,及后背面各一組,每組分為三片,而胸前無枝片,因每組以三為基數”,三生萬物,六為坤數,九為陽數,盆景的頂片稱之為如意頂,俯視整個樹型為一個圓,非常規則工整,道教文化貫穿了如派盆景造型的全過程。其直干式稱文樹,彎干稱武樹,并排陳列,擺放形成文武之道,張弛有致的格局。面對盆景如置身于如山如水的景色之中,使人精神放松,具有移情易性的效果,因而借物抒懷,詩情畫意,情景交融,讓人與自然渾然一體,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國際盆景藝術大師花漢民先生曾十分形象而又很精辟地道出了如皋盆景蘊含的文化韻味:“如派盆景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它起源于北宋時期大教育家胡安定,當年胡安定先生的盆景是做成S彎的,所謂S彎,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美人腰,其實是太極圖的分界線,它整體一看是個太極圖,一邊三片強調的是三個數、六個數、背后的三片是九,這樣加起來三、六、九,其實是坤卦和乾卦,世界各地的盆景它胸部都有枝片,只有如派前面沒有,它本身就是一個太極圖?!盵4]這充分說明如皋盆景與道家文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如皋盆景就是道家文化藝術形象生動的再現??疾烊绺夼杈暗兰绎L韻,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道家以“道”為核心,第一原則是“道法自然”?!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92,盆景藝術源自自然,高于自然,注重自然美,把自然界的山水樹木濃縮到一盆之中,師法自然,通過園藝技術展現自然,欣賞自然,從而使得盆景盡量達到渾然天成、巧奪天工的藝術境界,如皋盆景的文化內涵正是源自這個道家的核心思想。在如皋盆景藝術大師們那里這是首要遵循的原則。大師們認為盆景(盆栽)就是大自然的縮影,道家對盆景藝術的貢獻,不外乎道法自然、清靜無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不追求外在的浮華雕琢,取悅他人的樸素美,飄逸瀟灑、自由馳騁的意境美。譬如如皋盆景中的珍品綽約風姿獨特的地方,在于它自然的綠苔,不是人工的,是自然生長的苔;樹皮的斑,天然的就像老人斑;再看這些老樹的角,雖然現在可以用人工雕刻,但這些老樹一看就是天然形成的,就像鹿角一樣,自然腐朽而成。鹿有角方顯其高貴,樹有角則歷盡人間芳華,經歷過一千多年的生長蔓延,一代代延續至今。
2.道教強調“人與自然合一”的概念,即尊重和敬畏自然,它體現了造物主的神圣工藝。人類順應自然的節奏,踐行“順其自然”的原則,通過藝術媒介描繪對自然的尊重,就是超越純粹的自然。盆景作為一種生命的藝術形式,通過結合自然生長規律,揭示了自然的內在美。但這并不是無所作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3]138,盆景是一門藝術,是從自然界經過挑選培育而成的作品,自然需要經過藝術加工,不能照搬仿效,要經過生命的智慧適當取舍和藝術創作,“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3]6,然而要尊重自然規律,不能脫離自然,不要過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3]9。這里面包含著自然美和意境美,糅合著人類的情感認知,從而達到心靈的凈化。因此培育如皋盆景的大師們“因樹造型”,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創作才能,不再局限“如派盆景”的藝術要求。他們的創作總是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盆景大師花漢民一生癡情于花木盆景藝術,在繼承如派盆景原有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講究“順其自然、因樹造型”,將色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濃縮在咫尺盆缽之中。不斷創新突破,形成“順其自然、因樹造型”的花氏藝術特色。其《飽覽人間春色》,以其懸根露爪,古樸雅致,造型奇特,以及“橫空出世彩云間,鳥瞰千河萬重山”的非凡氣派,一舉獲得國際金獎和博覽會最高榮譽獎——國際優秀金獎。中國盆景藝術大師王如生創作的在首屆“中國杯”盆景大賽上獲得金獎的《外婆門前柳》,從種植到培育超過了10年乃至20年的艱辛歷程,它是由一顆柏樹的樹胚改造而成,因為它看起來像一棵柳樹的骨架,所以王如生就通過嫁接的技術,把它改造得像柳樹一樣,因此它只要將枝條擺下來,風一吹就很自然靈動地飄蕩起來。
在如皋無論是在花漢民的“花神居”,還是在王如生的盆景園,抑或水繪園或其他眾多綠園中,大大小小的盆景千姿百態,爭奇斗艷,擺放得錯落有致,完全進入了天人合一的綠色的藝術海洋。
