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維 暴 琳
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江 212100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了經濟發展新格局,競爭日趨激烈。綜合國力的比拼依托于科技創新,科技發展的關鍵是人才質量,高等教育作為培養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重要場域,肩負著服務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初心使命。而教育評價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指揮棒”,其對現代化人才評價的價值旨歸成為實現我國科技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本真要義[1]。為此,黨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教育現代化改革的政策文件,2019 年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指出,我國要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健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制定緊跟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其為新發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為進一步引導教育評價發展的科學布局,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對教育評價改革的目標、要求、實施作出了全面部署。方案提出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突出質量導向,加強科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考查,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2022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闡述了新時代黨和人民奮進的“五個必由之路”,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兩項論斷,澄明了我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與實現路徑。
在以上政策背景與高等教育評價升級的現實驅動下,構建一套具有內生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的新工科人才評價體系,已成為高等教育共融發展的核心旨要[2]。本文運用大數據分析等現代教育評價方法,形塑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并提出新工科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可行性路徑,以期為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現代化評價改革提供有益參鑒。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構了新工科和教育現代化的新愿景,國家對創新科技和新型生產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于適應現代化建設、具有創新精神、面向未來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已成為高等教育亟需面對的使命與責任。因此,構建一套兼具全面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已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關切[3]。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結合Python 文本挖掘分析法和AHP 層次分析法,探索構建了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并編制了《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評價調查問卷》,對某工科院校的380 名本科生進行了開放式問卷調查,以期描繪出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的群體畫像。本次共回收問卷377 份,問卷回收率99%,問卷有效率100%。根據調查結果中關鍵能力描述詞匯出現的頻次高低,運用Python 繪制了詞云圖(如圖1 所示),字號越大,表明該詞匯在調查結果中出現的頻次越高,對于評價體系構建的重點領域參考價值越大。

圖1 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評價的重點領域詞云圖
如圖1 所示,“大局觀”“創新能力”“終身學習”等詞匯字號較大,說明這些詞匯在核心能力要素調查結果中出現的頻次較高。也折射出當代學生對這三方面的綜合素質培養相對重視[4]。本文還對新工科人才核心能力評價標準進行了詞頻統計,提煉出15 個統計次數較高的詞匯,分別為創新、溝通、團隊、終身學習、跨界等[5]。由此可歸納出核心能力要素,分別為責任意識、全局觀、國際視野。其表達了新一代青年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和榮辱與共的使命感;還包括團隊意識、創新精神、溝通協作等適應現代經濟轉型升級時期對人才的特殊要求;終身學習、奮斗精神、人文底蘊等體現人的全面發展和精神追求的相關要素也位列其中[6]。結合問卷調查、專家研判,運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指標模型,并運用AHP 層次分析法科學確立評價指標權重。本研究邀請10 位相關領域專家對評價體系指標建立成對比較判斷矩陣,采用1 ~9 比較尺度法,依次求得各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max,并對層次間權重依次排序,進行一致性檢驗,求得一致性指標,判斷矩陣的一致性和有效性。遵循上述求解過程,可分別求得評價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對應的權重,進而構建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詳見表1。

表1 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協調著相關利益共同體的共生訴求,教育現代化深耕于三大服務面向。一是面向國家戰略。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中央提出的需要長期堅持的國家重大戰略,也都是事關現代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高等教育亟需主動服務、全面布局相關戰略謀劃。二是面向產業需求。教育現代化要在我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之際,培養出適應當前產業發展需求的一流科技人才。三是面向未來發展,高等教育要預判未來科技發展方向,提前布局、主動謀劃新工科學科專業規制,及時培養具有前瞻性、高素質的卓越工程技術人才。
基于三大服務面向,應構建基于高校、企業和社會多方主體參與、相互融合、協商互助的多元善治格局,順應國家新發展需求,形塑多元主體參與的高等教育現代化評價體系,充分調動企業、相關社會服務機構參與高等教育提質增效的積極性,為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出謀劃策,將產業需求與教學體系結合,共生互促,高校培養出的卓越人才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企業項目經驗反哺教學,形成“共在空間”閉環場域。推進新工科項目化教學體系構建,以項目學習為核心,注重實踐,在項目實現過程中培養學生溝通協調、質疑反思和系統性思維的能力,并根據學生在團隊中的表現制定相關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建構耦合共贏的人才培養新生態。
教育面向的主體是人,教育的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我國教育現代化的現實需求來看,教育評價成為引導教育活動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時代新人的“指揮棒”,其價值追求彰顯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一切以人為本,尊重人在發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個性化,針對不同主體、不同教學模式的特點,采用科學的評價手段,分類設計,形成全面性、科學性并存的分層培養評價體系。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5G 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模式,也給現代化教育評價改革帶來新的發展契機。教育評價作為現代化教育的重要依托與組成要素,更應前瞻性地探索適應教育變革的方法論,強化過程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可基于機器學習技術,通過智慧平臺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手段,對教學過程多源數據進行收集和預測,建立教育評價模型,對學生的學業成就和學習潛能進行客觀的分析與挖掘,并依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涯規劃,分層培養未來技術領軍人才、一流工程技術人才和現代化技術應用人才,為不同的學生勾勒出個人生涯發展自畫像,實現技術與數據的雙向育人價值,不斷提升高等教育現代化人才培養質量。
目前,培養更多適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創新型復合人才,踐行新工科內涵,是第四次工業革命信息化改革的應然要求,而建立內生性、前瞻性和引領性的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體系,是高等教育培養新時代人才的“燈塔”,為高校人才培養指引方向,為教育現代化發展導航。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大數據分析、層次分析等現代教育評價方法,系統構建了新工科人才實踐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明晰了推進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路徑,即構建產學研多元評價共同體,尋求現代化科技賦能分層培養模式的制度支撐。在理論的高度和實踐的廣度上,拓展了高等教育現代化評價模式的建設口徑,對新工科教育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