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常潔,董少卿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腎內科,河南 洛陽 471003)
系統性紅斑狼 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累及腎臟、神經、肺臟、皮膚等多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狼瘡性腎炎(lupus nephritis,LN)屬于SLE 常見并發癥,其發病率占據SLE 的50%~80%[1]。臨床常采用糖皮質激素等免疫抑制劑治療,但不同患者病情轉歸不同,因而尋找新型非侵入性標志物對改善病情具有重要意義。CD4+、CD3+、CD16+/CD56+、CD19+屬于T 淋巴細胞亞群,其中CD4+、CD3+、CD19+屬于特異性免疫應答,CD16+/CD56+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應答,可參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生過程[2]。CD19+屬于Ⅰ型跨膜糖蛋白,可刺激B 細胞分化,促進漿細胞分泌抗體,還可分泌細胞因子,進而調控免疫應答[3-4]。目前關于T 淋巴細胞亞群與LN 疾病轉歸相關性尚未明確,本研究將檢測其水平變化對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為LN 治療提供新思路。
選取2019 年1 月至2022 年3 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82 例LN 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病情嚴重程度[5]分為輕度21 例、中度32 例、重度29 例。治療6 個月后根據疾病轉歸情況分為轉歸良好組65 例、轉歸不良組17 例。轉歸良好組:男25 例,女40 例;年齡24~42 歲,平均(32.16±2.72)歲;體重指數22~26 kg/m2,平均(24.01±0.52)kg/m2;病程1~3 年,平均(1.52±0.14)年。轉歸不良組:男10 例,女7 例;年齡23~43 歲,平均(33.52±2.85)歲;體重指數21~27 kg/m2,平均(23.85±0.41)kg/m2;病程1~2 年,平均(1.46±0.11)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符合LN 診斷標準[6]且病理類型均為Ⅲ型及以上狼瘡;無血液疾病者;無過敏性疾病者;首次確診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者;合并其他腎病者;凝血功能異常者;精神障礙者;合并惡性腫瘤者;近3 個月內發生嚴重感染或發熱者;近期接受抑制機體免疫反應藥物治療者。
1.3.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接受糖皮質激素治療,口服醋酸潑尼松片(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323,規格:5 mg),1 mg/(kg·d);口服免疫抑制劑霉酚酸酯(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240,規格:0.25 g),1 g/次,2 次/d,連續治療6 個月。治療結束后評價疾病轉歸情況,轉歸良好定義為: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尿蛋白含量降低50%,血清蛋白水平≥30 g/L,血肌酐恢復至正常水平,否則視為轉歸不良[7]。
1.3.2 檢測血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放入含有肝素抗凝采血管內,分別加入CD4+、CD3+、CD16+/CD56+、CD19+標記的熒光抗體(美國Abnova 公司),使用FACSAriaⅡ流式細胞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公司)檢測CD4+、CD3+、CD16+/CD56+、CD19+。
①比較入組時兩組不同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尿素氮、24 h 尿蛋白、補體C3、補體C4、白細胞、紅細胞沉降率(ESR)、尿沉渣紅細胞數。②比較治療前、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兩組及不同病情嚴重程度(入組時)患者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③分析各指標與生化指標、病情嚴重程度相關性。④分析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各指標對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
