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冰雁,曹羅丹,李加林,3,徐 浩
(1.寧波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2.寧波大學土木工程與地理環境學院,浙江 寧波 315000;3.寧波大學 東海研究院,浙江 寧波 315000)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應納入地方課程開發計劃,提倡積極開發小尺度區域鄉土地理校本課程,并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至少安排一次野外(校外)考察或社會調查[1],鄉土地理校本教材的開發與應用得到廣泛關注。同時,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因其鄉土性和生活性,能夠有效銜接學生生活與地理知識,深化學生對鄉土文化的認識與理解,在培養學生鄉土情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擬在分析鄉土地理校本教材開發原則與模式的基礎上,以寧波市海洋文化為例,探析基于鄉土情懷培養的鄉土地理校本教材,為鄉土地理教材編寫提供實用范例。
鄉土情懷是指每個人基于與生俱來的地緣、血緣,對家鄉歷史、風土民情、物產名勝的自豪、熱愛之情,對父老鄉親的感恩之情,對家鄉發展與進步的關心與回饋[2]。通過深入解讀,類比家國情懷的構成[3],本研究將鄉土情懷進一步解構為鄉土認知、鄉土情感、鄉土意識、鄉土行為四個層次。鄉土情懷以最深層次的鄉土意識為核心劃分為認知、情感與行為三個尺度,鄉土認知是個體對其所處鄉土環境的感知,是鄉土情懷培養與發展的心理基礎,鄉土認知通過感性理解與加工升華至鄉土情感,對鄉土文化產生了初步的文化認同感,鄉土行為則是鄉土情感與意識的外在表現。
鄉土地理校本教材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與需求編寫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地理教科書,兼具地理教材、校本教材、鄉土教材的特點與功能(圖1),其目的是傳承鄉土文化,提高學生地方文化認同感。鄉土地理校本教材作為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4],其教學功能與強調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地理教材高度契合,具有知識、能力、情感態度三維塑造功能: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圍繞鄉土特征,綜合各類鄉土要素,如鄉土自然環境要素、鄉土人文環境要素,集中體現鄉土環境與鄉土文化,培養學生鄉土認知,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特定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手段塑造學生的鄉土情感與鄉土意識。因此,鄉土地理教材在培養學生鄉土情懷的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圖1 鄉土地理校本教材與鄉土情懷的關系
寧波市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是一座典型的海洋城市,其起源可以追溯至7 000年前的河姆渡時期,在寧波市人民開發利用海洋的漫長歲月中塑造了璀璨的海洋文化。因此,本文選擇寧波市海洋文化作為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專題案例,并以海洋文化為主線、以課程標準為框架開發設計寧波市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凸顯寧波市鄉土文化,實現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發展。
海洋文化是人類在開發利用海洋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民眾的生活方式、審美感受、價值取向,甚至影響國家發展戰略、體制創新[5]。寧波市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海域遼闊,歷史悠久,蘊藏著豐厚的海洋文化,如海洋經濟文化、海洋軍事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飲食文化。對比2004 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簡稱舊人教版)內容,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簡稱新人教版)新增“中國發展戰略例舉”專題,突出強調發展海洋經濟、維護海洋權益,要求學生理解海洋空間開發對國家安全的影響,海洋環境與發展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綜合上述兩點原因,本文以海洋文化為專題,凸顯寧波市鄉土環境,增強學生對寧波市海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培養學生鄉土情懷。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 年版)》明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出地理教學既要傳授學科知識,也要發揮學科育人的功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鄉土地理校本教材作為地理教學的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學科教育意義,與課程標準在知識傳授和情感培育方面有一致的目標。基于這一背景,鄉土地理校本教材開發過程要立足于課程標準,引導學生綜合各個要素,全面認識鄉土區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正確看待人類與海洋環境的關系,并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實現培養學生鄉土情懷的同時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作為典型的鄉土地理校本教材,遵循教材開發一般流程,契合鄉土地理教材開發模式[6]。因此,本文從教材目標設計、教材內容編寫、教材評價三方面展開闡述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開發設計案例。
基于鄉土情懷的構成要素,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設計目標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圖2):①通過海洋文化校本教材展現寧波市海洋文化特色,形成初級鄉土認知;②結合寧波市實際案例,通過情境教學,進一步認識和認同寧波市海洋文化,發展鄉土情感與鄉土意識;③通過實踐活動,將教材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發展鄉土行為。教材設計三級目標分別對應認知、情感、行為三個維度,由淺入深,依次遞進,最終形成以鄉土意識為核心、以鄉土行為為目標的鄉土情懷培養體系,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發展。

