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威
(廣東職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佛山 528041)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黨確立習近平同志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1]。因此,《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全部引文出處均相同)也明確規定了教育評價改革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2]。然而,這一偉大思想是一個“博大精深、常學常新”的理論寶庫,不僅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指明了根本原則,我們更可以從其具體論述中獲得直接指引。
我們不僅要立足教育談教育,也應跳出教育看教育。基于更為宏闊的視野,教育應被視為人才培養、開發、使用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3]評價與衡量教育工作成效的標準,歸根結底要看其在塑造人、培養人才方面的貢獻。“沒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順利實現。”[4]因此,我們必須將教育評價工作置于人才事業全局中進行準確定位、深刻理解,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論述中體現的新時代人才觀為科學指引,才能推動《方案》實施工作走深落實。
新時代人才觀繼承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總結升華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才工作的實踐經驗,科學地回答了“為什么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怎樣成為人才”“怎樣使用人才”等一系列關鍵性問題,體現為一種高屋建瓴又內容宏富的“大人才觀”,從不同維度上對教育評價改革發揮著重要的指引功能。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5]。所以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充分發揮黨的制度優勢、組織優勢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作風優勢,為開發、實現人才價值提供根本保證。“黨管人才”不能被狹隘地理解為只針對存量人才;教育是提供人才增量的主要途徑,“黨管人才”與“黨管教育”相通。人才工作、教育工作不僅要由中央統籌全局,各級黨委和政府也要擔負相應的職責。所以《方案》規定的重點任務就是“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推進科學履行職責”。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出現了教育“短視行為、功利化傾向”、片面追求升學率和炒作中高考“狀元”等不健康現象,必須嚴加破除。重新樹立的“科學履行職責的體制機制”,意味著回到“黨管人才”的初心,真抓實干開發培養人才,而非追逐表面的政績。
教師是提升學生人才價值含量的關鍵責任人。但是培育人才者自身應該成為人才,師與生是不可分割的人才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位、品行的‘大先生’。”[6]為此,《方案》明確教書育人是教師的首要職責,教師評價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教書育人意味著率先垂范,不能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在高等教育尤其研究生教育階段,教師也承擔著科研人才的角色,《方案》為鼓勵教師創造真正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擺明了“突出質量導向、實施分類評價”的一系列做法,力求徹底消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帽子’滿天飛”[7]等人才評價亂象。相應地,作為師生人才共同體的活動基地,《方案》評價學校也“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要求改變“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健全落實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
“用人導向最重要、最根本、也最管用”[8]。人才使用是人才資源開發利用價值鏈最后的決定性環節,社會擁有對人才內涵的最終定義權。沒有用人單位的配合與牽引,設計再良好的教育評價機制也可能歸于失敗。但是有些用人單位抱著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與習近平總書記“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9]的要求背道而馳,所以《方案》針對性地提出“樹立正確用人導向”“促進人崗相適”,并要求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讓合適的人才在恰當的崗位實現真正的價值。
早在福建主持地方工作期間,習近平就總結出了著名的“知、舉、用、待、育”五字“人才經”;其后,逐漸發展成為新時代人才觀。這要求人才資源開發利用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人才成長規律”[10],培養人才尤其要“遵循教育規律”。其中大量涉及教育評價的具體問題。
培養人才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立德樹人”是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認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11]“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2]。立德樹人,“立”是符合社會主義國家道德規范的“德”,“樹”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方案》把“堅持立德樹人,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作為教育評價改革堅持的首要原則,突出“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學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的地位,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評價學校的根本標準,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第一標準,評價學生堅持以德為先,用人評價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全方位貫徹。
必須把培養創新型人才擺在突出位置。“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11]中國是人才大國,但還不是人才強國。其關鍵就在于,“當前,我國高水平創新人才仍然不足,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匱乏。”[7]所以人才資源開發要以培養造就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為重點,為此,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還特別指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強化激勵,大力集聚創新人才”[13]。要讓科研人員“名利雙收”,名就是榮譽,利就是現實的物質利益回報。《方案》貫徹創新理念,作了大量制度安排,如獎勵高校教師在科研中“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對學生“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研究生招考“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等。
堅持在實踐中培養人才、發現人才、檢驗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踐出真知,實踐長真才”[14]。他曾勉勵高考生:“一個人能否成才,關鍵不在于是否上大學,而在于他的實際本領。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大學校,留心處處皆學問。只要你肯學習、能吃苦,沒有讀過大學,照樣能成才。”[15]他還強調“要在實踐中評價人才”[16],通過實踐辨別和檢驗人才,通過其實際貢獻看他是否有“真本領”。教育評價中之所以出現“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3],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求真務實的精神,重外在包裝輕實際價值,脫離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來評價教育。因此,實踐導向就成為當前教育評價改革最鮮明的特色和指導方針,并體現于《方案》的方方面面。
教育評價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更加“科學”地培養人才。但是,人不是被動的客體;教育評價具有顯著的“主體間性”,必須考慮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點,得到受教育者的響應與配合,才能最終完成。青年是最有潛力的人才資源,青年時期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階段,“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17]。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工作傾注了大量心血,深刻指明了當代青年的歷史使命和成長道路。所以,符合包括青年在內的受教育者成長成才的現實需求,最終保證了《方案》本身的“科學”性。
當代青年普遍懷有成才的強烈愿望,也取得了不俗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充滿激情地予以肯定:“廣大青年用行動證明,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是好樣的,是堪當大任的!”[18]他還從自己親身經歷和無數成功經驗中總結了當代青年成長成才的途徑:“堅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練就過硬本領,勇于創新創造,矢志艱苦奮斗”[19]。其中,理想信念是成才路上的“總開關”;高尚品格是人才的“為人之本”;過硬本領是成就事業的“敲門磚”;創新創造是“青春遠航的動力”;艱苦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這“五點希望”為冀求成功的青年鋪就了一條在思想上、行動上通往成才目標的康莊大道,為新一代青年“如何成才”提供了最可行的綱領和指南。
《方案》的出臺,不僅為辦學導向提供了科學的“指揮棒”,更為青年受教育者成長成才提供了保駕護航的堅實力量,也為他們落實“五點希望”提供了鮮明的價值牽引。《方案》始終將“立德樹人”擺在首位,與青年成長為黨和國家需要的有用人才的渴望正相吻合。在一些具體規定上,尤其涉及學生評價方面,如“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簽的做法”、品行表現“探索學生、家長、教師以及社區等參與評價的有效方式”、招生考試“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階段開設體育課程”“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等“改變了不合理的學生評價方法,切合人才自身成長的需求,受到普遍支持和歡迎。《方案》也因此真正落到實處。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新時代人才觀指引教育評價工作全局,堅定正確的辦學導向,加大人才的培養力度,一個“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20],必將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