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海寧大力扶持泛半導體、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具有自身辨識度的特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尤其是在泛半導體產業集群培育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大力集聚國內外科技創新人才,打造了縣域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但同時也遇到了產業發展起步慢、規模體量偏小、主導企業數量少、市場融資乏力、相關人才欠缺、人才招引難等瓶頸。本文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引育龍頭企業、打造企業集群、創新金融工具、提供精準服務、引進培育并重、優化人才生態等產業集群與人才集聚協同發展路徑。
關鍵詞:泛半導體產業;人才集聚;協同發展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升級的多樣化需求的必然舉措。[1]近年來,海寧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自身優勢重點培育泛半導體、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在泛半導體產業上實現由 “拓荒”到 “領跑”,形成了以泛半導體產業核心元器件、基礎材料和集成電路關鍵裝備為核心的泛半導體產業集群,給海寧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產業基礎。
一、海寧泛半導體產業集群發展現狀
海寧民營經濟發達,市場經濟活躍,制造業發展的基礎良好。海寧傳統的皮革、經編、家紡三大產業擁有產業規模大、市場份額占比大的優勢,具有鮮明的塊狀經濟特色,但對資源的依賴和對環境的破壞比較大,進入21世紀,原先過多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式增長方式以及 “低、小、散”的產業格局遭遇嚴峻挑戰,傳統制造業面臨著發展瓶頸。2016年,面對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大趨勢,為了塑造產業的新優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海寧著力發展技術含量高、增長潛力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打出產業扶持培育 “組合拳”,不斷完善產業鏈、創新鏈,用真金白銀的政策和實實在在的服務,推動泛半導體產業乘勢而上,在行業內已經打響了海寧泛半導體的品牌。
(一)產業規模壯大,實力不斷增強
海寧市自 2016年布局泛半導體產業以來,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值、增加值快速增長。2022年,海寧市總共擁有泛半導體產業規上企業129家,較2016年增長了接近4倍,完成工業總產值194.81億元,較2016年增長了6倍。2022年,全市泛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占全市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 7.6%,較 2016年提高了 5.6個百分點。經過這幾年的培育與發展,海寧泛半導體產業規上工業企業數、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產值占全縣 (市、區)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等指標逐年攀升,充分反映了海寧泛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
(二)產業生態完善,要素保障有力
1.明確自身定位,創新發展體制機制
為了進一步優化海寧產業結構,海寧市委、市政府早在2016年底就開始謀劃布局泛半導體、生命健康、航空航天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形成了“3+3+3”的產業布局。海寧市率先啟動泛半導體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聚焦半導體專用裝備、核心元器件和基礎材料三個細分領域,適時向設計、封測和制程等其他領域拓展。
海寧建立起產業培育聯動機制,完善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海寧探索建立了以“一家上市公司、一個領導小組、一個產業規劃、一個實施意見、一套扶持政策、一個產業基金、一張招商招才路線圖、一所專業學校”為核心的“八個一”戰略新興產業培育聯動機制,明確了政府、企業和市場在產業培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規劃設計、體制保障、配套政策、發展模式和重點等方面為產業培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海寧還不斷強化人才政策的引導作用,制定出臺支持泛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專項意見,在原有人才政策的基礎上進行疊加賦能,有效保障人才、項目引進落地。如泛半導體產業人才項目啟動資助額度可上浮50%,技術研發人才可不受學歷、專業等條件限制直接認定為重點產業緊缺人才。
依托 “三區一城”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目前,海寧已經初步形成了產業鏈條互補、錯位發展的 “三區一城”泛半導體產業發展格局。海寧經濟開發區,打造 “泛半導體產業園”,重點發展半導體裝備、核心元器件等高端產品;在海寧高新區,打造 “杭州灣電子信息產業園”,重點拓展器件、模組等應用端市場;在海寧尖山新區,打造 “半導體基礎材料產業園”,集中發展半導體基礎材料產業;在海寧鵑湖國際科技城,重點建立科技研發機構,鼓勵引導企業設立研發 (技術)中心,打造公共研發孵化平臺。
