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必椿
“雙減”政策的本質是減輕學生負擔,但是前提是保障學生學習質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滿足教學方法、教學內容進行優化和重組,以更好地滿足“雙減”政策提出的要求,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在不降低教學質量的同時,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
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保障學生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基于“雙減”背景,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作業設計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堂作業時,教師要充分關注“雙減”政策的基本要求,以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小學生的學習需求等,對課堂作業設計進行優化。具體分析如下:
(1)課堂作業設計要與課程標準和教材的要求相符,要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學習的開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要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作業的分配,避免布置死記硬背以及機械重復作業[1];(2)課堂作業要采用分層作業的方式,滿足學生個體差異需求,將課堂作業分為基礎類作業、提升類作業、創新探索類作業等;(3)課堂作業形式要多樣化,可以是口頭作業,也可以是實踐作業,一定要注意形式豐富,趣味性強[2],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興趣;(4)課堂作業量不應過大,要主題突出,與課堂內容緊密貼合,這樣才可以達到保障課堂效果、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1.趣味繪畫作業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時期,對事物的理解是具象的,因此,將趣味繪畫與小學語文課堂作業相結合,既可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興趣,又符合學生思維規律和特點,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進而達到“減量增質”的目的。教師可以結合課堂學習內容布置繪畫作業,通過繪畫引發學生想象、聯想,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創造力。在完成繪畫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體會到語文學習的魅力和快樂,最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以《海上日出》這篇課文為例,在學了相關知識以后,學生可以了解到日出前后的景象是完全不同的:日出前天還沒有大亮,只有天空是淺藍色的;日出以后,整個世界都是明亮的,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將自己想象中的海上日出的景象畫出來。這樣,一方面能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日出時的美麗景象,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3]。
2.表演型作業
小學生普遍渴望被關注和認可,并且具有很強的好勝心。結合小學生的這些特點,教師可以在課堂作業中融入表演,通過表演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中心思想的理解。表演型作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課堂學習效果,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思維以及審美情趣,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這與“雙減”政策不謀而合。
例如,在學生學了《紅樓春趣》這篇課文以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學生為了完美地完成作業,首先必須對課文中人物的形象、特點等進行深入分析,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賈寶玉的聰明細心等。然后,對角色的分配、道具的準備以及現場的布置等都要進行細心的準備。表演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學生的通力合作。因此,表演課本劇可以充分鍛煉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表演所需要的道具都需要學生親手制作,這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一定的培養作用。最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表演能夠將人物形象、特點表現出來,提升自身的形象表演能力。此外,通過表演,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會更加透徹,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也會有深刻的體會。
又如,在完成《扁鵲治病》這篇課文的教學后,為了增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體驗,教師設計表演性的課堂作業,要求學生自主選擇故事中的角色,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課堂表演,通過生動的表情和豐富的語言,將扁鵲醫術的高明表演出來,并在表演過程中體會課文中的道理:要防微杜漸,及時改正自身學習或者生活方面的缺點、不良習慣,防止釀成大錯[4]。
以往小學語文課堂作業基本都是以聽寫、抄寫等知識類作業為主,這樣的作業雖然可以達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容易使學生感到疲憊,甚至產生倦怠情緒,不利于“雙減”政策“減量增質”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要突破過去課堂作業設計單一化的局面,盡可能實現作業的多元化、多樣性,從而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滿足學生多元學習需求,使學生可以在愉悅的心態下完成課堂作業。
1.自主類作業
自主類作業主要是為了凸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在設計課堂自主類作業時,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興趣、班級學生學情進行,通過這樣的課堂作業,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同時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課后學習負擔[5]。
例如,在學完《金色的魚鉤》以后,學生被老班長崇高的精神所打動。當學生沉浸在其中無法自拔時,教師可以讓他們為自己布置作業。有的學生說:“我想把這個故事分享給我的爸爸媽媽。”有的學生說:“我還想再讀兩遍課文。”有的學生說:“我要看相關題材的書籍。”學生通過自己設計作業,可以調動完成作業的主動性,充分實現作業活動目標。同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了他們的創造力。