圖2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的目標
(1)教材內容選擇
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鮮明地突出鄉土地理特征與社會風貌,因此教材內容應集中在本鄉土范圍之內,反映出獨特的鄉土文化[7]。由于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教學目標與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學目標有高度契合性,因此,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從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篩選出與海洋文化及鄉土情懷相關的章節內容,將其整合歸納為海洋景觀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軍事文化和海洋環境保護四個層面,并確定寧波市海洋景觀文化、寧波市海洋經濟文化、寧波市海洋軍事文化和寧波市海洋環境保護為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四大專題。根據教材章節框架與課標要求,以寧波市海洋文化為基點,從寧波市景觀特征、經濟特色、海洋戰略、海洋環境四個方面選擇教學資源,對其進行整合與提煉,形成完整的教材框架(圖3)。

圖3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內容選擇
(2)教材內容組織
情境教學法在鄉土文化教學中能夠有效地將抽象的文化轉化為具體的、生動的場景,促進鄉土情感遷移與應用[8]。因此,本研究基于情境教學法,從寧波市海洋景觀文化、海洋經濟文化、海洋軍事文化和海洋環境保護四個專題,選擇自河姆渡時期至當代具有典型鄉土意義的教學情境(表1),根據教學情境整合教材內容,充分展現寧波市海洋文化的時代變遷,引導學生從時間跨度上理解海洋文化的本質,認識海洋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傳承與保護海洋文化的信念感。

表1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情境教學組織框架
(3)實踐探究設計
實踐探究活動是校本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將教材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在塑造鄉土行為中起到關鍵性作用。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實踐探究活動不僅限于課堂交流與討論,更多以實地調查、親身體驗等方式深刻體會海洋文化的內涵與魅力,以期實現知行合一。依據實踐探究活動設計原則,本研究將鄉土地理校本教材實踐探究活動設計思路概括為“一二三四”模式(圖4):①以培養學生鄉土情懷為根本宗旨,提升學生愛鄉愛國之情;②提倡課堂實踐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知識考查與能力考查并重的教學理念,充分融合教材知識與鄉土環境,發揮學生主體地位;③以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鄉土文化、理解認同鄉土文化、保護傳承鄉土文化為目標,實現知情意行和諧發展;④根據海洋文化的構成,學生實踐活動主要涉及海洋景觀、海洋經濟、海洋軍事、海洋環境四個方面,通過實踐活動認識寧波市海洋文化發展現狀。

圖4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實踐活動設計
本文以“寧波海洋景觀文化”專題中的“河姆渡文化”為例,設計寧波鄉土地理教材,具體內容可以通過二維碼了解(圖5)。

圖5 寧波鄉土地理教材電子版二維碼
教材評價是教材開發實施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首先,教材評價要注意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是教材的使用者,教師是教材的開發者,學生和教師是教材評價的兩大主體。其次,教材評價要注意評價內容的多元化,教材評價不僅要對教材的內容及其編排體例進行評價,也要對教材實施過程中對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所產生的影響進行評價。綜合上述兩點,本研究依據定量評價法設計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評價量表(表2)。

表2 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評價體系
鄉土地理校本教材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鄉土情懷有著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家國情懷的構成,將鄉土情懷解構為鄉土認知、鄉土情感、鄉土意識和鄉土行為四部分,在此基礎上依據鄉土地理校本教材編寫原則,明確寧波市海洋文化校本教材開發三級目標,提出以鄉土環境為基點選擇教學資源、以情境教學為框架組織教材內容、以實踐探究為途徑應用鄉土知識的教材編寫模式,設計多維度教材評價量表,為鄉土地理校本教材開發提供參考案例。在文化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讓學生了解家鄉文化,并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鄉土意識、家國意識,為家鄉和祖國的文化事業做出貢獻,這正是鄉土教育所希望達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