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大興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學,云南昭通 657000)
2017年,我國正式開啟推進高考改革機制的試點,并于2019年進行全面推廣,同時構建了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的考核目標,以基礎知識、綜合素養、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為基礎的教學要求。因此,為更好地配合與適應新高考改革的要求,化學教師必須以高考改革方案為依托,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征與發展需求,構建全新的化學課程體系。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在于放棄了傳統的文理科劃分機制,而采取“七選三”或“四選二”的選考機制。化學學科作為原來的理科必考學科,也成為可選學科之一。由于選科機制的優化調整,不僅學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特長優勢選擇學科,而且對教師的教學設計也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一方面,在選科機制下,選擇化學學科的學生大多對化學有一定的興趣,或者有著較高的學科優勢,因而總體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水平,縮小了內部差異,教師可以更好地顧及整體學生的發展訴求,設計更符合學生成長速率的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在學生的興趣導向下,化學學科的教學氛圍也更加融洽,學生的自覺性顯著提升,教師不僅更容易落實生本原則,而且還能讓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探究任務,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基于此,新高考改革對化學教學的改革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第一,教師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思維與觀念,既要認識新高考政策的特征與優勢,又能夠針對新模式下學生群體的整體水平、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能力進行策略調整,達到分層走班、高效教學的目的。第二,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手段與策略,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與特長優勢,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深度與廣度。
在新高考背景下的化學教學中,教師主要有三個層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第一,教學目標不明確。新高考制度徹底改變了原來的學科設置,化學從原來的理科必考轉變為選考學科,這就使教師必須改變原來的教學目標,并能夠依據新高考要求和新課程標準,制定符合選擇化學學科學生的教學目標。但目前部分教師對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理解不夠清晰,一方面未能將教學目標與新高考的考核評價指標形成統一關系,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并不能全方位地達到新高考要求的知識、能力、素養與創新等方面的水準。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還無法保證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有承接關系,既不能展現核心素養的培育價值,又無法展現化學學科的獨特屬性,從而成為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之一。
第二,教育思路不清晰。在新高考改革過程中,教師還需要建立清晰的教育思路,并由此建立完善的課程設計體系,確保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但顯然部分教師處于適應期與迷茫期,由于未能明確新高考制度改革帶來的直接影響與間接變化,這些教師仍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課程設計與開展,從而使得其課程活動難以符合當前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比較單一化,無法滿足“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需求;又如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以經驗為主,未能剖析和挖掘教材中的關鍵要素等。
第三,教學方法不完善。新高考制度改革為化學教師從整體上提高了學生水平,而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也要革新升級。但部分教師并未意識到該問題,所采用的教學手段仍以傳統的講授式為主,一方面缺乏對信息化教學手段以及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應用,另一方面未能根據課程性質與活動需求選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生活化教學、情境化教學、小組合作教學、項目驅動教學等。
面對新高考機制的改革,化學教師不僅要跟隨時代變化適應新的教學方式,更要明確新高考機制對化學學科教學帶來的影響,進而從根本上理解“教什么”的問題,解決化學教學改革的基礎問題。
1.研讀新課程標準,明確教學目標
新高考制度仍以2017年版(2020年修訂)課程標準為依據,以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為基礎目標,并針對性建立了符合課堂教學功能設計的“三層次”結構體系,提出了針對必修、選修以及必做實驗三部分課程內容的調整意見,對整體課程內容進行必要的增減與優化,由此為服務新高考制度建立了教學評一體化的體系框架。對此,教師需要以新課程標準為核心,進一步明確化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其一要以核心素養培育為中心,將學科核心素養內容滲透于課堂各個環節之中;其二要針對必修、選修與必做實驗三層次結構提出對應的目標設計,以此確定課程的深度與廣度;其三要圍繞教學評一體化體系,建立三維教學目標,針對性培育學生的知識水平、方法技能以及情感態度。
2.剖析新教材內容,把握課程深度
新高考改革帶來了教學變化,而教師同樣需要把握新教材的調整與優化。首先,在新高考方案下,化學必修一與二是學生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是全體學生必須學習并考試的內容,而高考則還需要囊括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等選修模塊。對此,教師必須明確其教材的調整目的,一方面降低了學業水平考試對全體學生的難度要求,另一方面通過選修課程提升了人才選拔的區分度,因而在教學內容把握方面,教師需要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側重。其次,人教版化學教材也進行了版本更新,教師還需要了解其中刪改的內容。相比較舊教材,新教材刪減了部分脫節的知識內容,同時增加了部分前沿的科技成果,在結構上也進行了調整。新教材對于知識體系的構建更全面,如必修模塊更注重整體性與邏輯性,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邏輯順序依次學習,并構建完善的知識建構;而選修模塊則更注重系統性與層次性,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逐層遞進、循序漸進地學習,進而不斷突破困難。此外,新教材還構建了“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的課程結構,教師需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多元發展需求,進而以教材結構與內容為基礎,設計更科學的教學活動,避免出現“盲人摸象”的教學活動。
