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民仆
提到秋天到了,我們經常想到“一葉知秋”,唐人有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一葉”開始只是泛指,并不是特指哪種樹葉,后來漸漸專指“梧桐葉”,比如近代詩人左河水的《立秋》中有“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里話豐收”。
“梧桐與秋天相連,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佟云霞解釋說。
戰國時期楚國人宋玉《九辯》云:“皇天平分四時兮,竊獨悲此凜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離披此梧楸。”上天將一年四季平分,而我悄然獨自悲嘆寒秋。白露已經降臨百草之上,衰黃的樹葉飄離梧桐和楸樹枝頭。
后世文人于是常用“梧楸”來寫秋天的來臨。如南朝梁代鮑泉的“露色已成霜,梧楸欲半黃”,唐代李白的“秋葉黃梧桐”“秋色老梧桐”,王昌齡的“金井梧桐秋葉黃”,都通過梧桐葉的變黃寫出時序的變化,把看不見的時光流逝轉化為可以捉摸的形象;白居易的“夜深醒后愁還在,雨滴梧桐山館秋”,以梧桐雨聲代指心中的愁;劉禹錫《秋聲賦》有云:“至若松竹含韻,梧楸早脫”,以梧桐葉落喻秋天到了。
“梧桐報秋”的說法也就沿襲了下來,明代王象晉所著《二如亭群芳譜》記載:“立秋之日,如某時立秋,至期一葉先墜。故云:‘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中寫道:“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