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有
(隴南市武都區教育局,甘肅隴南 746000)
自2011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開始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意見》(國辦發〔2011〕54號)(以下簡稱“營養改善計劃”)。營養改善計劃主要是以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為對象,以學校食堂為依托,為學生提供膳食補助,旨在切實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公平。
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狀況明顯改善。2012年5月,隨著《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工作方案(試行)》的發布,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監測評估工作正式啟動。截至2021年底,營養改善計劃已在全國28個省份實現全覆蓋。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近十年的監測結果分析,“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以來,農村學生營養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1]。監測地區學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增量最多達7.5cm和6.6kg。學生膳食補助包括畜禽魚等肉類、新鮮蔬菜以及牛奶等奶制品,攝入種類豐富,學生營養更加均衡,其生長遲緩率和貧血率呈總體下降趨勢,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成效顯著。
營養改善計劃的管理機制逐步完善。在國務院統一領導下,以地方各級政府為實施主體,基本形成了包括組織實施、資金監管、食品安全監管、營養健康監測評估以及推廣宣傳等多方面、全方位的協同管理機制。在供餐管理方面,供餐模式主要以食堂供餐為主,從2021年的數據來看,監測地區80%以上的學校已采用食堂供餐的模式,食堂建設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學校食堂由學校自主經營,營養餐的集中采購、食譜制定、加工制作、運輸分配到最終發放的全過程實行統一管理,食品安全監測和食堂衛生消毒已基本實現常態化。營養健康教育更加普及。2021年,81.7%的學校開設了營養健康相關的課程及活動,監測地區學生對營養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逐步增強。
營養改善計劃的智能化管理成效逐步凸顯。部分省份已經對智能化管理方式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例如,福建省組織研發“營養校餐”智能化管理平臺,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食材自選、下單以及食譜的專業制定,提升了餐食供應和配備的科學性,有效預防了營養餐食的缺漏和浪費。借助大數據進行財政資金使用的統計匯總和智能化數據分析,增強了財政資金收支管理效能。監管部門、學校和家長能夠遠程查看營養餐從配送中心、配送車輛到學校食堂運輸全過程的實時視頻監控,提升了監管公開度和透明度。甘肅省酒泉市全力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互聯網+智慧監管”等項目建設,有效改善了學生的健康狀況,保障了資金安全和收支規范。
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經過近十年的試點落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惠及學生個人的身體發育,也提升了農村學校的入學率,促進了農村地區的教育公平和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云計算、5G以及虛擬現實等智能化技術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運用,缺乏智能化管理的營養改善計劃在實施過程中也呈現出了諸多現實困境。
營養改善計劃在實施過程中鼓勵以食堂供餐為主,在過渡期內可采取企業供餐形式,不具備食堂供餐條件的,可采取學?;锓抗┎突蚣彝ス┎湍J健T谑程霉┎瓦^程中,部分學校不重視食品衛生和食堂環境衛生,在餐具消毒、桌椅清潔和垃圾處理等方面沒有詳細記錄和常態落實,由于食材的存放及處理不當造成的食物變質或腐爛狀況也時有發生。在營養餐的食譜制定方面,部分食堂工作人員按照自己的飲食習慣制作和配備營養餐,對于膳食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認識不足,忽略了粗細搭配和葷素搭配,導致供餐質量較低。從供餐企業或者單位來看,部分企業不具備正規的集體用餐配送資質,在集體餐食加工以及運輸方面經驗欠缺,忽視了送餐車輛以及相關工具的定期消毒和清潔,導致營養餐在盛裝和分送過程中可能遭受污染,存在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隱患。
在經費投入方面,政府對營養健康計劃的補助資金投入不足,對資源相對缺乏地區的資金投入傾斜度不夠。營養餐的制作加工過程中需要耗費電費、水費、煤氣費以及購買餐具、衛生消毒用具等日常用品所需的各類費用,這些費用需要從學校的公用經費中扣除,對于公用經費較少的學校來說,將會影響其在學生學習質量以及教學經費等方面的投入,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此外,由于資金投入傾斜度不夠,地區間、學校間在食堂建設方面存在差距,部分學校由于食堂面積有限,食堂座位與就餐學生人數不對等,食堂配備的相關設施不足,食堂環境得不到實質性的改善。在經費支出方面,財政部門撥付的專門資金和學生交付的伙食費是營養健康計劃運行過程中的主要經費來源,部分學校在這兩方面的經費使用不透明,劃分不明確,造成雙方分擔不合理。在經費監管方面,部分學校雖設立專門臺賬,但是核算不夠精細,記錄不夠規范,更新不夠及時。
