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10月起施行的浙江《湖州市客運出租汽車管理條例》提出,申請辦理客運出租汽車駕駛員從業資格證的年齡限制,從60周歲延長至不超過65周歲。在此之前,杭州、成都、深圳、青島、昆明等地,都紛紛出臺相關文件,打破年齡“天花板”。
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當前我國60~69歲低齡老年人大約1.4億,預計2030年將增至2億多人。他們當中大多數身體狀況尚佳,發揮余熱的潛力很大,而且繼續參與社會活動的意愿較為強烈。據天津社會科學院一份調查數據顯示,60~65歲的低齡老人中有意再就業的比例為62.1%。不過,低齡老人求職之路卻非坦途,其中年齡限制是最大阻力之一。可以說,在我國即將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的大背景下,及時調整一些行業的年齡準入門檻,既是為低齡老人推開就業限制“玻璃門”,發揮余熱創造外部條件,也是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行車安全的角度看,一些網友擔心老年人身體素質跟不上,反應能力降低,但在如今50歲仍被視為“壯年”的情況下,65歲和60歲的實際差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衛星導航、輔助駕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還能抹平一部分年齡劣勢。此外,或是為了緩解“用工荒”,或是專門服務老年乘客,一些企業熱衷于返聘“銀發”司機,也同樣印證了“65歲開出租”的現實可行性。
既然65歲開出租都不成問題,那么擺脫刻板印象,打破更多崗位的年齡限制,這樣的期待理應得到更多回響。出租車行業在先行探索中觸及的一些核心關切,對其他行業也不無鏡鑒。比如,為了保證服務質量,加強安全保障,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很有必要。再則,低齡老年人就業本質上是一種雙向選擇,出臺更多配細則,加強人文關懷和權益保障,也是增進信任、促進共贏的應有之義。
社會發展日益多元,不在年齡上搞“一刀切”,也是與時俱進;給職業選擇提供更多可能,也是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