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瑩
摘要: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二級學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戰。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在高校擔任二級學院心理輔導員的實際工作經驗,分析“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探索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并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工作目標、主要任務等方面提出“互聯網+”時代高校二級學院“1245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為各高校、職業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二級學院;“互聯網+”時代;“12455”心理工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3)30-0045-04
隨著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1],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需要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高校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近年來,“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在學業、戀愛、人際關系、職業規劃等方面出現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導致高校一級心理中心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2]。而高校二級學院直接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到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3]。因此,分析目前高校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結合“互聯網+”時代“0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對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及時化解學生心理危機具有重要意義。
1.社交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當前,社交媒體已成為高校學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部分學生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和臨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情都是使用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加劇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4]。一方面,大學生心智尚不成熟,容易被網上的不良信息所迷惑而產生自卑、盲目攀比、厭世等心理。另一方面,網絡游戲、網絡直播以及各類社交媒體軟件使部分大學生沉迷其中。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睡眠質量,分散其注意力,導致其學習動力不足[5]。
2.部分“0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現狀分析
目前,部分“0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有:有時以自我為中心,大局意識相對薄弱;網絡中比較活躍,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被動,網絡和現實行為表現有時不一致;價值取向多元,更關注現實意義;有時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艱苦奮斗精神不足;競爭意識較強、精神壓力較大,導致心理問題頻繁出現[6]。新時代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有神經衰弱、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人格障礙、網絡成癮以及雙向情感障礙[7]。
1.網絡心理育人成效欠佳,缺乏頂層設計
大部分二級學院網絡心理育人內容較少且枯燥,學生瀏覽量不高,網絡心理育人成效不顯著。主要原因在于二級學院缺乏頂層設計,對于網絡心理育人重視程度不夠,網絡心理育人隊伍專業性不強,推出的內容不能吸引大學生,內容的直觀化和動感化有待提高,未能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特點去精心設計和統籌謀劃,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網絡心理育人模式。
2.工作隊伍專業性不強,缺乏專業背景
目前,高校二級學院的心理輔導員大部分是非心理學專業畢業,平時參加培訓的機會較少,專業水平不高。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流動性較大,大部分輔導員平時忙于繁雜的學生工作,很少有時間去鉆研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實踐經驗不足,很難培訓好朋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得二級學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做深做實。
3.活動開展效果不佳,學生參與度不高
高校二級學院在每年的心理健康文化節和新生心理導航月期間均開展系列心理健康活動,但是從整體來看學生參與度不高,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不愿走出宿舍參加活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活動創新性不夠,未能吸引“00”后大學生前來參與。二是目前學生比較自我,更關注活動本身的現實意義,如參加這項活動我能得到多少學時,這個活動能給我帶來什么,等等。如果沒有任何回饋,他們可能去做其他事情,不愿意參與學校的活動。三是部分學生不愿走出宿舍,認為社交媒體、網上沖浪足以滿足他們的業余生活需要。因此,高校二級學院如何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值得進一步探究。
1.緊扣一個目標,把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盤”
教育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健康教育、監測預警、咨詢服務、干預處置‘四位一體’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更加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和相關部門協同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更加完善”這一目標。高校二級學院應緊扣“以人為本,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人人參與”這條主線,全面關照學生,服務學生,把重點放在“教育+預防”,協同各部門聯動,將學生的“心事”放在心上,不斷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把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盤”。