營養改善計劃的采購工作主要由政府采購以及縣級有關部門或學校采購構成,部分地區和學校未明確區分大宗食材的采購和原輔材料的采購人員,食材采購冗余、缺漏等情況時有發生。政府在大宗食品的采購過程中經常會忽略食堂的制作需求及學生個人的飲食需求,造成采購配送的食材制作難度較大、質量不合格、與學生口味不符等現象,引發了部分食物的浪費。縣級有關部門或學校在原輔材料自行采購的過程中容易忽視合同的規范簽訂,關于采購質量、風險條款、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合同內容時有缺漏。在競爭性采購過程中缺乏對供應商資格條件的嚴格審查,食源追溯不明確,食材質量參差不齊。在非競爭性采購過程中,食材采購不統一,導致采購質量和采購成本難以把握。
營養知識宣傳過程中未能高效運用現代信息化平臺,宣傳范圍窄、力度小,不夠深入。其一,諸多農村地區的學生和家長仍受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缺乏對營養攝入的足夠認識,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營養健康危機”[2]。學生中普遍存在偏食、厭食等現象,難以接受食堂供餐口味以及配餐結構,由此導致了膳食營養的搭配失衡,身體內的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缺乏,營養改善計劃未能真正惠及學生個人身體健康。其二,食堂工作人員大都是農民出身,缺乏專業的營養健康相關知識,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生長發育特點認識不足,未能科學、合理地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生長發育的具體需求以及每種食物營養素的含量配備營養餐。
基于營養改善計劃面臨的現實困境,新時代新階段要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打造智能化供餐監管平臺,實行智能化資金收支管理,建立智能化食材采購系統,開拓智能化營養教育渠道,著力解決營養改善計劃面臨的現實難題,提升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成效。
建立線上供餐知識學習平臺,開設統一學習課程,組織供餐相關人員進行線上自主學習,互相交流溝通心得體會。一方面提升食堂工作人員在食材貯存、食譜制定、衛生清潔等方面的專業性,“提高午餐和其他餐次的營養質量”[3],嚴格落實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要求;另一方面提升學校在識別供餐企業經營資質和集體用餐配送資質方面的專業性,嚴格審查供餐相關的配套設施和衛生條件。要建立線上供餐監管視頻監控平臺,建立健全由學生、家長、學校管理人員以及營養專家等為主要人員構成的線上協同監管組織,利用視頻監控系統對食材采購場地、運輸車輛、貯存保管、制作加工以及學生就餐等過程進行實時監督,拓寬視頻保存權限,延長視頻保存時間,便于監管人員全方位、全過程摸清供餐現狀,及時對癥下藥。同時也要運用網絡平臺定期開展滿意度調查,采用線上匿名問卷形式廣泛搜集供餐相關的各方意見建議,以便及時吸納,精準改進。要及時開展線上績效考評,提升績效考評的規范性、科學性和智能性。
首先,要實行智能化補助資金的收入管理。各地區、各學校要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財力負擔情況,借助網絡媒體宣傳平臺,廣泛集結學生家庭、地方企業以及慈善捐助機構等社會力量,進行膳食費用的線上合理征集。要借助大數據平臺對政府撥付的每筆補助資金以及企業等社會機構捐助的資金進行翔實記錄,以便每筆資金最大效益惠及學生的營養改善,提升收支管理的透明度。要借助實名制學生信息系統,杜絕運用不實信息套用、冒領國家補助資金的行為。其次,要實行智能化支出管理。對學生用餐人數、食材購買品類、購買數量以及食材耗費情況等信息進行動態填寫和每日匯總,運用大數據平臺智能分析和生成資金使用明細,有效防范資金運用過程中的人為套利、賬實不符等情況。同時,借助大數據智能分析和篩選價格漲跌幅度較大的食材,進行食材間性價比的對比,結合每種食材內部營養素的含量,盡可能降低食材的采購成本,科學合理地規劃資金的使用,規避資金的浪費。再次,通過學校專門網站組織資金管理相關講座,提升資金管理人員在精細收支方面的意識和能力。
要建立智能化采購需求搜集匯總系統,提升食材采購與地區、學校和學生需求的匹配程度??h級有關部門要在采購前運用網絡平臺進行意向征集,待采購項目、采購數量以及采購時間確定后,及時公開相關采購信息。學校要科學運用實名制網絡系統進行學生就餐數量和就餐需求的實時搜集和每日匯總。在此基礎上,積極探索電子配餐軟件,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營養需求以及飲食習慣,與每種食材的營養素含量相結合,實現營養配餐的智能生成,有針對性地進行食材采購和餐品供應。當日營養餐供應完成后,及時匯總學生就餐情況,據此來智能生成和動態調整次日食材供應的品類和數量,減少采購環節對食品和資金的浪費。要建立各地區、各學校營養改善計劃專門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信息宣傳平臺,采用圖文、視頻、音頻等形式公開記錄招標和統購過程,公開記錄每日營養餐的食材采購品目以及食材運用情況,盡可能提升采購全過程的可視化程度,實現食源追溯清晰,采購品目透明,營養搭配均衡,有效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采購質量。
要打造信息化、智能化宣傳平臺,發揮網絡媒介載體在教育方式和宣傳方式方面的靈活性,開拓圖文科普、微課培訓、在線答題等營養知識宣傳方式,提升學生、家長以及學校相關管理和從業人員的營養健康專業素養和知識水平。要利用媒體平臺大力宣傳營養改善計劃相關政策和優秀案例,引導學生家長充分感受到此項計劃對學生個人健康、飲食習慣糾正以及學習成效提升的積極作用,鼓勵學生家長參與到此項計劃的配合和監督過程中。要將營養教育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過程中,利用在線課堂,以視頻講解、趣味答題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感恩教育、習慣科普等活動,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科學的飲食習慣。要常態化開展烹飪營養技巧、種植養殖技巧、健康飲食妙招等方面的技巧征集活動,運用信息技術平臺對相關知識進行智能分類整理,匯編成冊,以電子版的形式進行分發,以便食堂工作人員等相關人員及時查閱學習,定期組織線上知識競賽,檢驗學習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