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

【摘要】建構科學、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是出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目前,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已見成效,并有初步建構了自上而下的標準體系、標準起草中注重多部門協力合作、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除舊納新”、規制了出版行業多個維度的事項等進步性,但仍存在出版產業方面的標準建設短板突出、缺乏立法的有力支持保障、在實踐中應用程度不高等不足。未來,應通過建構科學完整的出版產業標準化體系、夯實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法治基礎、強化出版行業標準的教育宣傳推廣、多維打造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專業隊伍、積極參與出版行業國際標準相關工作等路徑,推動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出版 標準 規范化 實證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9-019-07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9.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中指出:“標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從中國古代的‘車同軌、書同文’,到現代工業規模化生產,都是標準化的生動實踐,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標準化在便利經貿往來、支撐產業發展、促進科技進步、規范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1]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是指運用標準化的原理和方法,為出版行業制定共同實施和重復使用的標準體系,以獲取最佳方案的活動。建構科學、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是出版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是實現出版工作科學有序的核心保證。本研究以我國出版行業現行標準的考察為邏輯起點,分析現有標準的進步性和不足,并提出優化建議。
一、我國出版行業現行標準實證考察
據統計,我國現行有效的專門規制出版行業的各類標準共計142部,其中國家標準33部、行業標準101部、地方標準2部和團體標準6部(見下頁表1)。通過對上述標準的實證考察發現,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主要呈現以下特征。
1. 出版行業標準制定工作的起步時間較早
通過梳理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制定史發現,相較一些行業和領域而言,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制定工作起步較早,最早的為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于1985年10月1日發布實施的《連續出版物著錄規則》(GB/T 3792.3-1985),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為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進一步優化升級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2. 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建設主力
統計我國出版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歸口主體發現,由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直接歸口管理的標準數量最多,既有《新聞出版知識服務:知識單元描述》(GB/T 38379-2019)、《聲像節目數字出版物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GB/T 33665-2017)等國家標準,又有《學術出版規范圖書出版流程管理》(CY/T 172-2019)、《辭書出版標準體系表》(CY/T 175-2019)等行業標準,總數高達66部,在現行142部出版行業標準中占比46.48%。可見,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是目前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主力軍。
3. 性質上表現為推薦性標準為主、強制性標準為輔
考察我國出版行業標準的性質發現,目前呈現出推薦性標準為主、強制性標準為輔的特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二條規定,“國家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等均為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采用推薦性標準”。目前,我國出版行業的強制性標準僅有1部,為歸口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管理的行業標準《環境保護標準編制出版技術指南》(HJ565-2010),①其余的141部標準均為推薦性標準。
此外,我國出版行業標準還具有行業性、地方性、團體標準關注點存在差異等特征,在此不一一贅述。
二、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進步性解讀
“出版標準是保證出版物在產、供、銷方面獲得最佳秩序的規則。”[2]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對我國出版事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 初步建構了自上而下的標準體系
我國出版行業目前已初步建構了自上而下的標準體系。在這些標準中,既有歸口國家新聞出版署、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印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部門管理的國家標準,如《開放式電子圖書出版物結構》(GB/Z 18906-2002)、《盲用數字出版格式》(GB/T 38640-2020)等;也有諸多行業標準,如歸口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管理的《圖書、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營銷分類法》(CY/T 51-2008)、《出版物發行標準體系》(CY/Z 13-2019)等;還有北京市《安全生產等級評定技術規范第84部分:出版物批發零售企業》(DB11/T 1322.84-2019)、山東省《政協宣傳數字出版規范:欄目與內容》(DB37/T 2725-2015)等地方標準和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AR出版物通用制作過程》(T/CADPA 9-2020)、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西城園協會《出版物數字化加工規范》(T/ZGCDSA 0002-2019)等團體標準。