2.守牢兩個陣地,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氣象站”
(1)筑牢線上網絡心理育人陣地。網絡思政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心理育人更是“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環。高校二級學院應與時俱進,學生活躍在哪里,就要在哪里下功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定期關注學生的QQ、微信、學校微博、超話等社交媒體動態,做好“氣象站”式的學生心理動態排查;守牢意識形態主陣地,強化學生思想意識;搭建“心靈樹洞”、話題討論、預約咨詢等服務平臺,傾聽學生心聲,回應學生關切;在年級群、班級群以及其他新媒體平臺以學生喜愛的動畫、短視頻等形式積極宣傳心理援助熱線,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心理健康。
(2)高標準建設線下心理工作站。高校二級心理工作站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斷夯實體制機制,加強頂層設計,建設一支“能打勝仗”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舉辦一批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打造一處“零距離”的心理健康服務立體空間,完善一套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體系,暢通一攬子心理援助渠道,切實發揮出二級心理工作站的職能使命,將高?;鶎有睦碛斯ぷ髀涞綄嵦?。
3.完善四級體系,織密心理健康教育的“防護網”
(1)夯實四級預警機制。二級學院要完善“學?!合怠嗉墶奚?個人”四級預警網絡,使隊伍成員練就一雙會發現問題的“慧眼”,輔導員和班主任要定期走訪學生宿舍,建立班委聯系宿舍制度,以宿舍為最小單元依據四級預警機制執行零報告、日報告、周報告制度。二級學院還應定期召開特殊類學生研判會,壓實四方責任,充分實現四級聯動,做好心理健康工作的“守門員”。
(2)關注四個重點維度。二級學院應建立安全穩定信息庫,將學業困難、家庭經濟困難、意識形態問題、人際交往困難、就業困難等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群體分類管理,動態追蹤,形成“一生一檔”“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教育長效工作機制。
4.落實五育并舉,下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盤棋”
(1)以德育心,打造“思政+心理”育人模式。二級學院要將心理育人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筑牢“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形成以中國紅為底色、矢志不渝厚植家國情懷,以青春綠為初心、矢志不移弘揚愛校榮校,以科技藍為使命、矢志奮斗培養奮斗青年“思政+心理”的以德育心模式。
(2)以智慧心,構建“專業+心理”育人格局。二級學院要牢牢把握輔導員隊伍和專業課教師“主力軍”、科普講座“主戰場”、專業課堂“主渠道”,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要聯合黨建、學科競賽、創新創業類活動,多渠道、全方位地融入心理元素,努力構建專業知識學習與健康心態培養同向同行的“大心理”育人格局。
(3)以體強心,完善“體育+心理”育人機制。二級學院要有效利用高校“步道樂跑”第二課堂資源,組織運動打卡、熒光夜跑、趣味心理運動會、籃球賽等各類體育活動,保障學生每天2小時的體育運動時間,鼓勵學生放下手機、走出宿舍、走向操場,在體育鍛煉中放松身心、健全人格。
(4)以美潤心,樹立“美育+心理”育人理念。二級學院要充分發揮美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要組織學生去福利院、養老院、基層社區進行社會藝術實踐,讓學生在發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增強社會責任感。
(5)以勞健心,搭建“勞動+心理”育人平臺。二級學院可以聯合學校后勤管理部門或當地社區,組織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以大學生“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為依托,將專業教育融入勞動教育,讓學生在“勞動大課堂”中體會父母的辛苦,珍惜勞動成果,在淚水與汗水中磨煉意志品質,疏導不良情緒,增強抗壓能力。
5.狠抓五項舉措,繪制心理健康教育的“同心圓”
(1)強化朋輩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朋輩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質量直接影響二級學院心理工作成效。二級學院應完善心理委員選拔和獎勵機制,每年定期評選優秀心理委員并在學院微信公眾平臺推送優秀心理委員個人事跡。心理輔導員要每學期召開一次全院宿舍長大會,糾正宿舍長只是“七品芝麻官”的錯誤認知;心理輔導員要整合各方資源,加大心理委員的管理和培訓力度。高校要努力提升朋輩心理育人隊伍的工作熱情和主觀能動性,打破“問題導向”的傳統工作思路,建設一支以“服務學生”為宗旨、“助人自助”的朋輩心理健康育人隊伍。
(2)分層分類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應按照宿舍、班級、學院、學校分層級開展。宿舍全家福大賞、宿舍校園尋寶記、宿舍睡眠打卡、宿舍風采大賽等活動能增進宿舍同學之間的友誼,幫助輔導員和班主任了解宿舍成員之間的關系,及時發現問題,有效化解宿舍矛盾。心理主題班會、班級破冰活動、素質拓展、班級主題團建等班級集體活動至少保證每月開展一次,重點關注不參加集體活動的學生,摸清楚不參加的原因,做好集體教育的同時要細化個體心理輔導。學院層面的活動要盡可能擴大覆蓋面,提升活動的趣味性,依托“320咱愛您”“525我愛我”等重要的心理健康活動日打造“一學院一品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活動,深化“五育并舉”,切實為學生謀幸福,引導學生關愛自我,正確認識心理健康。
(3)定期開展心理工作案例研討沙龍。二級學院應加強組織領導,在學院黨委副書記和心理輔導員的帶領下,定期在學工例會上研討心理問題學生案例,對重點關注的學生進行風險研判。輔導員要總結不同心理問題學生的特點,分享自己的管理經驗,交流處置心理危機的有效做法,制作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冊,匯編危機處置案例集,建立心理工作臺賬,結合沙龍討論成果完善學院心理危機干預應急預案,將心理育人經驗“寫在紙上”,將心理育人工作思考落到實處。輔導員還要定期分年級組織心理委員開展心理沙龍,第一時間掌握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和思想動態,傾聽學生心聲,了解學生訴求,不斷完善二級學院的心理育人模式,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組合拳”。
