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向利
(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寶豐分院 五官科,河南 平頂山 467400)
白內障是一種晶狀體發育異常疾病,主要表現為晶狀體部分或完全混濁,隨著近年人口老齡化加劇,其患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超聲乳化吸除術是其常用治療方法,具有組織損傷小、視力恢復快、切口愈合快及術后屈光狀態穩定等優勢[1-2]。虹膜松弛綜合征(intraoperative floppy iris syndrome,IFIS)是超聲乳化吸除術術中嚴重并發癥,其可導致手術視野縮小,難度增加,術中極易誤傷虹膜,引起虹膜萎縮、瞳孔縮小,進而導致術后瞳孔不圓及瞳孔復視、復移等[3]。目前,臨床尚未闡明IFIS 發生機制,發生后給手術帶來不確定性,加劇手術風險,嚴重影響預后。有研究指出,IFIS 發生可能與術前病史詢問不足、缺乏手術準備及處理經驗有關[4]。鑒于此,本研究選取563 例白內障患者,調查IFIS 發生情況,并構建logistics 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影響其發生的危險因素,旨在防止IFIS 的發生,提高手術安全性,改善患者預后。
前瞻性選取2020 年4 月至2022 年6 月來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寶豐分院擬行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老年患者563 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白內障診斷標準[5],晶狀體發生混濁和變性,變為不透明,以至影響視力;年齡≥60 歲;符合超聲乳化術指征;均為單側;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矯正視力后<0.5;晶狀體核分級Ⅱ~Ⅲ級。排除標準:視網膜脫落;應用除單純抗生素鹽水及人工淚液外的眼藥水;角膜病變;青光眼;影響術中虹膜形態的因素或疾病,如急性葡萄膜炎、假性剝脫綜合征、先天性前節畸形、眼部腫瘤等。
①松弛的虹膜基質在正常的前房灌注時出現虹膜涌動;②虹膜易經構建合理的超聲乳化白內障切口脫出;③術前預防措施無法阻止瞳孔進行性縮小,符合上述任意一項即可診斷為IFIS[6]。
1.3.1 超聲乳化吸除術 均由本院同組醫師實施,入院后,均進行裂隙燈檢查,并測量散瞳前后瞳孔直徑。術前滴入3 次復方托吡卡胺滴眼散瞳,每次間隔5 min,采取角膜切口,切口分為微切口(<2.2 mm)和小切口(3 mm)。術后醫生需填寫一份IFIS 調查表,描述術中IFIS 發生情況,處理方法和效果。處理方法:降低灌注流速,眼內注射粘彈劑或腎上腺素,降低虹膜拉鉤和吸力。
1.3.2 一般資料 取得院方同意后,收集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白內障病程、體質量指數(BMI)、吸煙史(時間≥1 d,平均1 支/d)、切口方式、飲酒史(時間≥1 年,每次≥50 g,飲酒≥3 次/周)、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近2 周內應用,如坦洛新、非那西丁、利血平、氯氮平等)、糖尿病史、抗血小板藥物應用史(氯吡格雷75 mg/d 或阿司匹林100 mg/d,持續3 個月)、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
1.3.3 質量保障 對調查員進行嚴格培訓和篩選,制定調查質量核查制度和數據質量核查等質量控制措施;資料收集完成后進行數據核對,審核合格后以雙人Epidata 軟件進行錄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采用SPSS 23.0 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進行IFIS 的影響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563 例>60 歲白內障患者術中發生IFIS 46 例,發生率為8.17%(46/563)。其中輕度15 例、中度25 例,6 例重度。
依據上述IFIS 發生情況進行分組,發生IFIS者納入IFIS 組,未發生IFIS 納入未發生IFIS 組。兩組年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FPG、HbA1c、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IFIS 單因素分析
以白內障患者術中是否發生IFIS 為因變量(是=1,否=0),以年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FPG、HbA1c、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為自變量納入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發現,年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FPG、HbA1c、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是白內障患者IFIS 影響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

表3 IFIS 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發現,563 例>60 歲白內障患者術中發生IFIS 46 例,發生率為8.17%,明顯高于國內水平[7]2.38%~3.18%。可能與本研究選取均為老年患者有關,進一步明確導致白內障術中IFIS 發生具體因素有助于制定針對性防治措施,改善預后。
Logistic 回歸方程分析發現,年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FPG、HbA1c、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是白內障患者IFIS 影響因素(P<0.05)。①年齡:隨著年齡升高,患者生理軀體功能不斷衰退,藥物負擔能力減弱,其皮膚肌肉彈性隨之下降,虹膜開大肌、虹膜血管功能呈退行性改變,加之其常合并多種基礎病癥,更易并發IFIS[8]。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已有相關研究[9]證實,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是IFIS 獨立危險因素(=0.583,95%CI:1.128~10.752),與本研究論點相符。分析認為:α-1 受體為虹膜瞳孔開大肌上受體主要類型,α-1受體拮抗劑可阻斷瞳孔開大肌上α-1 受體、腎上腺素等相結合,導致虹膜肌肉彈性喪失,引起虹膜血管功能失調和結構改變,從而引發IFIS[10]。相關研究顯示,長期應用α-1 受體拮抗劑可導致瞳孔進展為廢用性萎縮,引發功能障礙,瞳孔呈進行性縮小,因瞳孔縮小為虹膜病理性變化,即使停用α-1 受體拮抗劑,瞳孔開大肌功能仍不能恢復正常[11]。從表1 來看,服用坦洛新IFIS 發生風險最高,其余依次為非那西丁、利血平、氯氮平。③FPG、HbA1c:機體長時間處于高血糖狀態可致使眼部周圍組織呈缺血狀態,進而引起神經末梢結構異常,減弱神經支配能力[12]。交感神經系統功能支配著瞳孔開大肌,支配能力減弱引起術中瞳孔散大不足,增加術中IFIS 發生風險[13]。HbA1c 水平升高可引起視網膜血管損傷及循環紊亂,加劇炎癥反應,促進前列腺素表達,與促炎因子共同進入眼內,導致虹膜血管平滑肌緊張,散瞳效果較差,誘發IFIS。④散瞳直徑:本研究數據顯示,IFIS 散瞳直徑(6.16±1.15)mm 明顯小于未發生IFIS 組(7.72±0.85)mm,提示散瞳后瞳孔直徑縮小的白內障患者IFIS 發生風險更高,這主要與服用藥物產生的影響有關,研究[14]證實,連用1 個月坦洛新可導致瞳孔縮小,6 個月可導致虹膜收縮速率顯著下降。⑤其他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通過促進神經元放電,起到神經抑制作用,進而影響開大肌、血管功能及虹膜神經,導致IFIS[15]。本研究還顯示,具有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IFIS 發生風險是無藥物應用史的2.553、2.807 倍(=2.553、2.807)。
綜上所述,白內障患者術中IFIS 發生主要與年齡、α-1 受體拮抗劑應用史、FPG、HbA1c、散瞳直徑、抗精神病藥物應用史、苯二氮卓類藥物應用史等因素有關,建議臨床著重關注具有上述影響因素個體,做好術前和術中準備及應對措施,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減輕對預后不利影響。受限于臨床實際,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可能會影響部分結果偏倚性,日后需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的前瞻性隨機研究進行更為深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