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李萌,戚潤鵬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鄭州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膽囊結石發病率逐年上升,調查顯示19%膽囊結石患者合并膽總管結石,其臨床表現為上腹絞痛、放射性背痛,可引起膽源性胰腺炎等其他并發癥,已嚴重威脅患者身體健康[1]。臨床上常采用內鏡術治療,但存在術后結石殘留、復發等問題,因而早期預測復發具有重要意義。γ-谷氨酰轉移酶(GGT)主要分布于肝內膽管,其產生于肝細胞線粒體,經膽道排泄,其水平變化可反映結石殘留情況[2]。總膽紅素(TBil)在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患者中水平升高,并可參與該疾病發生發展過程[3]。甘油三酯(TG)可反映血液中脂肪酸含量,其水平升高可增加膽總管結石發生風險,并可能作為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獨立危險因素[4]。但GGT、TBil、TG 與膽總管結石復發相關研究報道相對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血清GGT、TBil、TG 水平,分析其與內鏡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的相關性,為臨床預測結石復發及該病治療提供參考。
選取2020 年2 月至2022 年3 月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五臨床醫學院(鄭州人民醫院)行內鏡取石術的80 例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2 例,女38 例;年齡38~52 歲,平均(44.95±2.18)歲;體重指數19~28 kg/m2,平均(23.21±1.27)kg/m2;膽總管結石直徑1~3 cm,平均(1.62±0.20)cm。依據術后1 年復發情況分為復發組22 例、未復發組58 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確診,且無肝內膽管結石;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合并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者;心肺功能較差且未能耐受全身麻醉手術者;存在手術禁忌證者;合并心、腎等臟器嚴重病變者;合并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內鏡取石術 全身麻醉后使用十二指腸鏡找到十二指腸乳頭,并查看其周圍情況,用超滑導絲經乳頭插入造影管,加入30%泛影葡胺,查看膽總管、肝總管,使用切開刀切開小乳頭,然后在膽管內放入一指引導絲,沿指引導絲,用取石網籃取石,采用球囊擴張乳頭、膽總管狹窄處,向膽管內再次加入指引導絲,置入鼻膽引流管,使先端到達肝門處,手術結束。術后予以抗感染、補液、抑酸等綜合治療,術后1 周行膽管造影,查看其是否存在殘余結石,若存在殘石,則行取石治療;若不存在殘石,則當即取出鼻膽管。術后1 年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肝外膽管結石即判定為結石復發[5]。
1.2.2 檢測血清GGT、TBil、TG 水平 分別于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采集晨起空腹靜脈血6 mL,采用3 5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取血清保存待測。使用OLYMPUS 全自動生化儀(日本奧林巴斯)檢測血清GGT、TBil、TG 水平。
①比較兩組基線資料:收集兩組年齡、性別、體重指數、生化指標[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堿性磷酸酶(AKP)、C 反應蛋白(CRP)、糖類抗原199(CA199)、糖類抗原125(CA125)]。②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 個月、術后6 個月血清GGT、TBil、TG 水平。③分析血清各指標水平與生化指標相關性。④分析術后3 個月、6 個月各指標對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采用EXCEL 軟件建立數據庫,常規進行邏輯檢錯處理;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分析不同數據類型。經K-S 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用χ2檢驗;Pearson 法分析相關性;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血清各指標對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采用相對危險度(RR)及其95% 置信區間(CI)分析血清各指標對術后復發危險度的影響。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復發組ALT、AST、AKP、CRP、CA199、CA125 水平均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術后3 個月、6 個月兩組血清GGT、TBil、TG水平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復發組高于未復發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GGT、TBil、TG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GGT、TBil、TG 水平比較()