2. 標準起草中注重多部門協力合作
通過對我國142部出版行業標準的起草主體梳理發現,不少標準是由多部門協同合作完成制訂的。例如,國家標準《盲用數字出版格式》(GB/T 38640-2020)由中國盲文出版社、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浙江大學、中國盲文圖書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華建宇通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版信圓融(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七家單位負責起草,行業標準《學術出版規范圖書出版流程管理》(CY/T 172-2019)由商務印書館、浙江大學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有限公司五家單位共同完成。
3. 一定程度上能夠做到“除舊納新”
隨著我國出版事業的加速發展,相關標準亦需改進升級。實證考察發現,在“除舊”方面,目前我國共廢止了國家標準《文化服務質量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第5部分:音像及電子出版物復制》(GB/T 28227.5-2011)、地方標準《天津市行政許可事項操作規程:出版物批發單位設立許可》(DB12/T 636-2016)、《天津市行政許可事項操作規程:出版物批發單位變更許可》(DB12/T 637-2016)三部標準,用新標準升級替代了《電子出版物術語》(GB/T 17933-1999)、《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GB/T 15835-1995)等五部舊標準。在“納新”方面,目前處于孕育期的出版行業標準共計七部,如 《數據論文出版元數據》(0205082-T-306)處于草案征求意見階段、《聲像節目數字出版物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0212129-T-421)處于草案審查階段、《中國出版物在線信息交換:圖書產品信息格式規范》(0171854-T-421)處于報送批準階段等。
4. 規制了出版行業多個維度的事項
通過對我國142部出版行業標準的考察發現,上述標準規制的出版事項具有一定的廣泛性。例如,《出版術語》(CY/T 50-2008)、《出版物發行術語》(GB/T 27936-2011)、《出版物上數字用法》(GB/T 15835-2011)和《出版內容資源標識的原則與方法》(CY/T 81-2012)等標準關注的是基礎性出版事務事項;《學術出版規范:表格》(CY/T 170-2019)、《學術出版規范:插圖》(CY/T 171-2019)、《學術出版規范:關鍵詞編寫規則》(CY/T 173-2019)、《學術出版規范:圖書出版流程管理》(CY/T 172-2019)等標準關注的是學術出版方面的事務事項;《數字出版內容衛星傳輸規范》(CY/T145-2016)、《數字出版業務流程與管理規范》(CY/T 158-2017)、《聲像節目數字出版制作技術要求及檢測方法》(CY/T 100-2013)和《音像與數字出版標準體系表》(T/CADPA 1-2019)等標準關注的是數字出版方面的事務事項。
三、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不足
1. 出版產業標準建設短板突出
當前,我國出版行業既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期,也面臨著不少挑戰,唯有走高質量的產業化之路,才能把出版行業做大做強,同時,“出版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部分,出版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文化產業提升也具有深刻意義”。[3]因此,從應然視角而言,我國應制定出臺支持和保障出版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系列標準,形成較為科學完整的體系。但回到實然層面,目前我國出版行業的標準主要集中在出版規范化方面,即著重關注的是出版的質量屬性,如國家標準《圖書和其他出版物的書脊規則》(GB/T 11668-1989)、行業標準《數據庫出版物質量評價規范》(CY/T 103-2014)和團體標準《出版物數字化加工規范》(T/ZGCDSA 0002-2019)等,而關注出版產業方面的標準較少,短板較為突出,亟待強化。
2. 缺乏立法的有力支持和保障
通過考察我國出版行業的法律規范發現,目前國家立法僅有《出版管理條例》對標準問題有所涉及,如第二十八條規定“出版物的規格、開本、版式、裝幀、校對等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規范要求,保證出版物的質量,出版物使用語言文字必須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和有關標準、規范”;第五十一條規定“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和標準,對出版物的內容、編校、印刷或者復制、裝幀設計等方面質量實施監督檢查”。但不難看出,上述條款僅僅是涉及了出版行業的標準問題,而不是專門對出版行業的標準化建設予以支持和保障。在地方立法層面,筆者2022年8月登錄全國人大法律法規數據庫查詢,發現直接規制出版行業的《上海市出版發行管理條例》《遼寧省出版管理規定》《青海省出版物發行管理規定》《云南省出版管理條例》《江西省出版監督管理條例》和《天津市電子出版物管理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均未對標準化建設問題予以規制。
3. 標準在實踐中應用程度不高
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歸宿和落腳點均在于服務實踐,如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制定出的標準在實踐中不被重視,甚至被束之高閣,即使建構了數量龐大、質量優異的出版行業標準化體系,在實踐中應用程度不高,也缺乏社會效益。筆者通過對一些出版行業相關單位的實地走訪發現,目前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在實踐中應用程度總體不高,受訪者主要態度有以下幾類:一是認為“目前出版行業的標準基本都是推薦性質,既然是推薦,不是強制,是否采用完全自愿”;二是認為“周邊的兄弟單位都沒有按照標準辦,我們也沒必要拘泥于此”;三是認為“過去一直都是這么做的,都沒有錯,沒有必要按照標準來”。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多種,以出版社為例,“目前,影響出版社標準使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對標準不熟悉、主觀不重視、增加成本、缺少支持、使用標準對產品銷售影響不大、缺少標準實施驗證和對職工收入不起作用等”,[4]因此下一步需要大力提升出版行業的標準應用。