2.搭建科研平臺,提供創新要素支撐
海寧大力引進各類半導體產業科創平臺,強化科研院所與高校之間協同創新,促進研發主體之間科研資源的共享與聯合技術攻關,同時充分利用域外科研資源,打造創新載體。海寧市已經引進和落地浙大半導體晶體材料與設備研究院、中科院先進半導體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臺,為海寧市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技術研發及人才支撐。海寧與這些大院名校共建創新載體,設立科研儀器設備共享庫,整合總價值1.37億元共130余臺 (套)大型科研儀器,盤活整體科研創新資源。聚焦產業痛點,建立泛半導體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已集聚工程師60名,破解行業共性技術難題22個。成立浙江浙大國際聯合創新中心,目前設有12個國際研究中心。設立5億元人才專項資金和5億元國際合作教育專項資金,支持國際校區全球攬才和樣板區建設。目前,國際校區引進人才獲評省 “鯤鵬行動”計劃專家1人;獲評國家級、省級海外引才計劃18人,13人已全職落地,落地率72.2%;獲評國家級、省級特殊支持計劃5人;獲評其他國家級、省級人才計劃1人。為了用好省內外科研資源,海寧還積極拓展域外飛地平臺。在上海、杭州、深圳、武漢等國內重點城市設立域外孵化器,引進優質人才和項目,完善海外引才網絡,2家海外創新中心 (英國倫敦、美國硅谷)成功列入省級創建。
3.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海寧充分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積極搭建企業與人才之間合作的橋梁,引導資本與技術實現精準對接。海寧積極利用本地泛半導體民營資本充裕的優勢和鮮明的產業特點,瞄準擁有國際領先科技項目但缺資金缺平臺的海外留學高層次人才,創新 “參股不控股”的投資模式,在解決人才項目資金難題的同時,給予其充分自主經營權,并將企業在市場、設備、制造、管理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共享,形成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成功探索出 “民資+海智”引才模式,有效推動了民營資本與海外高層次人才、科技項目的對接,實現民營企業和海外高層次人才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目前,泛半導體產業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業101家、省級企業研究院7家、省級研發中心15家,全市每萬名就業人員R&D人員數達307人。天通公司產品榮獲國內首臺 (套)認定,實現了海寧市國家級首臺 (套)零的突破。
4.建立政府引導的多元化投融資模式
海寧十分重視政府配套金融支持對產業發展和人才培育的帶動作用。海寧市通過撬動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積極建立產業基金和并購基金,初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參與的資本協同生態體系,推動泛半導體產業加快發展。具體來看,海寧成立了泛半導體產業基金和并購基金,總規模10億元,參與注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大基金二期2億元。2020年7月,又牽手國家大基金體系,成立了總規模為16億元的 “半導體裝備材料產業投資基金”和總規模為20億元的 “半導體芯鑫租賃平臺”。海寧探索創新型企業金融支持方式,讓金融機構走到企業、人才中去,建立融資庫,創新金融產品,最高可為缺乏抵質押的創新型企業解決5 000萬融資需求。組建了海寧泛半導體產業基金、安芯眾城基金、芯鑫租賃半導體基金、毅晟產業基金、精測產業基金等泛半導體產業專項基金,為海寧打造成熟的泛半導體產業配套金融鏈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5.政企合作,推動產教融合不斷深入
建立產教融合生態圈,打造人才培養新高地,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有機銜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海寧成立集成電路產教融合聯盟、創辦集成電路技術學校、舉辦產業高技能人才培訓、共建大學生實習實訓實踐基地等,為產業發展持續培養輸入人才1200余人。建立首席人力資源官聯盟和首席技術官聯盟,覆蓋企業400家,有效促進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引育、技術創新上的協同協作。特別針對海寧泛半導體產業發展,專門組建海寧市集成電路技術學校,重點建設集成電路專業群,構建集成電路專業模塊化課程體系,開展精準化、訂單式人才引育。
二、海寧泛半導體產業集群面臨挑戰
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規模總體較小,企業數量相對較少,以外部引進的增量為主,內生挖掘與培育發展有限,產業技術人才相對缺乏,突出表現在:
(一)產業發展起步慢,規模體量偏小
海寧泛半導體產業集群雖然有了大幅提升,但產業集聚尚在起步階段,產業配套還需完善,尤其與周邊發展較好的地區存在一定差距,如杭州、蘇州、無錫等地半導體產業都已有10—20年的培育時間,均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實力和集聚度。我市泛半導體產業除了天通及相關企業形成了一定范圍內的集聚外,其他企業以各自經營為主,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不多,企業生產過程中用到的高端裝備、基礎材料對外依存度極大,導致單體經營成本較高,抗風險能力較弱。
(二)主導企業數量少,市場融資乏力
