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晗,吳馮勝,徐執揚,吳飛華,蘇新杰,梁喜斌
[北京市垂楊柳醫院(清華大學附屬垂楊柳醫院) 骨一科,北京 100022]
C 型肱骨遠端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多為粉碎性,若處理不當往往造成嚴重后遺癥[1]。雖然內固定物及固定方式不斷改進,但對于C 型肱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仍具有挑戰[2]。手術入路方式較多,尺骨鷹嘴截骨入路是治療C 型肱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手術入路之一[3]。既往尺骨鷹嘴截骨處通常采用克氏針鋼絲張力帶固定修復[4],本次選擇15 例C 型肱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1 枚直徑6.5 mm 空心釘結合鈦纜張力帶復位尺骨鷹嘴截骨處[5],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6 年2 月至2021 年11 月北京市垂楊柳醫院骨科收治的15 例成人C 型肱骨遠端骨折患者。其中男6 例,女9 例;年齡38~69 歲,平均(55.13±10.10)歲;受傷至手術時間3~8 d;骨折AO 分型:C1 型2 例,C2 型6 例,C3 型7 例;致傷原因:交通傷8 例,摔傷7 例。
納入標準:①C 型肱骨遠端骨折;②新鮮骨折;③肘后三角關系正常;④骨折未損傷血管神經;⑤臨床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陳舊C 型肱骨遠端骨折;②有神經血管癥狀患者;③患肘骨關節炎患者;④基礎疾病較重,不能耐受手術患者;⑤伴精神系統異常患者。
臂叢或全身麻醉,健側臥位,健側腋下可墊軟墊。患肢上臂放置于托手架上,前臂自然放下。患肢常規消毒鋪無菌單。取肘后正中切口,至尺骨鷹嘴以上10~15 cm 處向下,經過尺骨鷹嘴向遠端側延伸5~8 cm 做切口;于鷹嘴尖端弧型向內側。按切口體表投影切開皮膚及皮下筋膜,向內外全層游離皮瓣,并向兩側牽開。在肘管內顯露并游離尺神經至尺側腕屈肌的第一肌支,將尺神經用橡皮條牽開并保護。暴露肘關節后側關節囊,切開關節囊找到尺骨關節切跡處無關節面覆蓋的裸區。
透視下至尺骨鷹嘴頂點沿尺骨髓腔置入1 枚2.5 mm 克氏針(6.5 mm 空心釘導針),使用醫用擺鋸在尺骨鷹嘴關節面裸區“V”形截骨。注意截骨前將紗布穿過鷹嘴半月切跡,提起鷹嘴、保護關節面。截骨至鷹嘴深度的3/4,中間部分的軟骨下骨應用窄骨刀完成。截骨后拔出2.5 mm 克氏針,將尺骨鷹嘴連同肱三頭肌向近端掀起,顯露肱骨遠端關節面及滑車。使用1.5~2.0 mm 螺釘復位固定粉碎關節面。橫向平行滑車置入3.5 mm 螺釘或者無頭釘固定滑車,使髁部于干部固定。使用克氏針、無頭釘將C 型骨折轉化為A 型骨折。隨后于肱骨內、外側放置3.5 mm 鎖定鋼板固定,兩鋼板垂直放置。骨折復位后,將尺骨鷹嘴復位至截骨處,同時將之前的2.5 mm 導針按原孔重新置入尺骨髓腔內,空心鉆沿導針擴髓,置入1 枚6.5 mm空心釘,(男性70~80 mm,女性60~70 mm)。隨后放置鈦纜形成張力帶固定尺骨鷹嘴,收緊鈦纜完成尺骨鷹嘴截骨的修復重建。鈦纜張力帶及空心釘釘尾應埋入三頭肌肌腱以下。尺神經前置,沖洗、放置引流管、縫合傷口。術畢。見圖1。

圖1 手術過程