3.如皋盆景深受中國道教“氣”和“長生不老”的概念的影響追求生命的至高境界。能工巧匠培養盆栽時,盡力親近自然,修身養性,將自身與自然融為一體,以求達到至高的境界。與其他藝術形式不同,盆栽是有生命的,是“活生生”的藝術。有的盆栽樹齡甚至高達500年、1000年,如古檜尖柏盆景“蛟龍穿云”“六朝松柏”。如北宋教育家胡瑗遺存的珍品古檜尖柏盆景“蛟龍穿云”,南宋文昭公曾肇手植的“六朝松柏現今依然樹勢矯健,人生不過百年,而這些植物歷經數百載卻生生不息,從它們身上可以感受到“不老不死”的“氣”,這也是人生追求的至高境界,是如皋盆景魅力吸引人的地方。從古至今,無論是富貴人家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從中享受其帶來的生命的樂趣。
4.具有樸實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觀,對自然的洞察深刻且有深意。在《道德經》里使用了大量的描述對立和相對性的詞語,例如陰陽、雌雄、正奇、虛實、有無、生死、長短、高下、內外、開合、前后、大小、強弱等來形容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2]4,講究對立統一,均衡相對,這對如皋盆景藝術的造型構圖和形態意境影響特別顯著。如皋盆景靈活地運用了這些原則,在景觀設計、造型技巧、陳設趣味等都充分地體現出道家的風韻。
如皋盆景中的所謂“文樹”“武樹”的造型就是根據道家相對原則造型的,意象獨特?!拔臉洹钡脑O計取決于畫家的構想,形態獨特。除了類似劉海的頂部外,其主干前方還有一到三個小峰,被稱為“懷中抱子”或“帶子上朝”,層次鮮明,氛圍悠遠。而“武樹”由兩彎半、一彎半組成,被形容為“文站武飄”。根據弓背的彎度、樹的傾斜以及云片的大小,它們各自展現出不同的植物神韻。在“一彎半”的結構中,弓背的上方有陽片,它是逆風的;而陰片則是順風的,更長,像人的一只手臂。陽片較短,代表另一只手臂。頂部與劉海相似,底部則像腳。與此不同,兩彎半的彎度表現出的風力較為微妙,其穩定性更向下,而且傾斜不太明顯,給人一種更為穩重和華麗的感覺。
如皋盆景的云頭、雨腳、美人腰、劉海頂、雞爪根,采用擬人擬物的手法,生動形象,體現風、雨、雪、露的四體意境。“其特點是左倚右傾,頂部端正,株干古雅體型挺秀,多彩多姿,氣魄雄偉。尤以雀舌、羅漢松最美觀。葉色濃密,株型俊美,葉片雅麗,是庭院、廳堂陳設的藝術精品”。如皋盆景的展示布局頗為獨特,充滿了創意和趣味。除了將兩盆盆景對稱地放置形成“蹲獅式”外,它還有一種特別的“堂”布局方法,這在國內是獨一無二的。按5、7、9不同奇數組合為“堂”。例如,五盆布局中,中心是“文樹”,其兩側是“武樹”,它們成對出現。七盆布局則是基于五盆的形式,并在兩側各增添一盆一彎半。這樣的布局給人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拔臉洹眱蓚鹊膬蓮澃胂袷窃趯m中的臣子和侍女,或是賓客;而一彎半則好像是舞動著彩袖的仙女,顯得翩翩如月宮中的嫦娥。
如皋盆景處處盡顯道家風韻,將人類情感和自然結合得更加緊密,天人合一,講究盡物之性、達生命之情、任造物主之美,追求率性自然、豁達超然、樂觀釋然,灑脫天真,見素抱樸,無為無不為,最終達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道”。
三、結語
由上可見,如皋盆景是在濃郁的道家文化背景基礎上產生的,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師法自然,又高于自然,提倡清靜無為,大巧若拙的自然美,不追求外在的浮華雕琢,追求飄逸瀟灑、自由馳騁的意境美。如果將這種文化內涵不斷加以豐富和升華,一定能夠提升如皋盆景的文化層次,提高人們對盆景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從而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傳承和發展下去,使之走向不斷繁榮的美好前程。
參考文獻:
[1]莊子.莊子全編[M].金松,主編.北京:北京日報出版社,2016:12.
[2]老子.老子[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8.
[3]老子.道德經[M].任犀然,主編.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9.
[4]嚴艷,周鵬.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國家級非遺項目南通“如皋盆景”背后的故事[EB/OL].(2016-01-06)[2023-02-25]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106/06/11682556_525805453.shtml.
[5]李樹華.中國盆景文化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冒耀祺(1984.12-),女,江蘇南通人,講師,本科,學士學位,研究方向: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