四、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優化建議
基于前文分析,筆者建議,應以建構科學完整的出版產業標準化體系為核心,通過夯實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法治基礎、強化出版行業相關標準的教育宣傳推行、積極參與出版行業國際標準化建設相關工作等,推進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
1. 建構科學完整的出版產業標準化體系
“先進、科學的標準體系已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標準化有利于提升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有利于增強產業穩定性、有利于促進產業相互融通、有利于推動產業國際化發展”,[5]因此建構科學完整的出版產業標準化體系刻不容緩。
(1)夯實出版產業可持續發展基礎領域的標準化根基。筆者認為,目前出版產業的發展方向、出版產業的項目運營、出版產業園的建設發展等事務事項,應通過建構標準的方式予以夯實。具體而言,一是出臺具有非強制屬性的行業標準《出版產業發展指南》,對出版產業當前和未來的發展予以科學指引,為出版企業、地方文化管理服務部門等主體提供參考和幫助;二是參考國家標準,如《光伏產業項目運營管理規范》(GB/Z 35043-2018)的思路做法,頒布國家標準《出版產業項目運營管理規范》,對出版產業項目的項目實施條件、項目組織運行、項目預期成效分析和項目評價管理等內容予以明確;三是參考國家標準如《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服務規范》(GB/T 39678-2020)的制定模式,出臺國家標準《出版產業園管理服務規范》,對出版產業園管理服務的基本原則、服務保障、服務提供和服務質量管理等予以規制。同時,北京、廣東、浙江和江蘇等出版強省(市)和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本轄區出版行業的客觀實際,出臺相關扶持和規范出版產業的地方標準,如可參考《江西省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評定規程》(DB36/T 1339-2020)、《沈陽市電子商務產業園等級評定規范》(DB2101/T0042-2021)等標準的經驗做法,出臺出版產業示范區評定、出版產業園園區等級評價等方面的標準,鼓勵本轄區出版產業做大做強,為轄區出版企業的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提供評判的標準和依據。
(2)打造推進出版產業持續優化升級的標準化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6]出版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在產業創新、產業融資及產業國際化等方面不斷優化升級,以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與水平。鑒于此,相關標準的制訂工作必須跟上:一是為支持、鼓勵和規范出版產業的創新發展,相關主體可制定《出版企業創新能力評價規范》《中小型出版企業自主創新培育指南》《出版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規范》等不同類型和層級的標準,推動出版產業創新升級;二是針對“當前出版投融資活動存在著缺乏有效的管理體系、投融資創新不足、投融資結構不合理、投融資效益不佳”[7]等問題,可頒布國家標準《出版投融資項目分類和評估指南》,以規范和促進涉及出版產業的投融資活動;三是為提升我國出版產品“出海”質量,可參考行業標準《二手乘用車出口質量要求》(WM/T 8-2022)的經驗做法,頒布行業標準《出版產品出口質量要求》,為出版產品的出口設置門檻和要求,以提升我國出版產品在國際舞臺的競爭力。
(3)生成保障出版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序發展的標準化集群。“當前,隨著大數據、云計算、5G網絡廣泛應用于出版產業,數字化、網絡化乃至智能化出版正在加速發展”,[8]傳統出版產業也在不斷發生著裂變。從有聲閱讀到電子藏品,從出版產品電商直銷到出版物IP衍生品運營,從實體書店到文化體驗空間,一批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為出版產業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但不可否認,在資本迅速擴張之下,部分出版產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存在野蠻生長的問題,亟待通過標準的確立來確保這些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質效和方向。如針對當前“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產品服務、運營模式、供求匹配方式、商業模式、產業治理等均發生了深刻改變”[9]的現實背景和客觀需求,可出臺國家標準《數字出版產業項目規劃、運營管理規范》,以保障和提升數字出版產業的運營質效。同時,對于一些細分賽道,可出臺行業標準《有聲閱讀服務平臺規范》,以提升有聲閱讀服務平臺的質量和水平;頒布行業標準《出版產品直播電商運營與評價規程》,以規范出版產品直播的環境和秩序;實施行業標準《數字藏品登記著錄制度》,以提升區塊鏈圖書融合出版發行的數字藏品確定性,保障數字藏品產業健康良性發展。此外,由于出版行業社會團體與出版企業接觸密切,對新業態、新模式了解和掌握的情況更加客觀、及時,因此出版行業的社會團體要積極作為,出臺若干規范,促進和引導出版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團體標準,加強行業自律。
(4)健全完善出版產業鏈供應鏈方面的標準化建設。當前,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日益加深、走向世界的步伐不斷加快,中國的出版產業不僅在國內市場要面對具有強大技術資金優勢、擁有豐富市場經驗和管理水平的國際出版巨頭的挑戰,還要做好在國外市場發出中國聲音、站穩國際出版舞臺的功課。要在國內及國外兩個市場取得好成績,唯有讓出版產業的各個環節緊密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依靠、深度融合的強大產業鏈供應鏈。因此,作為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標準不能缺位。早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就明確指出,要“發揮關鍵標準在產業協同、技術協作中的紐帶和驅動作用,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有效銜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10]就出版產業而言,一是可參考國家標準《制造業產業鏈協作平臺功能規范》(GB/T 25469-2010)的經驗做法,頒布國家標準《出版業產業鏈協作平臺功能規范》,對出版產業的業務協同、經營合作進行規范和調整,推動強強聯合、優勢互補,提升我國出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1+1>2”的目的;二是可參考國家標準《工業園區循環產業鏈優化導則》(GB/T 39179-2020)的經驗做法,出臺國家標準《出版產業園區循環產業鏈優化導則》, 通過建構系統的優化流程和內容框架,引導出版產業園區根據實際情況,優化循環改造工作,預防和避免出版產業鏈在強鏈、延鏈、補鏈和穩鏈中出現弊病。
