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維梅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指學生對國家的一種認同、思想和理念。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契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中關于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的要求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而家國情懷根植于愛國主義文化深處,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讓家國情懷世代相傳至今,無論對小學生今后的學習還是未來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古詩詞教學是小學語文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和優秀情感培養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通過對實際課堂教學的調查,筆者發現一些語文教師的古詩詞教學偏重基礎知識,未能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學生的主要精力都用來背記詩詞,沒有形成對家國情懷的深刻認知和高度認同,不利于語文課程育人價值的實現。
家國情懷教育是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構成要素,對于發展學生情感、增加學生對家國情懷的感性認識有深遠的影響。而在問卷調查中,筆者通過分析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發現有些語文教師的家國情懷教育相對淺顯,教師對相關教學環境的構建沒有達到應有高度,難以對學生的情感發展產生影響,因此學生很難領悟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實踐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將相關教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學生實踐素養發展。但實際調查數據顯示,仍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將家國情懷與自己的實踐融合,原因就是教師忽視挖掘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素材,導致學生難以充分吸收具象的古詩詞知識,難以把握具體的家國情懷實踐方向。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知識時,主要依靠教師的講解和課外參考書的幫助。但一些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相對較低,長期依賴教師的解讀和課外參考書的幫助,沒有自主預習和反思的意識。這不僅會影響學生古詩詞學習質量的提高,還會影響學生的創新發展。
家國情懷在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凝聚力等方面有重要價值,利用語文古詩詞教學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促進小學生形成愛國情感,使之感受愛國主義在新時代的精神內涵。愛國是立德之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有利于學生形成愛國情感,積極弘揚和傳承愛國主義精神,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1]。
愛國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家國情懷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以之為學習、行為準則,規范自我言談舉止,從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修養提升,使學生在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提高自我思想品質。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強調,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能夠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豐富的學習經驗,掌握分析文本和獲取信息的技巧,形成正確的家國觀念與愛國主義精神品格,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發展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增加與家國情懷有關的教育內容,在豐富課堂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形成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自信,從而自覺進行傳承和弘揚。家國情懷是對國家和人民表現出的深情大愛,也是人民的理想追求。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語文知識,參與不同的實踐活動,能夠形成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認同,在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同時,堅守和踐行相關價值觀念,強化對家和國的責任與擔當意識。
古詩詞誦讀是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可以幫助學生品味詩詞中蘊藏的深層情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誦讀悟情,引導學生分析古詩詞的情感,感悟詩詞中蘊含的深層愛國意味,同化詩人通過詩句傳遞出的真情實感,由此增加學生對愛國情懷的體驗,使學生形成屬于自己的家國情懷[2]。
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示兒》一課教學為例,這是由宋代詩人陸游創作的一首絕筆詩,傳達了陸游臨終時的復雜情緒和愛國情懷,全詩用筆曲折、行文多變、渾然天成,平淡語言中折射出深厚、強烈的愛國情感。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示范正確讀法,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做好斷句標注,為下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逐步感知詩中的愛國情感。然后,教師要講“陸游臨終囑托”故事,引導學生聯想對應的場面,產生學習古詩詞知識的積極性,體會愛國主義詩人的政治抱負與家國情懷。教師可以播放舒緩的音樂,讓學生伴隨音樂誦讀詩句,按照正確的斷句方式來進行吟誦,體會詩歌意境,分析詩人臨終前對兒子的囑托。為了幫助學生感悟詩詞深層愛國意味,教師要板書“萬事空、九州同”,引導學生運用不甘心的語調進行誦讀,體會陸游心中的不甘與惆悵,解讀陸游因“九州不同”而悲的原因,使學生明白陸游唯一的遺憾是無法親眼見到祖國統一。最后,教師要聯系清明節祭奠烈士的經歷,引導學生誦讀后兩句詩,思考陸游對兒子的囑托,構建屬于自己的家國情懷,明白陸游對祖國統一的牽掛,體會他在臨終前的豁達。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歷史征戰示意圖,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戰爭,理解陸游的愛國之心,感悟詩詞中深層的愛國意味,鼓勵學生反復朗誦詩句,使之形成屬于自己的家國情懷。