(4)聚合力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群體中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出現學業不適應,處理不好和導師的關系,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且比例在逐年遞增[8],因此,二級學院研究生心理教育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導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定期組織研究生導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二是要健全二級學院研究生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體系,實行“雙管”齊下,建立“一室一管”和“一組一管”研究生實驗室和課題組心理育人機制,選拔實驗室和課題組“心情預報員”,發現研究生有異常情況及時匯報。三是充分發揮青年教師的工作優勢,組織青年教師參與研究生系列活動,讓青年教師做研究生成長成才的貼心人、熱心人、知心人、引路人。四是要發揮“傳幫帶”作用,高年級師兄、師姐要主動指導低年級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減少研究生的科研壓力。
(5)扎實有效開展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團體心理輔導是一項以心理學專業知識為基礎、促進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心理團體實踐活動,對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9]。輔導員和班主任要掌握團體心理輔導工作技能,組織班級心理委員在班級內部開展朋輩團體心理輔導,增強班級凝聚力,加強學生之間的線下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找到集體歸屬感和幸福感。二級學院要善于將團體心理輔導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資助育人、班級建設、就業指導、黨團建設等多項學生工作中,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并對篩查出來的有心理困擾的學生,一對一提供針對性幫扶。
總之,“互聯網+”時代下高校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級學院應提高政治站位,明確自身職責,緊扣“以人為本,教育為先,預防為主,人人參與”這一主線,筑牢“線上+線下”雙陣地,圍繞心理健康工作的重點與難點,找差距、補短板、抓落實。二級學院要構建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多方育人合力,守好心理健康教育“責任田”,打通心理育人最后“一公里”,不斷提升心理育人質效,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J].中國電力教育,2023(05):6.
[2]韓三青,周強,李品慧.“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機制研究[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01):72-76.
[3]牛榮麗,田甜,劉鵬.淺析二級學院針對“00后”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管理機制的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01):99-103.
[4]孫旭媛.淺談“00后”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突破[J].教育現代化,2020,7(05):193-194.
[5]陳瑩,雷祺,高明杰.社交媒體使用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本土心理資本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21(05):120-127.
[6]Pim C,Filip S,Pauline A, et al. The Associations of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With Mental Disorder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J].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1(12).
[7]王征,陳曉萍.新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探究[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08):85.
[8]鄧麗芳,王姝怡.新時代研究生心理健康需求:現狀與影響因素———基于我國15所高校的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23(04): 83-88.
[9]劉庚.團體心理輔導在高校育人中的應用[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22,41(06):128-130.
Explor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Colleg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Internet Plus" Era
Yang Yuying
(Schoo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Jiangnan University,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mental health issues of college students pose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fo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in secondary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existing research,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era of "Internet plus", explor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colleges,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m, work goals Main tasks and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12455"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mode of secondary colleg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nternet plus" era,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econd level college; "Internet plus" era; "12455" psychological work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