自主類作業使每一名學生都具有選擇的權利,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特長、愛好等進行選擇,這與“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教學理念完全相符。學生在完成自己設計的作業時,會更加積極主動,興趣也更加濃厚,完成的作業質量也更高。
2.拓展類作業
拓展類作業具體指的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對課程內容進行的延伸。語文教師要打破教科書的限制,走出課堂,讓學生從更廣闊的天地中汲取語文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在傳授了學生課堂知識以后,為學生設計相關的拓展類作業。例如,在《精衛填海》的學習中,學生了解到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有一次去東海游玩,不幸溺水,后來化作精衛鳥銜石填海,從中感受到精衛的堅韌與執著。此時,教師可以適當補充其他的古代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講述的是天出現塌陷,女媧不忍,于是煉五色石補天,體現出了女媧的大無畏精神。夸父逐日描寫的是夸父追逐太陽,直至渴死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望戰勝自然的愿望。學生對古代神話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為學生布置收集課外神話故事,并感受其中蘊含的精神意義的作業。
例如,《金字塔》這篇課文由兩篇短文組成,分別為《金字塔夕照》和《不可思議的金字塔》。第一篇主要描述了夕陽下金字塔的美麗壯觀,第二篇則是以胡夫金字塔為例,介紹了金字塔精湛的工藝等。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久遠的年代,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感到非常好奇。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并分享給大家。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升,知識面更加豐富,還對他們思維能力及語言能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3.分層次作業
每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學習思維不同,認知能力不同,學習基礎也不同,這就是所謂的個體差異。因此,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堂作業時,為了達到“雙減”政策所要求的“減量增質”的效果,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設計分層次作業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真正做到將課堂作業面向全體學生。另外,教師在設計課堂作業時,還應該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課堂作業中,教師可以通過師生互動,指導學生思考閱讀內容,讓課堂教學互動更加高效。
例如,在講解《精衛填海》這篇神話故事時,考慮到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在閱讀方法指導方面,教師通過課堂作業的分層設置,為學生指明思路。給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如何了解古文意思”作業,該作業為基礎作業,學生根據課文注釋就能完成,從而產生學習成就感,提高學習積極性;給中等生設計“這篇課文講了怎樣的故事”作業;給學優生設計“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怎樣的道理”作業。從學生個體差異出發,設計多層次作業,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思考問題階段,自主利用課文注釋,嘗試翻譯課文,講述故事,體會精衛鳥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完成閱讀作業的同時,學生總結出文言文閱讀策略:第一,通讀課文;第二,翻譯內容;第三,悟出哲理。
1.設計實踐作業
語文課堂實踐作業的設計十分有必要,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實施,先給學生設計合作任務,然后讓各小組之間集思廣益,通過實踐探索,共同討論,完成課堂作業。實踐作業的設計有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形成合作意識,能夠發揮學優生的幫帶作用,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
例如,《蝙蝠和雷達》屬于科普類文章,說明人類如何受蝙蝠身體結構的啟發而發明雷達,以解決飛機夜間飛行的安全問題。課堂上,教師為學生設計合作學習任務:以“第三次實驗結論”作為討論切入點,共同合作,探究人們究竟從蝙蝠的身體上得到了怎樣的啟示。這能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體會蝙蝠夜間飛行和探路原理之間的關聯。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作業任務,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對科學學習的興趣,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仿生學的實踐運用途徑。
2.設計觀察作業
小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主導地位。在課堂作業設計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和課文學習相關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或者觀看視頻,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在觀察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式觀察事物,與課堂教學內容相互融合,通過觀察作業的設計,為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減輕學生課堂學習負擔。
例如,在《蟋蟀的住宅》課文講解階段,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描寫事物過程中語言的運用特色,課堂上,教師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蟋蟀的住宅”圖片,在講解“住宅特點”時,為學生展示相關圖片,使學生通過細致觀察,體會蟋蟀住宅陽光充足、排水優良的特點,為學生帶來直觀的學習體驗。
在“雙減”背景下,語文教師應探索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全新思路,結合教學內容,對作業形式進行合理化設計,優化作業實施流程,用豐富的作業內容,為學生課堂高效學習提供支持,發揮作業設計和應用優勢,讓語文課堂教學真正實現“減量增效”。
“雙減”政策的出臺,加快了基礎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步伐。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課堂作業設計思路,通過對課堂作業進行合理調整,達到在保障教學質量和效果的同時,減輕學生課后作業負擔。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語文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任務的安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綜合能力。因此,教師應對課后作業的安排與設計予以重視,科學設計作業,提高整體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