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兩兩間比較采用LSD-t檢驗);應用Pearson 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與生化指標的相關性;應用Spearman 分析T 淋巴細胞亞群與病情嚴重程度相關性;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對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不同方案間的曲線下面積(AUC)比較采用DeLong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轉歸不良組血清白蛋白、補體C3、補體C4水平低于轉歸良好組,血肌酐、尿素氮、24 h 尿蛋白水平,尿沉渣紅細胞數高于轉歸良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兩組CD4+、CD3+、CD16+/CD56+高于治療前,CD19+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轉歸良好組CD4+、CD3+、CD16+/CD56+高于轉歸不良組,CD19+低于轉歸不良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 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注:1)與治療前比較,P<0.05;2)與治療1 個月后比較,P<0.05。
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CD4+、CD3+、CD16+/CD56+降低,CD19+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各指標水平()
表3 不同病情嚴重程度患者各指標水平()
注:1)與輕度比較,P<0.05;2)與中度比較,P<0.05。
CD4+、CD3+、CD16+/CD56+與白蛋白、補體C3、補體C4 呈正相關,而與尿素氮、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P<0.05);CD19+與白蛋白、補體C3、補體C4 呈負相關,而與尿素氮、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P<0.05)。見表4。
表4 各指標與生化指標、病情嚴重程度相關性分析
以轉歸不良組17 為陽性樣本,以轉歸良好組65 例為陰性樣本,繪制ROC 曲線,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3 個月后各指標聯合預測疾病轉歸的AUC 大于單項預測(P<0.05),且治療3 個月后各指標聯合預測疾病轉歸的AUC 大于治療1 個月(P<0.05)。見表5。
表5 ROC 分析各指標對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
LN 發病機制與免疫復合物形成、炎性反應、遺傳、免疫應答等有關,免疫細胞因子異常分泌可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其病情進展與疾病轉歸密切相關,因而尋找LN 發生發展相關分子標志物對疾病轉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8-9]。
CD3+與T 細胞受體結合,可傳遞T 細胞受體、抗原結合的信號,促進機體免疫抑制形成,可積極參與機體應對刺激、感染等過程;CD4+T 淋巴細胞可進一步分化為輔助性T 細胞1(Th1)、輔助性T 細胞2(Th2)、輔助性T 細胞17(Th17)、調節性T 細胞(Treg)亞群,不同亞群細胞因子可互相轉化,維持機體免疫平衡[10-11]。抗原刺激下T 淋巴細胞激活,可生成大量淋巴因子,并可維持機體免疫內環境穩定,若T 淋巴細胞亞群平衡異常可介導免疫性疾病發生過程[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CD4+、CD3+、CD16+/CD56+高于治療前,CD19+低于治療前,治療后轉歸良好組CD4+、CD3+、CD16+/CD56+高于轉歸不良組,CD19+低于轉歸不良組,且CD4+、CD3+、CD16+/CD56+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而降低,CD19+隨著病情嚴重程度增加而升高,提示T 淋巴細胞亞群失衡可能促進LN 病情進展,并可增加LN 疾病轉歸不良發生風險。其原因可能為CD4+、CD3+、CD16+/CD56+水平降低主要為誘導細胞數目減少,促使機體中參與免疫抑制作用的細胞減少,破壞機體免疫平衡,降低其免疫抑制作用,進而激活自身反應性T 細胞;CD19+增加后可減弱T 抑制細胞功能,促使機體產生相應抗體,進而造成體液、細胞免疫異常,最終促進LN 轉歸不良。
補體是一種具有酶活性的球蛋白,補體C3、補體C4 水平降低表明補體活化功能異常,其水平變化與LN 疾病活動度呈負相關,研究表明免疫復合物可激活補體,促使SLE 腎臟受累[14]。尿蛋白、尿沉渣紅細胞數可反映腎臟病變程度[15]。本研究結果顯示,轉歸不良組血清白蛋白、補體C3、補體C4 水平低于轉歸良好組,血肌酐、尿素氮、24 h 尿蛋白水平、尿沉渣紅細胞數高于轉歸良好組,進一步研究發現CD4+、CD3+、CD16+/CD56+與白蛋白、補體C3、補體C4 呈正相關,與尿素氮、病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而CD19+與之相反,表明T 淋巴細胞亞群可能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反應、炎性反應,進而促進LN 轉歸不良。本研究中治療后各指標聯合預測疾病轉歸的AUC 大于單項預測,提示T 淋巴細胞亞群對LN 疾病轉歸具有一定預測價值。考慮其原因為T 淋巴細胞亞群可誘導Th1、Th2 等其他因子產生,引起LN 患者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異常,促進LN 病情進展,進一步影響疾病轉歸。
綜上所述,CD4+、CD3+、CD16+/CD56+、CD19+聯合預測可提高對LN 患者疾病轉歸的預測價值,可為判斷LN 病情進展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