術后處理:術后24 小時內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固定肘關節屈曲位80°~90°。術后1~2 周被動屈伸肘關節使活動度至0°~100°,術后3~4 周逐漸增加肘關節主動屈伸練習,術后5~8 周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可部分負重練習。
記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前及術后7 天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按照1992 年美國骨科醫師協會推薦應用中立位零度法記錄術前及術后1、6、12 個月肘關節屈伸活動度,即將關節的中立位設置為0°,正常肘關節活屈曲度為135°~150°。末次隨訪Mayo 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優≥90 分,良75~89 分,可60~74 分,差≤60 分。
采用SPSS 23.0 統計學軟件(IBM 公司,美國)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 例C 型肱骨遠端骨折,獲得隨訪10~17 個月,平均13 個月。本組平均手術時間(183±23.56)min;平均住院時間是(15.93±3.75)d。疼痛VAS 評分:術前疼痛VAS 平均評分(6.67±1.66)分,術后7 d 疼痛VAS 平均評分(3.20±1.15)分。肘關節屈伸活動度:肘關節活動度采用中立位零度法記錄,肘關節術前屈曲(48.67±19.591)°;術后1 個月時,肘關節屈曲(85.33±10.24)°;術后6 個月時,肘關節屈曲(101.22±10.61)°;術后 12 個月時,肘關節屈曲(119.33±11.63)°。末次隨訪Mayo 肘關節功能評分標準,平均85(65~95)分。優7 例,良5 例,可3 例,差0 例,優良率80%。術后未出現切口感染、血管神經癥狀等并發癥。末次隨訪時,X線片提示斷端對位對線良好,骨性愈合,未出現截骨處不愈合的情況。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12.6周。3 例出現創傷關節炎,2 例出現部分肘關節異位骨化。見圖2。

圖2 術前、術后12 個月X 線片
C 型肱骨遠端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是肱骨髁間骨折,且關節面多呈復雜粉碎性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所有肱骨骨折的33%。肘關節解剖較復雜,一個關節囊包括肱尺關節、肱橈關節、上尺橈關節。肘關節的活動度減少一半,整個上肢的功能將減少近80%。因此復雜的肱骨髁間骨折治療的目標是使肘關節固定穩定且無痛;使肘關節活動范圍良好,并且有力。不僅要求關節面解剖復位,堅強的固定,還要求進行早期的功能訓練[6-7]。早期功能練習,才能避免肘關節僵硬,保證肘關節功能得到恢復。
對于C 型肱骨遠端骨折一般采取肘后側正中入路。切開皮膚后,有劈開肱三頭肌入路,適應于關節外骨折,或者簡單的關節內骨折。有經肱三頭肌兩側入路[8],此入路不能直接暴露關節面,適用髁上骨折或者關節內簡單骨折。有經肱三頭肌舌形瓣入路[9],手術暴露視野相對較好,肱三頭肌舌形瓣愈合屬于瘢痕愈合,肌肉與肌肉愈合,對伸肘有一定影響,肱三頭肌力量恢復較差,同時肘關節需要固定至少3 周,術后關節發生僵硬較多。本科室目前應用較少。