古詩詞不同于白話文,理解難度相對較高,學生只有在教師的引導下開展有針對性的學習活動,才能理解詩詞中的獨特情感。因此,教師應當巧妙設疑,利用問題驅動學生學習,使學生了解詩人的經歷,感受古詩詞文本的情感表達特點,深入理解詩詞中的愛國情感[3]。
以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出塞》一課教學為例,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邊塞詩,在概括邊塞戰爭的同時,感嘆國無良將,反映出人民對和平的向往和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首先,教師介紹漢樂府詩集,引出古詩《出塞》,讓學生閱讀與詩人以及創作背景相關的材料,提出問題:“詩人為什么要寫這首詩?詩中傳遞了怎樣的愛國情懷?”然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重點關注詩人簡介與全詩情感分析,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初步感受詩詞中傳遞出的愛國情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回答來指導學生進行想象,使之切身感知詩詞中描寫的邊塞環境,并思考詩中描繪了哪些場景,以及詩人通過描寫什么來傳遞愛國情感,由此引發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度思考。教師要帶領學生通讀全詩,找出詩中寫的不同景物,將秦漢千年歷史與“萬里關”聯系起來,感受戍邊戰士的思鄉之情,結合詩人“但使龍城飛將在”的感嘆,體會世人對英雄將領的敬仰和懷念,感受詩中諷刺大國無良將的悲哀。最后,教師總結提出的不同問題,帶領學生復讀全詩,要求學生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深入思考全詩的愛國情感基調,巧妙設計疑問,帶領學生通過分析、解決問題,加深對古詩詞知識的理解印象,讓學生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
角色扮演是一種全新的古詩詞教學形式,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模仿詩人進行朗誦,與詩人融為一體,獲得家國情懷的體驗,建構屬于自己的愛國情感。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真切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教師要設計生動的角色扮演活動,構建引發學生深思的場景,讓學生把握情感基調,自發進行表演,真切感受詩人的家國情懷。
以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涼州詞》一課教學為例,這是一首由唐代詩人王翰創作的詩作,渲染將士出征前的華貴酒筵,表現衛國將士置生死于不顧的曠達,抒發捍衛祖國疆土的深厚愛國情感。首先,教師可以出示對應詩句的四幅畫:“荒涼邊塞的一次盛宴”“將士們開懷暢飲”“各類軍鼓與車馬渲染征戰氣氛”“將士征戰沙場”。然后,教師分別根據上述四幅畫的內容來解讀詩句,引導學生扮演開懷暢飲的將士,朗讀前兩句詩,真切感受詩人寓于詩句之中的濃厚的家國情懷。教師可讓學生模仿兩軍征戰“擊鼓吶喊”,生動還原古代戰爭場面,讓學生選擇士兵、將軍、謀士等不同的角色進行扮演,闡述自己在“戰場”上的任務,抒發保家衛國的愛國豪情,營造良好的古詩詞教學氛圍。為了幫助學生把握全詩的情感基調,教師可以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后兩句詩,分析“古來征戰幾人回”之中的悲壯與慷慨。最后,教師根據詩句中的夸張描述,設計“征戰后”場景,讓學生用低沉、悲涼、感傷的語調朗誦全詩,自行設計臺詞,表演在戰場上存活下來的戰士,從而深刻理解詩人飽含激情的筆觸,了解邊塞將士們軍營生活的艱辛和保家衛國的豪情。
讀寫結合是將閱讀與寫作活動進行聯系的教學,旨在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內容進行二次文學創作,加深學習印象。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古詩詞教學活動中的閱讀與寫作進行融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進行聯想和想象,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深刻理解所學的古詩詞,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升華家國情懷。
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從軍行》一課教學為例,這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愛國詩,表現了戰士保家衛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齊聲朗誦全詩,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詩進行謄抄,利用讀寫結合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西北邊塞風光,對雪山、金甲、樓蘭等意象產生了解的興趣,感受將士們的士氣。然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相關閱讀材料,讓學生了解戍邊將士的征戰經歷,了解邊塞孤城環境的惡劣,為將士們不畏艱險、報國御敵的壯志豪情所感動。教師可以利用詩句品讀活動,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閱讀體會,分析自己謄抄過的詩句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在讀寫結合活動中了解全詩的寫作特點,從景物描寫中將“青海湖”“雪山”“玉門關”等景象連成一片,想象西北戰場的畫面與景象。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凝練的語言來概括戍邊將士們出生入死、無所畏懼的戰斗經歷,有感情地朗誦“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詩,發揮讀寫結合活動的優勢,激蕩學生的愛國之情。最后,教師總結全詩寫景、敘事的內容,讓學生再次朗誦全詩,體會將士們保衛祖國的豪情,并進行古詩編創,將自己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和戍邊將士們視死如歸的決心融入詩中,使學生加深對古詩詞知識的印象,提高綜合語言應用能力。
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家國情懷,可以讓學生形成愛國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發展自身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自覺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小學語文教師可通過運用誦讀悟情、巧妙設疑、角色扮演、讀寫相連等策略,在古詩詞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詩詞之中蘊含的深層愛國意味,讓學生理解詩詞中的愛國情感,真切感受詩人的愛國思想感情,從而加深對家國情懷的體驗,達到較好的培養效果。教師應該基于課堂觀察、文獻梳理、問卷調查,對家國情懷培養提出實施建議,拓寬教學路徑,喚醒小學生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