注:1)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2)與同組術后3 個月比較,P<0.05。
Pearson 法分析結果顯示,GGT 與ALT、AST、AKP、CA199、CA125 呈正相關(P<0.05),TBil與ALT、AST、AKP、CRP 呈正相關(P<0.05),TG 與ALT、AST、AKP、CRP、CA125 呈正相關(P<0.05),見表3。
表3 血清各指標水平與生化指標相關性
術后3 個月:以復發組22 例為陽性樣本,以未復發組58 例為陰性樣本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聯合預測術后復發的曲線下面積(AUC)大于單項預測(P<0.05)。術后6 個月:以復發組22 例為陽性樣本,以未復發組58 例為陰性樣本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聯合預測術后復發的AUC 大于單項預測(P<0.05)。見表4。
表4 血清各指標對術后復發的預測價值
術后6 個月血清各指標預測術后復發的AUC較大,因而以術后6 個月各指標ROC 分析結果中的cut-off 值為分界,將患者分為高水平、低水平者,結果顯示,GGT、TBil、TG 高水平者術后復發危險度分別是低水平的1.685 倍、1.743 倍、1.608 倍(P<0.05),見表5。
表5 血清各指標不同水平者復發風險
膽總管結石與高鈣血癥、高尿酸血癥、脂質代謝異常有關,血鈣水平升高,可提升膽固醇晶體飽和度,促進膽總管結石形成[6]。
膽管在膽汁淤積情況下受累,影響GGT 排泄,致使GGT 水平升高,GGT 水平變化對膽道阻塞、繼發性膽總管結石診斷具有應用價值[7-8]。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6 個月兩組血清GGT 水平低于術前,且未復發組低于復發組,表明GGT 水平變化可反映復發情況。本研究發現GGT 與ALT、AST、AKP、CA199、CA125 呈正相關,表明GGT 與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發生密切相關。CA199、CA125 與膽總管結石密切相關,并可能作為預測繼發性膽總管結石的潛在指標,由于局部炎性反應、膽囊內膽汁引流不暢致使肝功能指標異常,膽總管結石可引起肝細胞損傷,致使GGT 水平升高[9]。TBil 可參與補體所介導的炎性反應過程,影響卵磷脂膽固醇酯酰轉移酶、血紅素氧化酶活性,促進膽固醇排除[10]。TBil 與代謝生成有關,可調節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參與多種疾病發生發展過程,并可能作為評估肝功能的潛在指標[11]。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6 個月兩組血清TBil 水平低于術前,且復發組高于未復發組,TBil 與ALT、AST、AKP、CRP 呈正相關,提示TBil 與膽總管結石復發密切相關,并可能參與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發生發展過程。膽總管結石復發患者靜脈血管存在大量淤血,可增高中心靜脈血,引起被動性肝淤血,造成膽汁排出障礙,進而增高血清TBil 水平;肝臟灌注不足可增加氧化應激損傷,甚至造成肝細胞凋亡,進一步增高血清TBil 水平;TBil 可與碳酸鈣表面鈣離子結合,形成膽紅素鈣絡合物,誘發結石,但TBil 具有抑制膽固醇分泌作用,其對膽固醇晶體形成無明顯影響。
TG 水平異常與脂代謝紊亂有關,可增加膽囊結石發生風險[12]。TG 與過度肥胖、高脂血癥等有關,TG 轉化為游離脂肪酸后可促進炎性介質合成、釋放,增加血液黏滯度,引起微循環障礙,致使膽總管功能異常,且對膽總管有細胞毒性功能[13]。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6 個月兩組血清TG 水平低于術前,且復發組高于未復發組,TG 與ALT、AST、AKP、CRP、CA125 呈正相關,提示TG 與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術后復發存在關聯性,且該患者體內存在明顯脂代謝紊亂,可影響膽固醇、膽汁酸合成分界,增加結石形成風險,這可能是膽總管結石復發的重要原因。TG水平升高可引起膽汁中脂類失去平衡,促進膽固醇飽和,抑制膽汁酸分泌,參與膽汁淤積發生過程,進一步誘發膽總管結石;TG 水平持續升高時,膽汁中促成核因子、抗成核因子失衡,抑制膽汁酸合成,增加膽汁中鈣離子、黏多糖含量,進一步生成結石[14]。血清學檢查是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患者術前必須檢驗項目,具有快速、方便、價格低廉等優點,其在膽總管結石診斷中具有一定價值。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6 個月GGT、TBil、TG 聯合預測膽總管結石復發的AUC 分別為0.830、0.910,較任一單一指標高,因此臨床應聯合檢測血清GGT、TBil、TG 水平對復發風險進行預測。同時本研究發現GGT、TBil、TG 高水平者復發的風險高于低水平者,表明GGT、TBil、TG 高水平可能增加術后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膽囊結石并膽總管結石內鏡術后膽總管結石復發患者血清GGT、TBil、TG 水平升高,聯合檢測其水平對術后復發具有預測價值,為早期預測膽總管結石復發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