2. 夯實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法治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們堅持在法治軌道上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工作”。[11]在全面依法治國的今天,各項工作的良性有序運行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亦是如此。一是在國家立法層面,應支持、引導、保障和規范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如在《出版管理條例》總則部分可加入“國家鼓勵和支持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提升出版行業的效率效益”,“國務院出版主管部門負責統籌全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工作”等表述,對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主體責任、基本要求和目標方向等進行明確;在相關分則,對一些特殊領域的出版事項進行強制性標準要求,如在《出版管理條例》第三十一條有關中小學教科書出版的表述中,加入“應當為中小學教科書的出版、印刷、發行制定明確標準”等表述。二是在地方立法層面,建議在未來相關出版事務地方立法的制定、修訂工作中,地方立法機關切實結合本轄區實際,將標準化建設納入重點關注事項,增加立法規制的筆墨,有力推動本地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高質量發展。
3. 強化出版行業相關標準的教育宣傳推廣
為切實發揮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在實踐中的應用效能,讓標準真正活起來、用起來,需要強化出版行業相關標準的教育、培訓,提升標準的推廣力度。一是強化對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教育培訓。通過考察發現,出版發達國家高度重視對出版行業人員職業技能的培育,將掌握和熟悉出版領域的標準作為基本職業技能,如“2005年英國出臺的《書刊出版國家職業標準》(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for Publishing)第26項,就要求出版行業人員要了解版權及本行業相關法律和標準”。[12]鑒于此,我國出版行業相關單位應積極邀請專業人士特別是出版標準的制定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等方式,進行標準化建設方面的教育培訓,使廣大一線出版行業工作人員能夠正確理解、掌握和應用這些標準。二是強化出版行業相關標準的宣傳推廣。建議各級出版主管部門積極借助傳統信息平臺,挖掘新興信息平臺,運用各種方式對出版行業相關標準進行宣傳和推廣,通過提升知曉率的方式助推標準的應用率。三是加強出版行業標準使用應用的監督工作。雖然我國出版行業相關標準以推薦性標準為主,但推薦一詞本身就暗含了鼓勵使用之意,因此必須用起來,建議相關出版主管部門加大對各類出版單位使用標準的監督力度,以監督促推廣,如“可通過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手段,將標準執行力度、效果與出版企業的市場收益掛鉤,使標準成為‘硬約束’,提升標準應用程度”。[13]
4. 多維建構出版行業標準化工作專業隊伍
前文所述我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和不足,從本質而言,均與人這一因素有關,只有打造一支過硬的專業隊伍,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該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基于新時代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應然要求,建議走夯實專職隊伍、建智庫、打好基礎三種方式相結合之路。
(1)夯實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專職隊伍。在國家層面,通過增加崗位編制、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等方式繼續加大對全國新聞出版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出版物發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等的支持;在地方層面,可設置地方出版行業的標準化機構,安排專人專崗負責,以提升地方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專業性。
(2)積極建構出版行業準化建設專業智庫。出版主管部門及相關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機構要積極與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對接,設置智庫,將從事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研究的專家學者吸納到一線工作中來,有效發揮智庫作用。
(3)打好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基礎。建議開設編輯出版等相關專業的高校加強與開設標準化工程專業的高校的交流合作,安排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相關課程、設置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研究機構,培養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專業人才。
5. 積極參與出版行業國際標準相關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國家積極推動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開展標準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參與制定國際標準,結合國情采用國際標準,推進中國標準與國外標準之間的轉化運用。”當前,出版行業加速融入國際社會大舞臺已是大勢所趨,中國的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既要考慮與國際標準的兼容性問題,也要爭取我國在國際出版領域的話語權,因此,積極主動參與出版行業國際標準相關工作迫在眉睫。