3.重視實驗化教學,培育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離不開實驗教學,在新高考改革體系下,學生的實驗設計與應用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因此教師需要全面提高實驗教學的重視度,對于必做實驗,教師要積極推動開放性實驗改進,提高學生在實驗設計與實施過程中的自主性。同時也要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認知視野,拓寬其實驗設計思路,并以此強化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新高考背景下,化學教師不僅要有宏觀的改革認知,而且要建立微觀的改進思路,并由此形成細節化的教學規范與標準,以此為化學教學提供更詳盡的指導。
1.優化教學設計,凸顯核心素養
教學設計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依據,也是確保課堂質量的關鍵。在新高考下,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應凸顯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并根據課程內容依次設計符合學科素養教育的教學活動。以“鈉及其化合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將本課的教學設計劃分為八項內容,并將其劃分到五項學科素養培育之中。其一,在“鈉的物理性質”“鈉及其化合物的化學性質”“焰色實驗”三項內容的學習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分別從微觀與宏觀層面理解,以此培育其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能力。其二,在“分析鈉與氧化鈉、過氧化鈉、氫氧化鈉與碳酸鈉等物質相互轉化”的課程環節,教師則要引導學生建立變化觀念與平衡意識。其三,在“探究鈉及其化合物轉化關系模型”環節中,教師則要培養學生的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素養。其四,在學習“設計氫氧化鈉、碳酸鈉以及碳酸氫鈉的相互轉化方案”中,教師則可以通過實驗設計活動,培育學生的實驗探究與創新意識。其五,在學習“侯德榜和侯氏制堿法”“用化學知識解釋社會新聞”等拓展內容時,教師也要督促學生建立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
2.升級教學手段,拓寬培養路徑
教學手段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教師還需要具備分析課程內容并選擇合適教學方法的能力,以此針對性滿足新高考制度對化學學科教學的要求。首先,教師要注重化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能夠引導學生利用化學解釋自然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分析現實情況等,以此讓學生感受化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其次,教師要善用問題串引導,幫助學生構建一體化的知識建構。高中階段的化學知識較為散亂,而教師需要注重知識點的總結與劃分,并通過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以此達成知識整合目的。此外,教師也要注重實驗的創新以及學生的興趣建設,一方面改變傳統的固化實驗思維,學生自主設計與操作,另一方面則要借助多元手段與設備支持激發學生興趣,學生更主動地參與活動與實驗。
3.完善教學反饋,教學評一體化
在新高考要求下,教師還需要推進教學評一體化建設。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以學生的學習反饋和評價結果為依托,通過學生的建議以及實際表現出的能力缺陷,進一步優化其教學設計。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建立環節化、過程性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在預習、課堂學習、實驗活動、課后作業、考試訓練等環節中的能力與素養表現進行評價,展現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并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與自我完善能力。
在新高考制度下,教師必須將改革思路與教育觀念落實在行動中,并通過教學方法與實踐,展現真實的教學效果與水平。
1.堅持生活化理念,將生活融入化學
化學與生活緊密相關,自然現象也是展現化學規律的重要內容。而當前的化學高考命題越來越趨近學生生活,因而生活化教學成為教師必須采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在學習“乙醇與乙酸”相關課程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情境進行引導教學。首先,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飯店廚房中的腌肉過程,展示老師傅腌肉時加入醋與酒的過程,而在腌制過程中會有香味散發出來。其次,教師可以將情境與學生生活進一步聯系,由此設置情境問題:同學們,你們是否觀察過,爸爸媽媽在炒菜或腌肉時,會不會添加醋和料酒呢?通過該情境,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該過程中生成的香味屬于什么物質,進而探析其中的化學反應,由此達到對“乙醇與乙酸以及酯”的理解與記憶。
2.堅持趣味化設計,用故事解讀化學
化學研究需要嚴謹認真的態度,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則要通過趣味化設計,消除學生的疲憊感,讓學生的個性思維與創新意識得以發散成長。
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表”相關課程時,教師可以將教學活動設計成三個環節。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門捷列夫創建元素周期表的紀錄片,同時講述其在研究金屬鎵過程中發生的趣味故事,以此激發學生的興趣基礎。其次,在正式教學環節,教師還可以開展“猜謎”活動,利用謎語的形式描述元素周期表中的特殊元素。最后,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編寫順口溜,或者搭配對應的背景音樂,以此幫助學生記憶元素周期表的順序。
3.堅持實驗化教學,以實驗建構化學
新高考制度對學生的實驗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化學命題中,實驗的考核形式也在變化,更注重對學生實驗設計能力與開放思維能力的考核。因此,教師還應從實驗教學層面進行改進。
例如,在“鹽的精制”實驗課程中,教師可以設計開放式實驗活動。首先,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構建小組,為各小組提供成分未知的帶有雜質的鹽水。學生小組通過討論分析,猜想其中可能存在的雜質與離子,并提出對應的雜質去除方案與流程。其次,各小組按照實驗設計實施實驗活動,通過分工合作的方式,依次完成離子檢測、雜質確認、提取雜質等活動,并最終完成實驗報告。最后,教師組織學生分享會,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分享其實驗設計思路與方案,由此進一步交流與互動。
綜上所述,隨著新高考制度的全面落實,高中化學教學需要進一步改革與優化。教師應針對當前教學面臨的問題,通過諸多手段解決“教什么”“如何教”“怎么教”的問題,以此為學生打造高效化的化學課堂,學生得以具備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素養與能力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