目前對于C 型肱骨遠端骨折可使用尺骨鷹嘴截骨入路[10-11],本組病例均選用此方法。此法關節面暴露清晰,適用于關節面復雜骨折[12]。以往尺骨鷹嘴截骨多采用2 枚克氏針結合鋼絲張力帶方式固定[13]。本組病例使用改進方法,采用1 枚6.5 mm 空心釘結合鈦纜張力帶方式固定,術中透視下從鷹嘴頂部沿尺骨髓腔置入1 枚2.5 mm 克氏針(6.5 mm 空心釘導針),在尺骨半月形切跡上,有一個無關節軟骨覆蓋的裸區,在此處“V”型截骨,可減少對關節軟骨的破壞,截骨完成后拔出克氏針(導針)。鷹嘴截骨連同肱三頭肌向上翻起,避免尺骨鷹嘴遮擋[14]。
肱骨遠端被鷹嘴窩和冠突窩分為三柱,根據三柱理論本組病例選擇垂直安放鎖定鋼板方式[15]。考慮到肱骨遠端的形態,肱骨小頭、橈骨窩屬于外側柱,從后面觀察,肱骨小頭窩沒有關節面覆蓋。可將3.5 mm 系統外側鎖定鋼板置于外側柱后方,注意螺釘長度,不要超過對側關節面,避免伸肘時撞擊現象。肱骨內上髁的下方走行尺神經,手術過程中將尺神經松解至支配尺側腕屈肌第一運動支并遷移后,可放置3.5 mm 系統內側柱解剖型鎖定鋼板[16]。滑車在三柱結構中作為連接的部分,在伸肘時限制肘關節內外翻。內固定時要恢復滑車的寬度,但在使用復位鉗橫向鉗夾滑車時,滑車寬度容易被夾窄,特別是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如果滑車結構變化,將影響屈伸肘關節時尺骨半月形切跡的運動軌跡,導致活動障礙。本組病例選擇1.5~2.0 mm 埋頭螺釘固定滑車關節面,并平行滑車軸向置入1 枚3.5~5.0 mm 無頭釘固定滑車于內、外側柱上。
完成肱骨髁間滑車固定、垂直鋼板置入后,沿著原來導針孔重新置入導針,將尺骨鷹嘴截骨塊復位,透視下置入1 枚6.5 mm 空心釘。采用1枚6.5 mm 空心釘修復截骨處,簡化了手術操作。空心釘長度男性一般選用70~80 mm 長,女性一般選用60~70 mm 長。尺骨近端“8”字困扎鈦纜,使鈦纜埋于空心釘釘尾下方,并將空心釘釘尾埋入肱三頭肌腱深處,盡量貼近骨面,避免空心釘及鈦纜尾端刺激肱三頭肌腱,影響術后屈伸肘關節,減少術后對鷹嘴皮膚的刺激。鈦纜起到了張力帶作用,同時空心釘本身相當于髓內針作用。空心釘應盡量達到尺骨髓腔的最狹窄部,使空心釘遠端螺紋與髓腔皮質骨緊密結合,可增加空心釘的把持力。鷹嘴“V”形截骨復位后,愈合為骨性愈合,不是瘢痕愈合。有學者認為[17],經尺骨鷹嘴關節內截骨可造成新的關節內骨折,可能增加肘關節創傷性關節炎的發生率,且有可能影響肘關節功能活動。本組病例在隨訪期間,尺骨鷹嘴截骨處均未出現骨折移位、延期或不愈合等并發癥,關節活動度恢復良好[18]。有學者認為可保留關節面截骨[19],但是這種方法可能出現關節髁間骨折塊、髁間窩暴露不清楚的風險。
本組病例術后采取個體化功能鍛煉原則,一般術后屈曲位支具固定,第2 天根據傷口引流量≤20 mL,拔出引流管后開始被動輕微關節活動。每次持續10~20 min,每天2 次。應避免強行屈伸肘關節,防止關節周圍形成血腫所造成關節粘連影響肘關節活動度。3 周后拆除肘關節支具,使肘關節主動屈伸活動。術后1 個月行X 線檢查,根據X 線復查結果后始抗阻力活動。
綜上所述,C 型肱骨遠端骨折一般采取尺骨鷹嘴截骨暴露髁間進行髁間骨折復位,同時使用垂直放置鋼板方式固定肱骨遠端骨折[20]。使用1 枚6.5 mm 空心釘結合鈦纜的方式復位尺骨鷹嘴截骨,簡化手術步驟,提供了堅強的內固定。使用改良空心釘復位尺骨鷹嘴截骨結合垂直鎖定鋼板治療C型肱骨遠端骨折可達到解剖復位,減少術后創傷性關節炎發發生;術后早期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可以減少骨折術后并發癥。臨床療效肯定,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