一是積極“走出去”。建議承擔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職責的相關部門,在學習他人關于出版行業標準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做法的同時,積極參加國際學術研討、合作交流和國際標準草案制定等工作,讓出版行業國際標準的舞臺上有中國方案和中國聲音。二是大力“請進來”。在我國出版行業相關標準的調研走訪、草案擬定、評估修訂等工作中,積極邀請和吸納國外專家同行參與,廣泛聽取域外意見建議,通過兼聽則明的方式提升我國出版行業標準的質效。
結語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時強調,要“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著力深化改革創新”。[14]對出版行業而言,質量無疑是生命線,而建構高質量的標準體系能夠確保出版行業科學化、規范化運行。換言之,標準化建設是提升出版行業質量的重要抓手和可行之路,也是一條必行之路。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致第39屆國際標準化組織大會的賀信[EB/OL].[2016-09-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912/c1024-28710454.html.
[2] 方卿,徐麗芳. 出版學研究進展[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7:166.
[3] 劉壽先,宋志瑋. 我國出版產業新動能培育現狀與對策研究[J].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2(11):24-27.
[4] 李旗. 北京地區圖書出版機構標準應用現狀研究[J]. 中國標準化,2020(2):120-125.
[5] 孫世芳. 提升產業標準化水平[N]. 經濟日報,2022-04-06(11).
[6] 習近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22-10-25].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7] 殷克濤. 出版投融資與出版產業的轉型升級[J]. 編輯之友,2018(2):50-54.
[8] 張立園. 媒介融合視域下出版產業鏈的轉型升級[J]. 中國編輯,2022(4):67-71.
[9] 金雪濤.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的轉型發展研究[J]. 編輯之友,2022(4):28-35.
[1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EB/OL].[2023-02-1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7.htm.
[11] 習近平.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J]. 求是,2021(5):1-8.
[12] 付偉棠. 英國《書刊出版國家職業標準》及其對我國出版人員繼續教育的啟示[J]. 出版科學,2019(4):105-110.
[13] 郎彥妮. 推進標準體系建設 助力出版融合發展[J]. 傳媒,2020(19):9-11.
[14] 習近平致信祝賀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EB/OL].[2021-10-26].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6/content_5645022.htm.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tudy of 142 Standards
YAO Ming(Law School,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61,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the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and a top-down standard system has been preliminarily constructed, in which drafting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departments is prized. The new system has realized "removing the old and incorporating the new"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regulation of multiple dimensions of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has become a reality. However,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re are still shortcomings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standard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practical application, a lack of strong legislative support and protection.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s publishing industry by consolidating the legal foundation of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supplementing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standards,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promotion of relevant standards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team for standardization construction in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building.
Key words: publishing; standard; standardization; empirical evid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