一方面,海寧市半導體企業以配套支撐行業為主,產業鏈核心環節企業較少,上市及上市后備企業不多,企業整合的靈活性不高,且目前上市企業僅天通控股1家,億元以上企業28家,缺少在國內具有規模優勢、技術優勢的行業領軍企業,企業形態主要是以中小企業為主,短時間內難以撬動國家資源;另一方面,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已有投資主要來自政府投資平臺及重點規模企業,企業融資渠道特別是民間融資渠道有限,投資活力不足。
(三)產業人才欠缺,人才招引難
海寧泛半導體相關人才較欠缺,人才招引較難。領軍人才、技術研發人才招引難,海寧市半導體產業本地院校應屆電子信息相關專業畢業生流失嚴重,本地半導體技術人才培育周期長,難以滿足大量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本地半導體企業快速實現規模化發展。[2]尤其是泛半導體企業比較集聚的尖山新區、經濟開發區等幾大發展平臺均遠離市區,子女就學難、看病難、配偶安置難、商業娛樂設施缺乏等生活配套設施短缺,與其他半導體產業發達地區人才生活環境差距較大年輕的產業工人留不住,更嚴重影響高端領軍人才、技術研發人才的引留,制約泛半導體產業人才的招引與發展。我市兩所與電子信息相關的高校東方學院、機電學院畢業生留在本地的人數比率很低,以機電學院為例,2021屆畢業生中留在海寧的僅1.17%;2022屆畢業生中留在海寧的僅0.6%,往年平均留在海寧的也僅1.2%左右,即使是海寧籍的畢業生留在本地的也很少,2022年比率僅有17.5%。海寧雖已成立了“海寧市集成電路技術學校”等教培機構,通過“產教融合”的方式積極培養半導體產業人才,但人才培養時間周期較長,短時間內的人才供給率仍然不足。
三、海寧泛半導體產業集群發展路徑
(一)引育龍頭企業,打造企業集群
利用海寧市面向中小企業更為優厚的產業政策,吸引上海、杭州等周邊城市中小型半導體企業總部落戶海寧,提升海寧市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培育高質量企業,結合新興海工程,引育一批具有行業競爭力的創新領軍企業、鏈主型龍頭企業,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鏈主型龍頭企業建設配套產業園、產業鏈孵化器等載體,培育集聚一批細分領域 “專精特新”企業群體,加速形成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二)創新金融工具,提供精準服務
創新金融產品,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務。探索適用于早期發展階段的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私募債券和高收益債券等,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投資。抓住當前我國大力扶持專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機遇,推動市內外上市公司以及本地中小企業聯合成立泛半導體、新能源等股權投資基金、股權收購投資公司,發揮對泛導體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的支撐與促進作用。
(三)引進培育并重,優化人才生態
支持本地企業引進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持續研發能力、能實施重要產業化項目的國內外科技領軍人才。鼓勵領軍人才通過項目合作、兼職、擔任顧問等多種手段和方式為海寧市半導體產業服務,構建領軍人才儲備庫。對于在海寧工作的半導體技術研發人才,在住房、子女就學及其他社會福利等方面給予支持。對于產業技術人才,加大產教融合力度,引導海寧技師學院結合泛半導體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教學計劃和教學方式,培養復合型、實用型的高水平人才。[3]發揮海寧低密度住宅的吸引力,讓半導體人才住進園林式排屋、別墅,提升海寧半導體人才招引競爭力,加快建設宜業、宜居、宜學、宜醫、宜樂、宜融的良好人才發展環境。
四、結束語
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大力培育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極為重要。海寧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結合自身優勢重點培育泛半導體產業,在短短幾年內泛半導體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走出了一條縣域地區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特色道路,未來海寧還要繼續從引育龍頭企業,打造企業集群、創新金融工具,提供精準服務、引進培育并重,優化人才生態三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放大產業優勢,集聚更多要素和資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伍先福,黃驍,鐘鵬.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培育模式研究綜述[J].廣西職業師范學院學報,2021,33(01):19-26.
[2] 杜麗,沈錦標,徐江彪.關于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上海商業,2022(05):222-224.
[3] 王明姬.全球半導體人才爭奪的新特征、對我國影響及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23(02):74-76.
作者簡介: 付帥,男,漢族,湖北孝感人,碩士,助理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產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